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自从《大碗岛的星期日》于1886年巴黎第八次印象派画展上引起轰动后,这幅画就几乎成了乔治·修拉的代名词。
如今被誉为“新印象派”奠基之作的《大碗岛的星期日》在首次亮相时引来的却是纷纷议论。有人赞美它是绘画的未来,也有人对画中情感和叙事的缺失而感到失望,但更多的还是对于布满画面的细密小点的困惑。
修拉曾说:“有些人在我的画中看到了诗歌,而我只看到了科学。”这句话既道出了修拉要将科学理论运用于艺术创造的决心,也从侧面反映了新印象派的价值观,即摈弃印象派的随性思绪、转而选择以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来作画。
《大碗岛的星期日》是修拉最早期的先锋实验场之一。与同时代的作品都不同的是,整幅画都由密密麻麻的圆点堆砌而成。这些色点近看都是相近或互补的纯色,远看则互相融合凝聚成轮廓分明的画面,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点彩画”的画法。
在修拉的精心编排下,被称为“光学混合物”的色彩组合被赋予了无穷无尽的变奏,点与点的相遇在画布上自由呈现出闪烁脉动的视觉效果,让观者的视线在构图的深度与高度加工的表面之间摇摆不定。
大碗岛是位于巴黎近郊的一座小岛。19世纪巴黎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喜欢在周末逃离都市喧嚣,来到大碗岛的河滨树林间休憩玩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修拉的兴趣不在于猎取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而在于为生活的掠影注入古典雕塑般的纪念碑性和庄严性。《大碗岛的星期日》有着非常规整的构图,人物几乎都呈端正的竖直结构,秩序井然。修拉本人曾向法国评论家古斯塔夫·卡恩坦言,这幅画的人物原型来自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浮雕饰带。
1889年,在完成《大碗岛的星期日》几年后,修拉在构图的周围加上了一圈点彩画的边框,又为画布配上一个纯白的木质画框。点彩画的边框成了画布的一个内在边框,也成了一个捕捉现代生存体验的内在镜头。
(摘编自“橄榄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