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历史学角度重新审视“平庸之恶”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从历史学角度重新审视“平庸之恶”

来源:文汇报2023-02-26 10:23

  作者:张弘

  纳粹德国的高官阿道夫·艾希曼1942年出席万湖会议,被任命负责执行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并且晋升中校,将犹太人移送集中营的运输与屠杀作业大部分都是由艾希曼负责。二战中,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之后逃脱,并流亡到阿根廷。1961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查出艾希曼的下落,将其逮捕,带回耶路撒冷受审,以人道罪名等15条罪名起诉。1962年6月1日,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因为艾希曼,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

  艾希曼受审之时,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译林出版社出版)。汉娜·阿伦特描述审判席上的纳粹党徒艾希曼:“不阴险,也不凶横”,完全不像一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就那么彬彬有礼地坐在审判席上,接受绞刑。他甚至宣称,“他的一生都是依据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他所有行动都来自康德对于责任的界定”。艾希曼为自己辩护时,反复强调“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作为一名公民,他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当时国家法律所允许的;作为一名军人,他只是在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

  据此,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这种恶是不思考的,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恶是平庸的,因为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甚至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许有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他者化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这就是现代社会和体制化之中个人平庸之恶的基本表现。

  其后,因不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权威而犯下的罪恶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引用的概念,同时也启发个人思考作为人应该有的品质,以及从灵魂深处反思自己。它让人们看到,这样的恶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这就是恶的“平庸”。只有善才有深度,是本质的。

  阿伦特为什么会被艾希曼欺骗?

  从哲学上说,阿伦特抽象出的“平庸之恶”有其深刻的一面。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考察,艾希曼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归于“平庸之恶”,则需要探讨。

  阿伦特将艾希曼看做一个服从命令的公务员,庞大体系运转中的一个小小齿轮,几乎没有思想,“从未意识到自己做了些什么”,没有真正理解他被卷入其中的计划。但是,《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显示,真相并非如此。该书作者贝蒂娜·施汤内特全面分析了艾希曼本人写下的1300多页日记,以及他20世纪50年代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每周举办的纳粹沙龙上留下的73卷录音带,据此描绘出艾希曼令人恐惧的面目:他是一个老练世故的操控者,一个不思悔改的谋杀犯。他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始终伪装自己,渴望有人追随他,与他一起讨论昔日“荣光”,同时还与其他类似的亡命之徒一起狂热地计划未来目标。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时的表演,只是想保住自己的性命。贝蒂娜·施汤内特认为,阿伦特做出“平庸之恶”的判断,是因为当时能够接触到的资料太少。

  而新近出版的美国历史学家德博拉·E.利普斯塔特的《艾希曼审判》(译林出版社出版)一书,更是颠覆了阿伦特的看法。艾希曼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写下了一份回忆录,他被处决以后,回忆录手稿被封存在以色列国家档案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艾希曼的一个儿子要求公开出版手稿。作为大屠杀的研究专家,德博拉·E.利普斯塔特得到了这部手稿的打印本。在最新公开的回忆录中,艾希曼声称自己是根深蒂固的纳粹分子与反犹主义者,他视其纳粹领导人为“偶像”,全心全意为他们的目标而奉献——显然,这绝非“平庸之恶”,而是穷凶极恶。《艾希曼审判》揭示,艾希曼的审问官阿夫纳·莱斯发现,艾希曼会“一直撒谎,直到被有记录可依的证据打败”。无论何时,当艾希曼激动地抗议,某些事不是真的,那么它很有可能就是真的。

  德博拉认为,西方文化中长期存在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历史,这是纳粹大屠杀的基石。

  显然,这不符合齐格蒙·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增订版,译林出版社出版)一书的观点。在鲍曼看来,“被统治者的理性,往往是统治者的武器”。鲍曼的分析认为,大屠杀是一些各自存在的现代性因素结合起来的结果:强有力的政府、战争掩护下的借口说辞、庞大有效的官僚机器,以及技术官僚的行为模式和心态。在鲍曼看来,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需要无条件承担道德责任。

  鲍曼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强调,发展了阿伦特的观点。但是,鲍曼关于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关系的观点,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例如,明末张献忠祸蜀,至少杀死了30-60万人。这种大屠杀发生在中国古代社会,就与现代性关系不大。尽管如此,我仍然同意鲍曼的观点: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需要无条件承担道德责任,不能做只有工具理性的“工具人”。(张弘)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