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少女成长教育:我以为是同意,是信任,是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少女成长教育:我以为是同意,是信任,是爱……

来源:澎湃新闻2023-03-04 08:56

  作者:Cora

  法国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格拉在《同意》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揭开了她内心最深处的伤疤,用真诚犀利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在懵懵懂懂、不知人事的年纪,被年长她36岁的知名作家G(即加布里埃尔·马茨内夫)诱奸、精神控制的往事。阅读本书的体验是煎熬的,但这个通过加工复原的个人故事,不能被单纯理解为性侵少女的案例,而应该得到更复杂、多维度的全面反思。无法面面俱到,首先从两个至关重要的角度——家庭与文学去试图了解它被冷静讲述的意义。

  瓦内莎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早早离异。离异不是无爱的根源,在父母还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时,伴随她入睡的,只有争吵,乃至打斗声。后来瓦内莎跟着母亲住进了低矮的阁楼,身为编辑的母亲忙于工作,鲜有时间关心女儿。父亲常年缺席,而且性格乖戾,总是最后一刻爽约相隔许久才有一次的会面。生长过程中,来自母亲的关注似乎总是有条件的,而父亲,则从未给过关怀和温暖。

  瓦内莎与同龄人相比显得格外早熟,她无法从和同龄人的相处中感到快乐,因此也没有多少朋友。朱利安曾是她最好的伙伴,他们也曾一起探索过身体的奥妙,以平等的方式,享受纯粹的乐趣。上中学之后,朱利安和她渐渐疏远,而先前几乎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艾莎也搬家到了很远的地方,瓦内莎写道,“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我感到的只有吞噬一切的孤独”。

  书籍是瓦内莎唯一的避难所。对她来说,书籍“既是兄弟姐妹,又是同伴,更是精神导师和朋友”。只有独自耗在书堆里能让她感到稍微自在些,在书的乐园之外,她甚至有些悲观厌世。

  瓦内莎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一位惯于消失、并给我的人生留下难以想象的空白的父亲。对阅读的强烈兴趣。有些早熟的性观念。还有尤其重要的,一股巨大的、渴望被人关注的需要。”

  在一次聚会中,瓦内莎遇见了年届五十的G。当时G在法国文坛已经享有盛名,他温文尔雅,才思敏捷,声音听上去格外迷人,G对瓦内莎的关心、呵护,是在她过往人生中未曾感受过的温暖,加上对“作家”身份的盲目崇拜,瓦内莎很快沦陷了,她甚至把这种关注当作是命运的馈赠。

  G是投进这个时年十三岁的孤独文学少女的人生中的唯一一束光。G的种种伎俩,让心存浪漫幻想的瓦内莎认为“我的存在能够成就艺术”,认为自己和G这段违背世俗伦理道德的关系是崇高而伟大的。

  瓦内莎一开始没有意识到的是,G的性掠食同时也是他的写作素材。他对瓦内莎实施的精神控制隐秘而可怕,比如禁止她读某些书,因为那些书里隐藏着他的秘密。

  一次意外,瓦内莎发现了,“自从我读了那些禁书,读了他的马尼拉之行和他对他的情人们的描写后,我们每个亲密的瞬间都像是蒙上了一层又黏又脏的东西,我再也无法从中感受到丝毫爱意。我感到自己十分堕落,并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

  瓦内莎不是独一无二的,同样的故事在G的人生中不断搬演,他们之间存在的不是一种非比寻常的、至高无上的原初激情。一切不过是G为了满足他在性和文学上的欲望,粗暴而无情地占有少女本该美好的青春,不过是一种瘾。

  “那是最让人惊惧的一种噩梦。一种无法名状的残暴。”

  所幸,瓦内莎最终醒悟,坚决离开了G。然而,这场噩梦并没有随着他们的分手而终结,G持续给她写信,指责她、恐吓她,让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她的错,试图继续施加精神伤害。在分手十多年后,他甚至通过发表作品的方式,继续折磨瓦内莎。G以瓦内莎作为原型出版了一本小说,之后又是一本日记,还有一本分手信合集、一卷黑色笔记本,他一次又一次地在公共舆论平台呈现他们相处和分手的细节。

  每一本书的发表,对于瓦内莎来说,都是“一场地震,在无形中动摇我全部的内心建设,又像是一把刀,插在从未愈合的伤口上,让我生活中种种自以为向前看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文学能作为赦免一切的借口吗?”

  发声、书写不仅是不让过去就这么过去,不仅是通过曝光罪恶尝试与自己和解,更是占据话语权、夺回对人生的掌控权。

  瓦内莎在书中提到了克洛伊·德洛姆在《我亲爱的姐妹们》中所写的——“掌握话语就是掌握了权力。”

  阅读《同意》,不免让人想到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全书中最让人唏嘘的或许就是扉页上的七个字——改编自真人真事。补习班国文老师李国华,表面上是个文质彬彬的老师,背地里却是诱奸女学生的惯犯。房思琪也无法从身边的人身上得到支持、温暖和慰藉,父母在这个故事中“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小说中的房思琪只能通过说服自己这是爱,来合理化她所遭受的创伤,来释放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和压迫感,这是她的试图自救,但我们知道,这最终是失败的。

  不论是小说中的房思琪,还是现实中的林奕含,都没能逃出这梦魇。房思琪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林奕含在小说出版不久后自杀身亡——而且,恶魔依旧在人间。林奕含的文字所传达的绝望几乎令人窒息,通过情绪主导的叙事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复杂且极端真实的痛苦,一种不含一丝一毫希望的痛苦。书写的意义在于占据话语权、夺回主体性,即使无法改变过去,甚至对当下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但那些用生命写成的文字,会一点一滴,缓慢但坚毅地,击穿冰冷铁板一般的现实。

  韩裔美籍作家苏珊·崔的长篇小说《信任练习》聚焦了同类题材,但表现手法与《同意》既相似又不同。小说的主线故事发生在一所艺术院校,从演员训练的角度切入,透过多元视角,多次切换叙事人物,达到翻转读者期待的效果。作者也时不时将表演艺术的概念融入叙事,通过讲述一个让读者后知后觉后怕的隐秘性侵故事,深入讨论成长时期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问读者: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可以信任的?什么是真实?真实的意义是什么?

  故事主角是懵懵懂懂的青春期女孩,那些她们所信任的年长男性以“练习、建立信任”为旗号进行着对她们的性捕猎。然而,关于青春的记忆总有些模糊,似乎记得,但又无法抵达准确。记忆和真实之间总是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恶魔的身影漂浮,危险的信号难以捕捉,记忆的碎片,拼凑出一段亦真亦幻的创伤经历。

  《成长教育》电影海报

  电影《成长教育》改编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61年,16岁的少女珍妮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总是重复着单调的生活,父亲古板保守,母亲唯唯诺诺,生活中的唯一目标是考上牛津,珍妮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上大学离家之后。

  这种乏味而安稳的生活在一个雨天发生了变化,她遇到了看起来温文尔雅的成熟男人大卫。大卫手握着打开精彩成人世界的钥匙,带她去听古典音乐会、出入高档餐厅甚至拍卖行、游览她梦寐以求的巴黎,让她误以为通过这份感情她就可以轻易得到自己梦寐已久的一切。珍妮为此放弃了升学考试,却在那之后,发现大卫早已娶妻生子的事实。与大卫妻子莎莉的短暂对话,更揭露了大卫是个专挑不谙世事的少女下手的惯犯。故事终结于珍妮的醒悟,她在延迟一年后,考上了牛津,和大卫的那段关系似乎已成为她人生中翻过去的篇章,她可以像从没去过巴黎一样期待巴黎,像没有被过去捆绑、囚禁那样期待未来。——虽然读过上面几本书之后,我们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创伤,早已成为她们生命里的一部分。而借由痛苦地对痛苦的书写,她们试图消化的过去也成了读者如芒在背的“成长教育”。(Cora)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