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看看众花上

来源:中国妇女报2023-02-23 10:07

  作者:毛庆明 

  在李娟的作品中,着墨最多的是牧场,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流动,逐草而居的牧民跟随牛羊迁徙;但是向日葵地是固定的,固定在茫茫戈壁滩,荒凉而贫瘠。是李娟用灵动的文字,赋予向日葵地以色彩,让它变得喧嚣而丰饶。

看看众花上

  我选在元旦这天开始阅读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对文字的敬畏,为此我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仪式——在朋友圈昭告此事。我的一位好友回复说她也购买了此书,但还没开始阅读,因为——舍不得拆封。

  这就是女作家李娟的非虚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

  起初是在一档音频节目里听到了《冬牧场》片段,李娟用干干净净的文字,淡淡地叙述着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生命在波澜不惊中完成轮回。后来,有幸读到了李娟的《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牧人想要逃离的游牧生活,恰恰是我们的诗和远方;牧人经历的庸常,是我们眼中的传奇;大自然的严酷和美好、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欢愉、生命的脆弱和坚韧,在李娟天然去雕饰的描述中,带着古老的虔诚,如春风扑面而来。

  于是我怀着同样虔诚的心翻开了《遥远的向日葵地》。

  阅读李娟的文字,我常会生嫉羡之心。写作是老天爷赏饭吃,老天给李娟的是揉进了万物精华的全席宴,可是,我并不确定,也许,全席宴的说法玷污了李娟的文字,她的文字其实更像阿尔泰山融化的雪水,至纯、至真、至润。

  在李娟笔下,人与植物之间是隔膜的。就像她在《大地》一章里写的,人的脚步所到之处,植物会屏息静气,待人走远,才会重新舒展、沸腾。“人走到这边,那边抓紧时间开一朵花。人走到那边,这边又赶紧抽一片叶子。”植物的生长是地底深处黑暗里唯一的光,人的脚步所到之处,灯光熄灭,每一个脚印,都是无底深渊。

  人与自然是辩证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化了自然。我们在春天播下种子,在秋天里收获。我们用植物种子的延伸物填充我们的胃,我们见猎心喜洋洋自得。却不知植物早已对人类怀了无比的敌意和深深的戒心。

  1888年的夏天,阿尔的太阳如火一般的炽热,比太阳更炽热的是凡·高的12幅向日葵。他想用12幅向日葵挽救和高更的友情,然而终是徒劳。凡·高的向日葵是跳动的火焰,是狂热的生命激情,可以燃烧一切。凡·高一生一无所有,只有如向日葵般绽放的生命。

  多年以后,高位截瘫的史铁生,在他的小说《务虚笔记》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拷问人性的《葵林故事》,大片的向日葵林,金黄色颜色,花开的时候,蜂儿在葵林中齐声歌唱。男人将女人遗失在葵林,女人背负了所有走向葵林深处。轮椅困住了史铁生的身体,却无法束缚他的灵魂。自由的灵魂载着他残缺的身体,在金色的向日葵林里飞翔,迸发出声声呐喊。

  和他们相比,李娟的向日葵是多彩的,不只是金黄。正如李娟在书中所说:“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辉煌的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那是乌伦古河南岸,用向日葵做底色的生活。在黑色的泥土里播下种子,种子冲破泥土抽出嫩绿的芽,长出绿油油的叶片,花儿开了,底色这才变成了金黄,循着太阳,追逐着光,葵花开放了它巨大的花盘。母亲赤裸着身体在密匝匝的葵花林里劳作,晒得黢黑,呈现生命最原始的色彩。

  一切都是静止的,一切都是流动的。就像母亲的蒙古包。葵花还没出芽的时候,蒙古包是大地上坚定的凸出;葵花生长成海,蒙古包就成了随波荡漾的船;葵花开花了,花盘布满海面,阳光下金光四射,此时的蒙古包已深深沉入海底。

  万物生长是大地最雄浑的力量,生长着的万物是世间永恒的主宰。如此纯粹的文字呵。

  难怪有很多人说,李娟的文字应该选入中小学生课本。因为她的文字自由自在、返璞归真,又不失趣味,是文字最应有的模样。

  就像在葵花的生长中下沉的蒙古包。这样的下沉,是一种温暖的包裹。在李娟的眼里,蒙古包是家,是承载生命的船:

  “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地平线拱起,公鸡跳到鸡笼顶上庄严打鸣,通宵迷路的兔子便循着鸡鸣声从荒野深处往家赶。

  很快,鸭子们心有所感,也跟着大呼小叫嘎嘎不止。

  家的气息越来越清晰,兔子的脚步便越来越急切。”

  这是怀有怎样悲悯的情怀才能写出如此治愈的文字呢?我对作者的外貌产生了些许好奇。于是上网搜了相关信息,发现李娟是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头发蓬乱、不修边幅之人,与我想象中的妆容精致和侃侃而谈大相径庭,不禁莞尔而笑,同时腹诽自己的浅薄。

  在李娟的作品中,着墨最多的是牧场,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流动,逐草而居的牧民跟随牛羊迁徙;但是向日葵地是固定的,固定在茫茫戈壁滩,荒凉而贫瘠。是李娟用灵动的文字,赋予向日葵地以色彩,让它变得喧嚣而丰饶。

  星月流转,四季更迭。当下一个秋天来临的时候,乌伦古河南岸的向日葵地还在吗?我想还在的。即使李娟已去了南方,即使母亲已回到阿勒泰小镇,但一定会有别的人承包那片土地,并在那片金色的土地上播下新的希望。(毛庆明)

[ 责编:陈凡玉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