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传统艺术成为“综艺”“文创”,可还相看俨然?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当传统艺术成为“综艺”“文创”,可还相看俨然?

来源:文汇报2023-03-21 10:57

  作者:柳 青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回归,首周末的两台演出《牡丹亭·音乐传奇——昆曲与竖琴五重奏音乐会》《无论西东——“方锦龙和他的朋友们”音乐鉴赏会》,可说是传统艺术的“融合菜”。台上的杜丽娘在提琴和竖琴的伴奏中唱着“最撩人春色是今年”,这样的“牡丹亭音乐会”是昆曲,也不完全是昆曲了,更确切地描述,这是一种昆曲衍生的“文创”。琵琶演奏家方锦龙“无论西东”,对中古乐器和时髦国风如数家珍,在台上说得比演得多,他创造了一种综艺感极强的“民乐清口”。

  《无论西东——“方锦龙和他的朋友们”音乐鉴赏会》

  传统艺术“改装易容”的破圈,早已不稀罕:B站的元宵晚会上,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惊梦》时分,出现了花样滑冰;同样是B站晚会,方锦龙怀抱琵琶,与虚拟偶像洛天依同台,“新国风”在赛博世界里“一曲红绡不知数”。重回线下剧场,杜丽娘在柳梦梅不在场的舞台上唱着“这衷怀哪处言”,方锦龙的音乐会终不免要《十面埋伏》来压轴。传统艺术以综艺化、文创化的方式扩大了朋友圈,它们的一鳞半爪进入了流行文化的视野甚至引发了狂欢,但对于戏曲、民乐以及更多传统文化的“本体”而言,可还能“相看俨然”?

  昆曲和西洋弦乐相遇时,首先尊重昆曲本体

  《牡丹亭·音乐传奇》撷取了《游园》《惊梦》《寻梦》和《离魂》四个折子里的九支曲牌,即,【步步娇】【皂罗袍】【山坡羊】【懒画眉】【忒忒令】【嘉庆子】【豆叶黄】【江儿水】【集贤宾】,集中了杜丽娘最精华的唱段。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还有竖琴,这支室内乐队取代了昆曲伴奏的鼓笛。伴奏并不是简单地把工尺谱转成室内乐,而是在传统唱腔之外另谱新曲,弦乐成为呼应、烘托曲唱的新的声部。其实,这场音乐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无论西东”的堂会。

  比起高强度使用大交响乐队的《牡丹亭》,或刻意设计生旦之间“双向奔赴”的偶像剧化《牡丹亭》,这样伴着弦乐浅斟低唱的杜丽娘,反而是难得地靠近了闺门旦所追求的“落静”的境界。遗憾在于,并非闺门旦应工的表演者,从“良辰美景奈何天”唱到“甚西风吹梦无踪”,似乎有点力不从心。

  然而演唱层面的完成度不足,恰恰验证了这种演出形式本身回归了昆曲表演的本源,也就是依字行腔的“曲唱”。有过太多满台珠翠、花团锦簇的“青春版”,以至于在昆曲越来越大的朋友圈里,有许多人并不了解,作为古老东方戏剧代表的昆曲,核心是声音的表演,唱念做打,唱是第一位的。所以,《牡丹亭·音乐传奇》所暴露的不足,也是它的珍贵:它让昆曲和西洋弦乐相遇时,首先尊重了昆曲本体。

  陌生化的琵琶和熟悉的《十面埋伏》

  方锦龙这台“和朋友们的音乐鉴赏会”,前半场是他的个人秀,在一个多小时里,他一人在台上吹拉弹唱,钩沉了一部中国民乐简史,从新石器时代的中原骨笛,到处山海之远的海南黎族鼻箫。这样纵横千里又深入浅出的科普,掀起了笼着中国民乐的盖头一角。

  当然主角还得是琵琶。方锦龙与李玉刚合作电音《花木兰》,或与郎朗同台演奏《日出东方》,这些节目让琵琶和国乐破圈的关键在于,方锦龙成功地让大众视野里的琵琶演奏陌生化了。

  《无论西东》的选曲和节目编排同理,在压轴的《十面埋伏》之前,整台音乐会追求的是让琵琶既不像琵琶,又还是琵琶。琵琶本身是一种音色丰富的乐器,方锦龙用一把琵琶弹出了“以假乱真”的日本三味线、印度西塔琴、美国民谣和电音DJ现场,这对琵琶演奏而言并不是高难度的技艺,但是民乐以及民族乐器充满弹性的表现力,它们足以切入现代娱乐场景的适配性,这的确是被忽视的,方锦龙发现且放大了这一点。

  用琵琶模拟各地音乐风格的“琵琶世界语”,或者琵琶和吉他、贝司组合,弹奏西班牙名曲《爱的罗曼史》,这符合文化研究学者定义的“元素传播”,也就是抽取了琵琶的一部分基因,让它作为一种可供使用和调配的元素,离开传统民乐转而进入更广泛的语境,参与流行文化的爆款制造。这让琵琶成为了某种奇观,也因此被更多人“看见”了。

  民乐成为参与流行文化的一种“元素”,这是不是降维和自我刻奇呢?这注定是暧昧的命题引申出暧昧的结果,因为混搭和融合,也可能众星拱月地渲染琵琶的主体地位。比如《彝族舞曲》,因为吉他和贝司的加入,以及编曲的微调,“无论西东”却比“土生土长”更能演绎这支曲子包容的、欢愉的生命力。

  过去的几年里,方锦龙不惮于被质疑他的“爆款国乐”“综艺民乐”,他也乐于做聊发少年狂的“潮人”,但有意思的是,他给《无论西东》所作的节目编排用心良苦:插科打诨暖场,清新的“新国乐”皆大欢喜,西风东渐的串味琵琶烘托气氛,而到了满场欢腾时,他说起在欧洲的演奏会上,折服了海外观众的仍是《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

  混搭或融合,综艺或文创,这未尝不是传统艺术陷入的传播焦虑,“新潮”“爆款”和“流量”的尽头,是不是还得回望传统艺术的本体呢?为了抵达更多受众的“七十二变”固然是一种自信,但相信古老的审美资源能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是一种自信。毕竟,繁花似锦的破圈和出圈之后,总还要更多人进得园林,才知春色如许。(柳青)

[ 责编:陈凡玉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稍微想起一些》:在恋爱终结点回眸爱情

  •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年轻的文艺语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