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 青
电影《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观感。电影开篇即以“花滑少女杀人”为明牌设置悬念,这种“结果先行”的手法自然引发观众对背后原因的强烈好奇。随后,影片通过倒叙展开,揭示了一对关系错位的母女,并在近乎窒息的氛围中导向了影片开头的杀人结果。正当观众沉浸于杀人的紧张感之中欲罢不能时,镜头陡然一转,揭示出这一切都是少女江宁心理病态的挣扎。个人主体在成长的阵痛中蜕变与突围,令人为之一振。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剧照
该片在悬疑外衣的包裹下,巧妙地将“亲子关系”和“个体成长”两种节奏前后衔接,巨大的反转带来震撼心灵的冲击。前一秒观众还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纠结挣扎,后一秒竟惊觉一切皆是精神幻化的产物。那种迫在眉睫的紧张感还未完全消散,一种更深的令人心悸的震撼又悄然袭来。少女江宁仿佛瞬间从前期被支配的对抗者,蜕变为拥有自我主体抗争意识的卫士。她发自心底地呼喊“我想赢,我要赢!”最终在赛场上如凤凰涅槃般绚烂绽放。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王霜的形象却在此刻骤然失色,几乎退化成为工具人。要知道,江宁这一人物能否塑造得极具深度,离不开母亲王霜的人物映射影响。王霜绝非仅仅是一个完成女儿成长过程的陪衬人物。她人生中的困境与不甘,其实是很多人面临的处境;甚至可以说,江宁的训练瓶颈与母亲王霜的人生困局简直如出一辙。当剧情反转,江宁展现出耀眼的个体成长时,母亲王霜的塑造缺失使得令人惊喜的复调叠唱刹那间黯然失色,以至于影片给观众带来的惊艳感随即烟消云散,许多被调动起来的情绪,还未及晕染便戛然而止。
在反转揭晓之前,影片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细腻刻画了母亲王霜与女儿江宁的复杂关系——望女成凤的夙愿、个人梦想的投射转化、“妈妈”与“教练”身份间的错位、面对职业困境时的努力与无力。影片将亲子关系中的尖锐矛盾极致化地推到众人面前,并通过王霜、江宁和钟灵三人相互交融又彼此掣肘的关系,生成一种奇妙的戏剧张力。
事实上,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的核心不是嫉妒,而是对母爱的确认与渴求。江宁的竞技状态无论如何难以重回巅峰,即使她设法赶走母亲的得意门生杰森,内心的安全感依然无从建立。于是,钟灵在“朋友与敌人”之间摇摆跳动的人设便有了合理的根源。江宁一方面渴望拥有像钟灵那样自由、灵动、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特质,以此作为纾解自己紧张压抑状态的出口;另一方面,她又惧怕钟灵的天赋会夺走她的一切,甚至包括母亲的爱。然而,江宁呈现的精神病态,在身为教练的母亲王霜眼里却成为突破职业瓶颈的契机。因为每当钟灵的人格出现在江宁身上,她就会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冲劲与力量。因此,当钟灵“出现”在家里,为了不让她“消失”,王霜千方百计地将她留下。不料,这一外在干预彻底激发了江宁内心无可抑制的恐慌,最终导致她亲手“杀掉”自己的第二人格钟灵。
由此可见,王霜在教练与母亲双重角色中的表现,与江宁作为女儿的真实需求发生了严重错位。她将母亲的爱与教练的期许混为一谈,却忘了亲情本身应有的模样。这与王霜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她如同钟灵一样,从小无人看顾,缺乏条件,仅凭天赋和热情在花滑领域勇往直前。未能问鼎冠军的遗憾成为一生无法疗愈的痛,于是她寄希望于在执教生涯里培养出冠军,并以此作为梦想的延续。客观来看,每个人终其一生所能达到的成长境界与成熟高度各不相同。原生家庭问题并不都是父母造成的,生而为人的局限造就了不完美的父母。从来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单亲妈妈王霜,面对自己尽全力托举却不能达成目标的女儿,她内心的焦灼令人心疼。作为教练,她困惑于还要付出多少才算足够;陷入人生遗憾的她,徒劳无功,找不到问题的出口,根源在于她自身的成长课题还未完成便已当上了妈妈。所以,她既看不到江宁在教练之外对母爱的极度渴求,也意识不到在人生高低起伏的道路上,除了坚强与执着,更需要情感的流动与交融。此时的王霜,若要突破人生桎梏,同样需要经历一场个人主体成长的阵痛与蜕变。
在影片的后三分之一处,江宁发现自己精神病态的事实后并没有崩溃,反而是借此契机捅破成长的窗户纸。这一切的关键转折,皆源于她在“杀掉”第二人格钟灵时,母亲王霜对她的保护姿态,这让她终于确认了母亲的爱与立场。在此基础之上,她才有力气去反思和探索如何突破自我困境,并在赛场上完成破茧重生的蝶变。可惜的是,影片到此便戛然而止,没有给予王霜应有的笔墨与塑造。这导致影片“复调”结构的失衡,大大削弱了影片的整体意蕴和精神冲击力。事实上,江宁的成长困境正是王霜的人生复刻,在看到女儿的重塑与进阶之后,影片理应以相当的笔墨展现王霜内心的震荡和变化,而不是仅仅让她作为一个旁观者,在看到女儿变化后流露出欣慰之情就草草了事。
倘若她的反思、了悟与自我突破,能随着女儿主体意识的觉醒而同步破茧而出,不仅能让影片的整体结构恢复平衡完整,更为重要的是,双重心理蜕变所带来的震撼效果,更能将影片有关相互滋养与共同成长的深刻启迪内核全然释放。亲子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只有换位思考那么简单,它指向的是双向滋养与共同成长。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是一部后劲儿很足的电影。它以悬疑视角虚晃一枪,用精妙反转挖掘人物内心深处。复调结构的呈现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表达元素,更带来了当下感与回味感融合、余韵悠长的观影体验。如此独特的一部影片,却因王霜在“个体成长节奏”中塑造的缺失造成复调失衡,带来了戛然而止的突兀感,成为该片的一大遗憾。(刘青)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