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中国故事向世界永恒“塑”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让中国故事向世界永恒“塑”说

来源:新华日报2023-03-01 13:36

  作者:陈 洁

  “在很多国家的公共空间,有一个日日夜夜在讲中国故事的人,那人就是孔子,而且他不用护照。”指尖铸筋骨,泥土塑风貌。数十年来,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力于中国和世界的文明交流,用自己的双手、雕刻刀为时代塑像。那一尊尊雕像凝聚理想和情感,跨越时间和空间,透视生命的信仰,彰显精神的价值,成为一座架于作者、观者和表现对象之间的永恒桥梁。同时,它们也是一个个走进国际视野的精彩中国故事,在世界各地进行着文化对话和心灵沟通。

让中国故事向世界永恒“塑”说

《百年丰碑》在法国蒙达尔纪邓小平广场隆重揭幕

让中国故事向世界永恒“塑”说

《上善若水——老子》

让中国故事向世界永恒“塑”说

《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

让中国故事向世界永恒“塑”说

 《鉴真像》立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

让中国故事向世界永恒“塑”说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立于希腊古市集

  青铜铸就、石头雕琢

  这些“中国人”立于世界舞台

  “我创作的7.8米高的青铜孔子、老子像,今年要去遥远的乌拉圭,这将是我走出去的最大作品!”

  迄今为止,吴为山创作了600余件雕塑作品,其中50余件以杰出中华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落成于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9月,吴为山受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赴联合国总部举办个展。展览开幕式上,潘基文在吴为山创作的孔子像前面对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发表演讲时指出,“这些作品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全人类的灵魂。”吴为山作品世界巡展也由此开启。当年12月,他的青铜雕塑作品《天人合一——老子》亮相卢浮宫国际美术展,并获得“2012卢浮宫美术展”雕塑类金奖,成为该奖设立126年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在巴西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他雕塑的4.5米高孔子像高高矗立,为此,该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在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市,吴为山雕塑的马克思像成为文化地标;在日本,他这几年又先后在长崎县落成了《隐元禅师像》,在东京落成了《鉴真像》……

  “作品受到当地民众积极的反馈,更增强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方面的自信。”吴为山说。

  在文明互鉴交流的过程中,让吴为山印象深刻、尤为感动的一个细节是,2019年他将刻画留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群雕《百年丰碑》立于法国蒙达尔纪邓小平广场的当天,全场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般都是你拿到一枚奥运金牌,升国旗奏国歌。没想到一个雕塑作品,也有如此隆重的礼遇。我觉得之所以我的作品能在国际上、能在西方这些国家主流的广场上和重要的博物馆陈列展出,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创造,更是中国走到这个时期被世界所关注、所认可。”

  十多年来,许多国家的公共广场和著名博物馆都永久陈列吴为山的作品,韩国还建立了吴为山雕塑公园。由青铜铸就、石头雕琢的这些“中国人”,尽管不讲话,但他们的形象、他们的表情、他们所有的姿态都是中华文化的符号,讲述着平和、仁爱、仁德的中国文化的智慧。

  “对我而言,雕塑创作如同一颗颗文化交流的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未来,我将继续通过雕塑艺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用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派、体现时代风格、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雕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吴为山说。

  塑形、塑神、塑魂

  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这个房子外面看起来很小,里面却很深。”记者在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看到一张老照片,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访问当时还是小平房的研究所,看到吴为山创作的历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塑后说。

  无论是巡展还是永久落户,不断走出去的吴为山雕塑作品,也在通过雕塑家所首创的“写意雕塑论”,写意雕塑技法和风格,以有别于西方写实的独特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面貌与色彩。

  人们乍看到吴为山雕塑的孔子像都觉得很特别,一张面含春风、智者仁像的“脸”,身躯却为何是峰壑互生的“山”?“孔子的概念,早已超越了‘古人’孔子,而化为一座超越时空且巍然屹立的文化泰山。我在人的生理结构与山体之间找到结合点。”吴为山说,经过历代人的投射,历史文化名人已然成为一种符号,他们的思想与时代也融为一体。

  孔子是“山”,老子是“水”。在《上善若水——老子》中,人物全身的衣纹如依山而下的山泉瀑布,营造了一种“水”韵,喻示老子慧如涌泉的精神境界。而到了《老子出关》又起兴于枯木,用枯瘦干硬犹如一段槁木的造型表达老子的“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似与不似之魂——齐白石》的灵感则来源于齐白石笔下的一幅画——一块巨石上蹲着一只小鸟。鸟与石的关系,便成为该作品中头与躯干的关系,其中的大小对比、粗细对比,生动再现了齐白石艺术的美学精神……

  吴为山说,写意不是逸笔草草的任性塑形,而是对客观对象精微观察之后的神妙表现和诗性表达,本质而论,它是深入而深刻的。“它的文化含量不同于速塑,就好比写意画不同于速写。”

  吴为山雕塑文化名人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文化环境泥沙俱下,让他深切感受到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林散之、高二适、胡小石、萧娴、费孝通、季羡林、吴作人、熊秉明……他开始塑造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希望通过他们形成丰碑,影响民众,也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风采。“跟他们接触多了,我觉得他们都是文化的传人,在他们身上就有孔子、老子的身影、形象、气韵。”吴为山开始广泛涉猎各行业的杰出历史人物。没有照相机的年代,比如孔子到底长什么样子?吴为山透露,除了参照唐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左传》中对孔子的评述外,他还从匡亚明、冯友兰、费孝通等一批文化人物的形象中找到因子,通过研究综合出来对古代人的塑造。

  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人物自己所述、所著的《论语》《道德经》等典籍真正走进其内心,以意象的大跨度组接打破物理时空秩序,打破线性认知结构,重筑瞬间感受的心理空间。“许许多多的雕塑出自我的手中,我觉得我不是在塑一个人,而是在表达我对这个人的情和意,让他们知道我是他们的知音。”吴为山说,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中寻找丰富的矿藏,深谙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才能明晰自身在世界多元互动与多元共存中的文化角色。

  一个个人物,从历史里、从文字里、从传说里,从想象里“解放”出来,更加可触可感;一尊尊雕塑,通过塑形、塑神、塑魂,矗立于不同的文化热土上,呈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

  与西方这样对话

  如何让不会开口的雕塑“说话”,让全人类产生共鸣?吴为山认为,“对话”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全世界谈到雕塑必谈古希腊,在那样一个地方做一个雕塑,怎么做呢?”2021年,接到为希腊创作一组雕塑的邀请时,吴为山思考了很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雕像之前很多人做过。如果以中国雕塑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来表现西方的伟大祖先,可能被认可,也可能不被认可。“最后我做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个人的对话。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距数百年,但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泛舟,他们的对话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手捧书卷的苏格拉底像一根古希腊的神柱,挺拔健硕;孔子衣纹的塑造手法则很“写意”,有种沐浴春风的飘然而至……“侃侃而谈”的《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也是有着近三千年文明史的希腊首次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立于其文化核心之地。

  艺术无国界,超越时间,也不需要语言。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坚守秩序。这可以使我们的文化更具包容性,同时也更具时代发展气息。在吴为山看来,讲好中国故事还必须要有代表性人物。

  达·芬奇用右手指向天空表现对科学和理性的尊崇,而齐白石的手杖像一条线,上连天、下接地,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艺术观……在达·芬奇出生地意大利芬奇市,巨大尺幅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让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并肩“站”在一起。

  “在绘画里面,中国没有一个画家的知名度可以跟达·芬奇相比,但是他们的艺术成就,我认为绝对可以对话。达·芬奇的作品尽管很写实,但也有很多杳渺的意象,而齐白石写意之外,也有写实。你看他画那些小草,没有科学性,没有对事物认真的观察,尊重客观世界规律的精神,他怎么能画得那么好,怎么能画得那么惟妙惟肖?”吴为山说。

  此外,也有一个人“对话”的。如在东京落成的《鉴真像》、立于日本长崎县的《隐元禅师像》,分别再现了唐代鉴真大师、明代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博大胸襟和大德风范。

  对于如何与世界对话,吴为山有自己的艺术经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泛舟,他强调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就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指真诚、平和的心;一个魂,则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心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爱之魂。

  精神的琼浆、生命的细胞

  如何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像一个家族,祖先很优秀,但是我们不能老拿着祖先的照片去给别人看我的祖先怎么漂亮。我们应该自己长得好看,而且我们的孩子也要长得很好看,这个时候这个家族才能很兴旺。”吴为山打了一个比方,来说明今天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近20年来,国内艺术院校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但整体上基本功水平大不如前。“受到一些当代主义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基本功仍然可以搞观念艺术等。”吴为山说,没有西方写实的功底,怎么能把齐白石做得像?没有中国的写意,做出来的雕塑就是一个刻板的模型,它绝对不会是一种精神。作品要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都离不开基本功。应高度重视基本功训练,夯实艺术人才可持续成长的基础。

  “如果你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你就不能真正地爱国;你不了解世界文化,你就不能爱自己的中国文化。”他提出,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建设,要立足于“幼、小、中、大”一体化思路构建美育体,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文化自信要从教材编写开始,此外还需要积极推进美育“馆校联动”等机制。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世界文化,创造当代文化。“中国精神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是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是中国人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是中国人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夸父逐日’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吴为山总结,“将这种精神融于艺术创作,让民族文化的集体基因在艺术家个体身上成为精神的琼浆、生命的细胞,就会生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它是我们可以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恪守中华民族之本的精神支柱。”(陈洁)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