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唐风拂槛》:唐事 唐风 唐美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唐风拂槛》:唐事 唐风 唐美人

来源:北京日报2023-03-10 09:50

  作者:廖靖靖

  舞衣转转求新样,机杼织丽尽焚废。

  前句是文人对社会潮流现象的诗意书写,织物、服装、饰品承载着“入时”的门槛与需求;后句则为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颁布的禁奢令,禁止生产复杂且耗时的华丽丝织品,比如越地特产的迷人缭绫。看似矛盾的文字背后潜藏着唐朝的时尚风云,还有大唐女子衣橱里的秘密。

  在服饰与社会等级制度绑定的古代,女性是否拥有穿衣自由?她们的审美诉求与追逐时尚的欲望如何实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斯坦福人文中心客座教授陈步云的论著《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以下简称《唐风拂槛》),以唐代为例,生动地呈现婀娜多姿的唐美人及丝帛串联起的服装风尚、宫廷文化,以及国家财政、边疆军情与纺织技术、文学创作。

  《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 陈步云 著 廖靖靖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全书以“时尚”贯穿,英文版的“fashion”一词看似违背中国古代的韵味、跳脱唐史领域深厚的学术意境,实则是将中国置于7至10世纪世界文明发展史的中心进行讨论,匡正西方学界长期否定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错误观点。以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历史学家昆丁·贝尔、费尔南·布罗代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时尚、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制度、欧洲的发展紧密关联,如果一个社会未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其服饰文化就是停滞的,应排除在世界时尚史之外。在他们笔下,中国的传统服装被笼统称为“古装”,中国古代的服饰在几个世纪里没有变化。这种长期存在的西方时尚史观、“中国服饰静止说”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秦汉的直裾、隋唐的襦裙、宋代的褙子、明清的袄裙,都曾是时人追捧的“爆款”,其造型差异一目了然。中国几千年的服饰文化始终在发展、纺织技术持续革新、人们的审美趋向不断调整,可谓各个朝代自领风骚、每个朝代内部多有新意。时至唐代,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互鉴交融,孕育出璀璨的服饰之美、织物之盛。它们经由千里驼行、万里扬帆,沿着丝绸之路将华风传向世界。

  宏大的全球时尚史背景之下,唐代女子以多元的衣着、装饰展现着个体的审美与群体的社会地位。丰腴的唐代佳人形象从8世纪至今逐渐被提炼为一种典型范式。影视作品里,早前《武则天》《大明宫词》《满城尽带黄金甲》勾勒着唐美人服饰的雍容华贵,近年《妖猫传》《聂隐娘传奇》《长安十二时辰》则精确描绘出唐朝女子衣着的细节:基础款衫、襦、裙、披帛与袄、袍、半臂,花式搭配。再借助考古出土的绘画、雕塑、陶俑,今人得以近身观察唐风、无限靠近历史原貌。但在满目琳琅之际,一些问题难免涌上心头:身着及膝长袍、条纹裤、戴着幞头的俏皮女子为何女扮男装?柔美披帛萦绕肩膀,开襟上襦隐约露出胸膛的宫廷仕女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彩色织锦上复杂的纹样如连珠龙纹、四叶宝相花纹、口衔丝带站立孔雀纹等由谁设计、何人制造、用什么工具?本书逐一揭开这些谜团,从物的历史(itstory)到女性的历史(herstory)。

  以安乐公主的“百鸟翎”为例,这件华服以百种鸟的羽毛制成,《旧唐书》记载其“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尽现裙中”。色泽多变的百鸟裙本是宫廷中尚方应公主之意的定制款,却引起了宫外女性的广泛关注:“自作毛裙,贵臣富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各品阶的官家小姐、各地的富商千金竞相模仿,醉心于百鸟裙珍贵的面料和它带来的新颖、时髦、尊贵感。这一事件至少引出三方面思考:第一,天子-皇亲贵胄-臣民,都会受到服饰的诱惑,安乐公主及其引发的时尚风波显然违背了国家禁止奢侈的法令,是物质之美刺激人们以身犯险;第二,百鸟裙作为事件的真正主角,成为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的象征,能够短暂地从外表模糊社会等级制度赋予的身份。不论士农工商、官品高低,只要穿上百鸟裙就可以获得社会声望和认可,就像现在一些人对“铂金包”的痴迷,仿佛一旦背在肩上就能升华名望。结果就是“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着装与等级的绑定受到冲击;第三,隐藏在华服之下的设计者、制作者、仿造者,他们是大唐时尚体系运转的关键。管理宫廷器物制造的官署——尚方,无疑是百鸟裙的原创机构。而在宫廷之外,百鸟裙的仿制则由辛勤的织工完成。

  在追求突破-新样诞生-刺激欲望-模仿竞赛-织造业发展(官、私营作坊)-技术革新的循环中,“巧儿”“织锦人”们“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俯首织绣、蓬头垢面的女织工与身披华服、妆容精致的宫廷、富家女性形成鲜明的对立。她们有着高超的刺绣技巧、织布工艺,日夜不停地劳作,为朝廷赶制贡品、为军队贡献布帛、被挥霍无度的上层精英驱使,但依旧贫困,甚至终老未嫁。中晚唐的诗人们多以之为创作灵感,白居易、元稹、王建、秦韬玉、李山甫等写下《缭绫》《织妇词》《贫女》《织锦曲》,感叹女工如此劳苦却从未体验过上等丝绸的美好,“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到头来“蓬门未识绮罗香”“暗垂珠泪湿蚕筐”。这些诗作表达着两方面的焦虑:时尚导致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时尚是过度生产与事物过时的根源,同时也客观反映出时人对新事物的渴望加快了物质世界的变化速度,服饰的设计、图案、意义、生产方式随之更新。进一步而言,唐代持续有新风,其原动力在于自身的需求和创新精神,织物与时尚之变是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向前发展的一个表象。

  《唐风拂槛》从英文版的海外热销到中文版的翻译发行,引导读者走入6至9世纪的中国。织物的连绵萦绕,沟通着王朝中央与边疆、产丝地与世界性大都会、内帷与丰富多样的市场;绫罗锦绣的雍容艳丽承载着织工的汗水与年华,又寄托着唐代精英群体的物质欲望与超越社会阶层桎梏的试探;因此,唐代女子的衣橱,是国家经济发展、手工业革新的缩影,亦是中古中世感官世界的集合。唐事、唐风与塑造而成的“唐美人”在本书中尽显别样风情。细致读来,仿佛与作者漫谈,在宏大的叙事框架下,细节处的婉转低回多有触动人心、独辟新思之感,为我们传统的隋唐服饰史,乃至社会生活史研究增加了“他者”的视角。

  (作者为本书译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