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牡丹亭》“露真容” 再现昆曲“真国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牡丹亭》“露真容” 再现昆曲“真国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3-20 09:29

  作者:郑 娜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凝聚毕生心血创作的“临川四梦”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成为世界戏剧中的瑰宝。其中,又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全本《牡丹亭》描绘了更为广阔的社会人情风貌,图片由上海昆剧团提供)

  《牡丹亭》自诞生400多年来,几乎成为昆曲的代名词,但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罕见全本演出。近日,作为全国唯一复原全本55出《牡丹亭》的文艺院团,上海昆剧团携全本《牡丹亭》开启全国巡演,并参加文旅部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进京演出。连续三晚、长达8小时的连台大戏,在北京、银川、郑州等城市均掀起观演热潮。

  全本《牡丹亭》为何在当下“横空出世”?55出体量的大戏揭示了哪些不同于以往的原著风貌?如此“慢节奏”的古典戏曲,缘何能吸引都市里崇尚“快节奏”的年轻人?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朵盛开的“牡丹”。

  全本《牡丹亭》完整呈现

  《牡丹亭》从明代问世之初起便罕见全本演出。近代以来,《牡丹亭》不断被改编。虽然一代代昆曲艺术家提炼出《闺塾》《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冥判》《魂游》《拾画》《叫画》《幽媾》《回生》等折子戏,将其锤炼成昆曲艺术的典范,但作为“百戏之祖”最经典的作品,难以让人窥得全貌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上海昆剧团建团45年来,对《牡丹亭》进行了10余次的再创作,凭借不同演员各具特色的多版本艺术呈现,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享有盛誉。1999年,导演郭小男与剧作家王仁杰联手创排了35出《牡丹亭》,将经典的折子戏扩展成三出大戏,蔡正仁、岳美缇、张静娴等数位国宝级昆剧艺术家携昆三班青年演员共三组主演轮流登场,首创全国,盛况空前。

  “真正完整地呈现全本《牡丹亭》,一直是上海昆剧团几代人的心愿。”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

  2022年,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关心支持下,上海昆剧团从原点出发,探本溯源,钩沉史料,潜心创排出全国唯一一版全本55出《牡丹亭》。

  全本《牡丹亭》依旧由郭小男执导,在王仁杰剧本缩编的基础上,郭小男也参与了剧本缩编工作。剧目特邀岳美缇、蔡正仁、张静娴、计镇华、刘异龙、张铭荣、李小平等昆曲名家传承指导;唱腔设计则由辛清华、周雪华、李樑等知名昆曲音乐家共同完成。

  全剧尤为令人瞩目的,还有上海昆剧团传承有序、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五班三代”的集体亮相。他们为庞大的人物群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昆四班”罗晨雪、胡维露此次挑梁全本杜丽娘和柳梦梅,“昆三班”梅花奖得主吴双一人分饰判官和完颜亮两个角色,“昆五班”的年轻演员也在剧中扮演了春香、陈最良、杜夫人等重要角色。

  “回想20多年前创排35出《牡丹亭》时,几代演员分成三组饰演杜丽娘和柳梦梅,一个年轻演员演三本大戏基本是不可能的,但这次全本《牡丹亭》让当年很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谷好好感慨地说道,“全本《牡丹亭》之所以能搬上舞台,靠的是一代代昆曲人的执着坚守、是上海昆剧团几十年的积累,更是这个时代带来的自信与底气。”

  文化溯源影响深远

  长久以来,因为没有看到《牡丹亭》的全貌,加上一些折子戏的主要戏份落在杜丽娘身上,大众印象里的《牡丹亭》就是一出才子佳人戏。

  但正如《红楼梦》不止有宝黛爱情,《牡丹亭》又岂止杜柳奇情?全本《牡丹亭》中涉及宋明两朝思想、宗教、文化、历史、民俗和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等广博内容,剧中每一出戏、每一个人物都蕴含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人文追求,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几十年来,理论界不断研究《牡丹亭》,我也在不断地思考《牡丹亭》。此次55出全本呈现,不仅是对此前版本内容的补充,更是一场文化的溯源。”郭小男说。

  《戏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万素看完全剧后,认为这部剧“不仅着眼柳杜生死恋情,赞美‘至情至性’,更拓宽视角,放眼整个明代社会历史。加深了当代人对汤显祖55出原作题旨意趣的认知,更加深理解了汤显祖剧作对古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及批判意识”。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认为,该剧使《牡丹亭》在当代舞台上得到完满的解读和完整的复归,圆满解答了人们关于全本演出的种种疑问,将以璀璨的一章载入《牡丹亭》乃至昆曲演出的史册。

  作为充分保留原著丰富内涵和人物性格的版本,全本《牡丹亭》体量自然也是最大的。如何让这么大体量的戏曲吸引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主创团队吸纳当代艺术元素,融合古典意蕴与现代审美理念,实现了新颖别致的舞台样式和艺术表达。

  在音乐上,全剧的唱腔音乐根据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书的《纳书楹曲谱》整理改编,在遵循传统昆曲艺术的前提下,对南曲唱腔柔婉流丽有余而刚劲跌宕不足等特点进行了调整与丰富。剧中多次采用古琴、古筝、笙等乐器,创作出贴近情节人物、清新流畅、细腻隽永的音乐形式风格。

  在舞台呈现上,全剧融合了宋明历史文化及美学特征的舞美和多媒体视觉,舞台转台处理行云流水般展现出闺阁、花园、战场等不同空间,不仅解决了55出全本时空转换的难题,更让复杂的换场和迁景以最流畅的方式完成,让观众得以沉浸在虚实结合、唯美诗意的舞台氛围当中。

  从上海首演,到银川、北京、郑州等城市的巡演,台上是青春靓丽的昆曲有生力量,台下观众也多是年轻的面庞。几个城市的售票数据显示,年轻人已成为购票群体的主流,这与近年来昆曲观众年轻化的趋势高度一致。

  “很高兴看到新一代观众正在邂逅属于他们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谷好好表示。在她看来,全本《牡丹亭》的创排是一次“昆曲探源工程”,展现了新一代昆曲人的风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在完成国内巡演后,上海昆剧团还将带着这部剧赴海外演出,把“牡丹真国色”呈现给世界观众。(郑娜)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