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安徽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院长,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戴虎
在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辽宁芭蕾舞团青少年芭蕾舞团复排了芭蕾舞蹈组诗《榜样》。这是国内首部青少年芭蕾舞剧,也是首部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大型芭蕾舞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展开,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芭蕾舞蹈组诗《榜样》正是对“永不过时雷锋精神”的再次掘进与升华。
寻常中的笃定:从“雷锋”到《榜样》的精神逻辑
“一线光、一粒种、一滴水、一块砖、一颗钉”,《榜样》五幕组诗的主题,撷取自《雷锋日记》的内容。然而,定题的着意之处却并非文字的表象,也不是简单地以“模仿”表现自然形态或运动特征,而是强调其在不同时代里近乎一致的“寻常”,呈现“雷锋日记”的精神力量。
主创回避了对雷锋“这个人”的塑造,而强调对“这个时代”雷锋精神的言说。“雷锋”作为自然个体早已消逝,而作为精神符号,六十年来因为“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早已成为几代人熟悉的“寻常”。而如何从“光、种、水、砖、钉”这些碎片式的文字里,创造出与“雷锋精神”具有逻辑类似的舞蹈形象,总导演姜洋从“线”“粒”“滴”“块”“颗”的字面修辞中,看到了每组诗的“动机”,发现了每个篇章的主题动作。
“一线光”里,“一”字排列的孩子们,“光”聚焦在脚下,经年训练的脚背与肌肉线条,因“一线光”的刻意聚焦而放大,或开或绷或擦或吸的动作语言,令那一条线上少年的脚背充满表情,溢满舞台。接着,“一线光”聚焦在孩子们伸向观众的双手,那深情向空中的抓握,仿佛就是要抓住光明中的希望。随后,音乐逐渐展开,孩子们以夸张摆臂跨步行进的姿态向舞台纵深行走,逐渐消隐在天幕暗影里。逐光的孩子以递进的调度,朝着角落里的一线光,伸手寻找、抓握希望,二个、四个、六个、八个……“紧拉慢跳”的速度反差,以动作之“慢”彰显追逐之“快”,通过“少先队礼”主题动作的不断延长、变形、叠加,形成一系列“追逐”“跋涉”“奔跑”等带有指向性的造型。这种“递进”“叠加”“重复”的编导技法,是整部剧中一以贯之的技术理念。在编导看来,“雷锋”正是将生活中看似琐碎的、寻常的、简单的好人好事,当作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来坚持与重复,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雷锋精神”;而芭蕾舞蹈的表演,尤其是脚下功夫,也是无数次训练的重复与坚持,才有了高雅、高超的艺术品质。同样地,60年后我们依然可以如此亲近地感受“雷锋”,也是我们在日常的、寻常的生活里持续深入学习“雷锋”的历史使然。
形似神合:《榜样》对“雷锋精神”的形象建构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一粒种,蕴藏着无限的力量与可能。舞台中央悄然立起足尖,“碎步”动作不断累积。演员头部和肩部的反向运动,像极了种子破土而出、倔强生长的生命脉动。小幅度的动作、短促的发力,因立在足尖高重心的呈现,更显示出种子“小”而生命力“强”的不平凡。天幕上垂下的层层银色流苏,如同春雨绵绵,形成了朦胧的舞台画面。从“一粒种”的倔强生长、破土而出,到播撒“一片田”、铺成“万顷地”,又归于寂静深沉的“周而复始”。末了,舞台一角依旧是那棵破土而出的懵懂小草,其对角上是那个一直反复出现的背影。那背影是光,是一粒种,是“春风吹又生”的未来,也是整部组诗象征“榜样”、隐喻“雷锋精神”的形象符号。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的平和与包容,水的奔涌与坚韧,水的生生不息与百折不挠,都像极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出的文化品性与精神力量。以腰为轴的卷叠、展开、收缩、舒展,手脚开合以“圆”为运动轨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层层叠加,象征着水滴的跳跃、灵动、柔韧。“一个人(一滴水)”与“一群人(一片水)”,在不断的空间移动中,以富有张力的身体姿态,使舞蹈在无尽的流动中,塑造出“滴水汇聚入江海”的哲学意味。
如果“光”“种”“水”的形象建构出“雷锋精神”的形似逻辑,那么“一块砖”“一颗钉”则是从“雷锋精神”的内涵形象入手,设计了“榜样”的舞台戏剧结构与动作语汇。编导将“一块砖”设定为“校园”里充满童趣的一堂课,五颜六色的砖就像少年们未知而美好的未来。课堂上(光影)在讲述雷锋的故事,那“砖”化作一条笔直的路,从上场口到下场口。耐人寻味的是,路的中央缺失了一块砖,牵手而行的少年们每到缺口处都不得不从路上“掉”下来,再“爬”上去。弥补那缺失的“一块砖”,显得愈发沉重而迫切。“一颗钉”里加入了大量的旋转、跳跃、托举、挥鞭转等技术动作,以三人、四人、六人、八人、群体组合的方式,层层推进、大开大合。一方面,作为整部组诗的最后一个篇章,需要用高昂的情绪收尾;另一方面,作为芭蕾舞蹈组诗,需要用这样高超的技术,显现演员和团队的高艺术品质;更重要的是,“高昂”情绪、“高超”技术,“高水准”艺术品质,都是为了强调“螺丝钉精神”在于“钻、专”,“雷锋精神”在于“撰、传”,雷锋精神生生不息永不褪色正是因为“代有新人出”的绵延赓续。
尚善与至简:《榜样》的中国式审美意味
“光”“种”“水”“石”(砖)“钉”,五个在《雷锋日记》中高频率出现的词语,是雷锋始终将个人融入集体的信念与理想转喻,也是“雷锋精神”作为“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的象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榜样》正是扎根中华传统审美意蕴,将中国舞的运动方式与审美意趣完美融入芭蕾舞蹈语汇,从形象逻辑上精准地指向“雷锋精神”,通过“榜样”让“世界对中国多一份理解”。
整部作品“不见雷锋,却处处都是雷锋”。从“有形”的“雷锋”,到“无界”的“雷锋精神”,五个篇章自成体系、各有“题眼”,又因“精神逻辑”的类似而并置为一组“榜样”,拼接出一幅更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谱系。
同时,我们在“榜样”的形式结构中还看到一份“执念”。一是如何从“形式”之“多”,把握“精神”之“纯”。每一幕对现代芭蕾、古典芭蕾、戏剧、现代舞语言的创作与取舍,队形的设计与组接、服装色彩与舞美设计的选择与呈现、每幕五字梯形诗的解说词,都在刻意地讲究形式感上简洁、质朴,但又无一不是在塑造“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个人”唯有融进“集体”才有价值的“雷锋精神”。二是每一幕都是从“一”而“多”的情绪推进,“一”意味着起始、简约,也决定着每一幕主题动作的选择,而“起始、简约”之后便意味着无数个“一”的集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中国式审美哲学,成为本剧主创始终追求的“那束光”。(戴虎)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