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来源:解放日报2023-04-07 10:45

  近日,“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郭熙、李唐、刘松年等画家的国宝级作品汇聚一堂,吸引了大批观众。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为大家讲述他是如何理解宋韵,理解中国山水精神的。

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南宋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春部分) 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许江

  中国人的山水依恋

  十多年前,我策划过一部微电影:一个背对着观众的人正在观看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镜头迫近,越过背影,逼入远山的局部,墨点隐约可辨,肌理依稀交织。接着,镜头渐退,“溪山”变作真山,最后回到背影先前的位置,但其所面对的已成美院山门之外的青山。

  这部微电影以游戏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道理: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这个戋戋小品意在呼吁将山水之观化作我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何谓“山”?山者,宣也。宣气散,万物生。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于是,我们在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看到山峦之浩然,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看到群山延绵,陶然不绝。

  何谓“水”?水者,准也。所谓“水准”“水平”之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于是我们又在《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中看到江水汤汤,千回百转。荆浩有言: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本次特展展出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卷。黄公望身高几许,却能将一条江的蜿蜒回转、山水情势画成山居一卷,能以一种天神的高度俯览万里,掇拾山河。他所使用的恰是这种游目玄览的方法,所驰骋的正是这般山川映带的胸壑“谛视”。

  在画中吐纳元气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这幅画于薄绢之上的作品曾经或许拥有淡雅的颜色,然而一千年的岁月将它“煮”成了今天苍润的褐色。我们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再进一步细看,远山重峦叠嶂,气势雄拔,近岗怪石耸立,古木参差。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有灵气的一片树林了。树木正在生长着新叶,一片春天的生机。在中央高耸的巨石两边有奇妙的山水,左边巨石的下方是迷蒙的水面,一家人正从船上蹒跚而下,顾盼有致。在盘桓的山腰处,有农人披着蓑衣负担行走。而在右边,一个瀑布叠着一个瀑布,注入桃花潭水,流瀑之上是一片飞檐陡壁的建筑,这分明是一栋隐身在群山中的屋宇。再举目向上望,山壑翻转而上,烟云渺绕之间,层层峰峦隐隐出现,那峰上的树木迎风招展。

  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我们在画里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遭遇一片风景的世界。在我们眼前打开的不是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的观看与体验。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国绘画。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我们还能从这些活脱脱的笔墨中,感受到一种游戏的意味,见证一种人性的风貌。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我们沿着这张《早春图》可以一步步地走入感知的深处,走入中国山水精神不可见的深处。

  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苏轼的绘画传世稀少,于今所见只有《枯木怪石图》与《潇湘竹石图》。那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亦奇怪。为什么画枯木怪石?为什么木要枯、石要怪?因为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笔墨生骨,便于造形,以发胸中盘郁,以求英风劲气逼人。据苏辙回忆,苏轼早年常入开元寺观壁画,“往往匹马入寺,循壁终日”。开元寺壁画有吴道子的双钩薄彩,也有王维的墨竹,用墨笔直接撇出形体,令苏轼特别心仪。文同的“墨竹”对苏轼的影响也很大。那一曳垂竹从上而降,却布青云之势,赋予苏轼最深的滋养。在他的《潇湘竹石图》中,三株青竹,两块顽石,一抹潇湘林影,烟空中,青竹飘撇无定,任意东西,正是风烟俱静,天山一色的意境。点画放意,石皴挥洒,淋漓斑驳之处,摇曳着岁月流殇。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最具超逸的韵趣。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一丘一壑,则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盈,以及“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无名之志。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心存气象,素履以往。本次特展名为“宋韵今辉”,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在中国理学的观念中,真理只能为有悟性的心灵所辨识。朱熹认为,尽其心可以知性知天。当卓越的心灵映印出自然影像,这比未经心灵解释的自然更加真实。这样的艺术就揭示出了视觉世界的可信形象。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也是我们筹划和组织这个展览所时时铭记的。(许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