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黎明
刑侦涉案剧《扫毒风暴》正在热播。在“围猎与反围猎”的博弈中,该剧以“追与逃”的动态叙事、高张力剧情和紧张刺激的故事节奏,激发观众对人民缉毒警的关注和讨论。
禁毒是一场“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残酷硬仗,《扫毒风暴》用独特的镜头语言与叙事节奏,讲述了缉毒警察林强峰的千里追猎与卢少骅的堕落和逃散。前期剧情中,两人有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手戏——林强峰与卢少骅表面喝茶聊天,实则字字句句都充满试探、防备,每一次眼神交汇中都似在暗中角力。“在我们西港,不叫走私,叫做贸易”,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台词,实则悄然揭示了角色的本质,直击边境贸易背后隐藏的罪恶生态,同时也为卢少骅对法律和规则的漠视埋下了深刻伏笔。
《扫毒风暴》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冲击力,既展现了90年代边境小城的独特环境、人文风貌,又暗示了剧中人物复杂的命运和激烈的冲突。例如,设计中采用偏蓝绿的色调,既巧妙地营造出复古的年代韵味,又使整体画面散发出南方小镇特有的阴冷潮湿氛围。在服化道方面,该剧同样精准还原了时代质感,洋溢着复古与怀旧风情,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彼时的社会氛围。
《扫毒风暴》成功实现了电视剧与电影审美的无缝衔接,通过手持镜头与长镜头的巧妙交织,将暗流涌动的正邪博弈生动具象化。车胎与地面摩擦迸发的火花、雨夜缉毒时水珠在警灯折射下幻化成的血色光斑等,这些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与密集鼓点的配乐精准共振,共同织就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使观众沉浸式体验到抓捕行动的焦灼与激烈。
从20世纪90年代边境小城的置景还原,到林强峰、黎安等人贴合时代的装扮,《扫毒风暴》通过细腻的细节刻画,再现了特定年代的风貌,展现出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人物和场景质感,在细节处理上重新构建了刑侦剧的视听逻辑。在艺术化的高张力的剧情和贴合时代的艺术风格感染下,观众也会真切地为每一次线索突破而紧张,为每一次追捕失败而惋惜,更为每一次犯罪分子落入法网而称快。
相较于平铺直叙的案件陈述,《扫毒风暴》采用了经典的“追-逃”叙事模式。剧中以“追的执着”诠释正义,以“逃的终局”彰显底线,生动展现了执法者坚守正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在追捕过程中,以林强峰为代表的执法者将“正义信念”具象化,无论面对以卢少骅为代表的毒贩如何狡猾,或是抓捕条件与环境如何危险,林强峰、黎安等人始终坚守岗位,毫不退缩。这种执着不仅映射出禁毒工作和禁毒队伍的精神内核,更诉说了岁月静好背后缉毒警的隐秘与伟大。
不过,该剧在部分情节处理上仍有可商榷之处。比如,卢少骅的堕落过程虽有伏笔,却缺乏更细腻的心理转变铺垫,使其行为逻辑的说服力稍打折扣。此外,剧中部分缉毒场景为追求视觉冲击,存在一定程度的戏剧化夸张,与现实中缉毒工作的复杂性、隐蔽性略有出入。
文艺作品是连接现实与公众的桥梁。作为一部聚焦现实题材的刑侦剧,《扫毒风暴》在致敬英雄的同时,若能进一步平衡艺术表达与现实逻辑,在人物弧光塑造上更加丰满,或许能让“正义与罪恶的博弈”更具深度,从而更有力地引发观众对禁毒工作的深层思考。
(作者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