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侃 龙海庆
近年来,文学改编电视剧占据了市场上的重要份额,以《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白鹿原》等为代表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近期,改编自作家路遥中篇小说《人生》的电视剧《人生之路》收官,该剧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高加林、高双星、刘巧珍、黄亚萍等一批青年人走出黄土高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历经感情和工作的波折,不断进取拼搏的真挚故事。
文学作品如何在新时代的影视剧中重新焕发生机,《人生之路》似乎给出了一些答案。电视剧重述青年高加林的奋斗人生,融合当下社会现实和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在交流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传承原著精神,塑造社会群像
电视剧《人生之路》共37集,从篇幅体量上来看,由中篇小说扩展到长篇电视剧,要求编剧传承原著精神,在时代变迁的社会背景下更新价值观念,对经典文学作品作出符合时代发展逻辑的改编和拓展,以更开放的视野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文学与影视,是一种相互区分又相互成就的关系,文学改编影视剧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框架与人文情怀带动影视剧的发展。近几年根据古代民间文学改编的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虽然在情节上已经脱离了原著内容,但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在路遥的笔下,小说《人生》通过表现高加林一次次对土地的逃离与回归,来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但是在电视剧《人生之路》中则表现出以高加林为首的一代年轻人的命运起伏。从单个人物形象到时代下的社会群像,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增加了剧情的体量和丰富性。
剧中高加林、高双星、刘巧珍、黄亚萍等人都有鲜活真实的一面,观众能在剧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编剧不局限于对主角的刻画,而是对更多的奋斗青年进行群像塑造,例如对感情忠贞坚定的马栓、有着独立女性意识的巧珍、对人生通透的德顺爷等等。这些非主角人物身上也闪耀着人性之光,他们的奋斗过程也能给当下社会群体带来情感共振。在改编过程中,该剧注重呈现困难生活给个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和不同的人作出的人生抉择。面对时代困境,这一代人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充分体现了奋发进取的价值观念,而这也正符合当下社会倡导的理念。
尊重媒介特性,构建影像史诗
在路遥的小说中,主要以高加林为主要叙事线索,故事内容也是围绕他的人生起伏进行架构。但是,在电视剧中,基于对现实的考量,编剧对原著进行了扩写和补充,对高加林、高双星、黄亚萍等人的命运走向做了完整的交代,也丰富了高加林向往城市而又不可得的人生轨迹。小说从高加林被高三星顶替教师岗位开始讲述,没有描述高加林教学的过程,只是简单介绍了高加林高中毕业以后成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但在剧中,编剧将故事开始时间提前至“预考”这一历史性的重大事件,用较长影像去表现高加林对待教学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关心,用影像化的方式塑造了一位有追求的知识青年,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在小说中人物关系的建构比较简单,高三星比高加林小几岁,马栓与巧珍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作太多的铺垫,包括张克南与黄亚萍之间的恋爱关系也是一开始就确定好的。在电视剧中,为了突出影视作品的媒介性质,编剧在人物关系上进行了巧妙设计,通过“高考”将这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关系拉近,高双喜顶着“高加林”的名字去上海读书,不识字的巧珍对知识青年高加林的暗恋情愫在剧中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而黄亚萍与高加林之间的情感也暗示了后面剧情的发展,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都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人物情感得以通过影视语言外化传达给观众,使得情感转变更加细腻真实,具有说服力。
此外,电视剧还加入了一条上海的叙事线索,这是对小说《人生》的重大改编,实现了叙事空间的转化。上海赋予年轻人更广阔的闯荡空间,高加林坚持写作终于获得了到上海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巧珍的勤劳善良也被更多人认可,真正活出了独立女性的姿态,“意外”来到上海读书的高双喜更是在这里找到原本的自我。通过农村和城市空间的双线并进,使电视剧具有宏大的史诗感,同时也强化了高加林与高双星两人的不同的命运,为高加林的人生增添了几分悲剧性。
立足现实问题,传播正向价值
电视剧《人生之路》相比于路遥的《人生》在剧情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在剧本中融合了很多当下的社会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感染力。如在小说中,高加林高中毕业就回到村里当上了教师,不久后被干部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教师岗位,回到农民身份。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将其电视剧改编为高加林上大学的名额被高双星顶替,从此两人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根据当下社会存在的真实现象,编剧用文学改编反映现实问题,为电视剧注入了时代血液,使影视剧的创作得以反映时代的思考。
《人生之路》还关注到当下社会呼吁青年人奋斗和价值观重塑的问题。在小说中,高加林当上通讯干事是借着二叔高玉智的光,由干部马占胜违纪操作得来的,但在剧中是靠高加林个人的努力奋斗,才获得去上海工作的机会。这样的改编不仅延伸了高加林人生的戏剧性,人物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不屈的奋斗精神被充分挖掘出来,面对人生的挫折、磨难和挑战,高加林与命运作抵抗,在一次次选择和拼搏中实现了个体的成长。再者,剧中还增加了一条高双星的叙事副线——高双星在顶替高加林上了大学后,良心上一直过意不去,决定向高加林坦白一切,最后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取教师,回到家乡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条叙事线索贯穿全剧,从另一个视角上也演绎了人生奋斗的主题,这样的改编同样是对当下正确价值观的呼吁,用时代的眼光延续了原著小说中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路遥的《人生》借助电视剧的媒介表达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对当前的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给予了一定的启发。创作者应不局限于文学原著的“束缚”,对情节和人物进行拓展和丰富,合理增加内容的戏剧性和观赏性;也应在传承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合理增添新的叙事线索,完善剧情架构,丰富影视化表达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还应关注当下社会现实问题,将新时代精神和价值观融入故事中,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时代价值。
(作者李侃系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龙海庆系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