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古琴不妨直称“琴”

来源:北京晚报2023-04-20 09:43

  作者:蔡 辉

  “我敢十分肯定地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通晓和声学的民族,他们最广泛地吸取了这门科学的精华。”这是清代来华的法国传教士钱德明(1718年-1793年)在《中国古今音乐考》一书中写下的话。

  《中国古今音乐考》是第一本向欧洲系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著作,在书中,钱德明对古琴给予高度评价,称:“古希腊的七弦琴,毕达哥拉斯的竖琴,及其对于以自然音阶为基础的四弦琴的革新,还有毕氏本人恢宏壮观的音乐体系的奠立……都无一例外地被中国人最早尝试过。”

  日前,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接待方特意取出千古名琴“九霄环佩”,为其演奏了一曲《流水》。(《高山流水》本是一曲,比喻知音,唐代变成《高山》《流水》二曲。)

  “九霄环佩”是唐琴,琴腹中写有制作年代——至德丙申,即756年。现存古琴中,有刻晋款和隋款的,但专家多疑伪。唐琴是目前无争议的最早古琴,国内仅存15张(一说17张)。“九霄环佩”斫成时,李白55岁,杜甫44岁。

  “九霄环佩”掀起“古琴热”,不少网友感到好奇:古琴特色鲜明,为何普及度却不高?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回到历史去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唐代有古琴一词,但与今天的概念不同,今天特指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此称始于清末民国,此前直称为琴。为行文方便,本文一律称古琴,但作者更希望去掉“古”字,直接称琴,毕竟琴才是它传承几千年的正式名称。

  “九霄环佩”琴

  谁发明了古琴?至今搞不清

  古琴何时出现?发明人是谁?至今是谜。

  在文献中,发明人有伏羲说、神农说、唐尧说、虞舜说等,均附会上古圣贤。据东汉蔡邕的《琴操》:“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可见,古琴源于巫术,制琴是为“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

  《诗经》中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周礼·春官》载,周代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是专掌音乐的机构,负责“以乐德教国子”“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或可证明,至迟在周代,古琴已问世。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战国类似古琴的乐器,距今已2400年。

  从形制上看,它非常接近古琴,但古琴是七根弦,它是十根弦。古琴底面全凿空,形成全音箱;它的底面是半凿空,即半音箱。半音箱比全音箱的声音小。且它的底板可拆卸,内腔不闭合,影响了空气震动效果,扩音效果欠佳。此外,琴面呈波浪形,这意味着,它几乎弹不了按音。

  在当时楚国的境内,先后多次出土类似的半箱式琴,有的还是七弦。那么,它能不能算原始版的古琴呢?专家还有争议。

  首先,古琴应各地均有,为何这种怪琴只出现在楚国境内?会不会是楚国地方乐器,比如古籍中提到的打琴。

  其次,这种琴的音量太小,且只能弹空弦音、泛音或幅度小的滑音,究竟是乐器,还是祭祀用的摆设?

  没有俞伯牙 只为熊廷弼

  提起古琴,许多人会联想起俞伯牙、钟子期。

  在《吕氏春秋》等书中,明明写的是姓伯名牙,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传说明代冯梦龙写《警世通言》时,曾到钟子期老家——湖北汉阳集贤村,当地有“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之说,方言中“遇”“俞”不分,冯梦龙误听。此说不通。万历 四 十 六年(1618年),冯梦龙赴湖北麻城讲学,待了一段时间,应熟悉湖北话。且冯梦龙写的是“姓俞名瑞,字伯牙”,显然想是借古人说事。

  学者韩晓在《冯梦龙与熊廷弼交游考》中钩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篇可能出自宋人,经冯梦龙改写,列为《警世通言》首篇)暗含深意——为好友熊廷弼抱不平。

  伯牙、钟子期都是湖北人,熊廷弼也是湖北人。据钮琇的《觚剩·续编》记,冯梦龙早年留恋花酒,写过不少酒令、俚曲,有浮薄子弟沉溺其中,覆家破产,迁怒于冯梦龙,“其父兄群起讦之,事不可解”。熊廷弼爱惜冯梦龙才华,帮他解决了纠纷。

  熊廷弼最后一次被启用时,赴辽东前线,冯梦龙可能入熊幕,随明军也到了辽东。天启二年(1622年),“素不习兵”的巡抚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意见,导致惨败。熊、王被打入死牢,未立即执行。次年,《警世通言》出版,写知音故事,即岳飞《小重山》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意。

  一年后,湖北人杨涟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恨杨涟疏,切齿楚人,谓非封疆事不足以罗织”,杀了熊廷弼,并传首九边。

  形制变 内涵也变

  汉代是古琴发展的关键期。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七弦琴和十弦琴,均半箱式,类战国的楚式琴,但七弦琴的面板变平直了,材料是“面桐底梓”,与后来的古琴相同。桐木纹理直,不易变形,发声好;梓木硬,共鸣效果好。

  从出土的汉代抚琴俑、旋歌俑可见,全箱式琴已普及。

  有学者推测,汉代古琴多用来伴奏,要求声音更高,不得不转向全箱式,惜无实物出土。魏晋南北朝时,又出现了琴徽——用13个小圆点标出泛音位置,形制已与今同。

  形制变,内涵也变。先秦强调古琴礼仪,即“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但《大周正乐》(书已佚,《琴操》有转录)认为:“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君子常御不离于身,非若钟鼓陈于宗庙,列于朝廷也,……感发善心也。”意思是,钟鼓必列于朝堂,对古琴则不必太拘礼,承认其审美性。

  东汉时,《白虎通》提出:“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西汉末年,儒生多偏向王莽,将仁放在忠之上。《白虎通》推行皇家的价值观,要求儒生移孝作忠,置忠于仁之上。

  原儒尊重个体自我,但无法抵抗皇权将吏的价值——忠嫁接过来。

  东汉杨雄时,称古琴是:“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嬖,去邪欲,反其真者也。舜弹五弦之琴而天下治。尧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晋代嵇康在《琴赋》中称:“乐器之中,琴德最优。”

  无节制的道德化,限制了古琴的发展。

  安史之乱后 复古成主流

  唐代是古琴发展高峰期。

  一方面,唐朝皇帝自称李耳后代,而古琴与道家关系密切。唐代大隐朱桃椎曾写《茅茨赋》,称:“枕明月而弹琴,对清风而缓酌。望岭上之青松,听云间之白鹤。”将琴曲也视为仙物。

  另一方面,民间蓄养伎乐、伶人、琴客成时尚,富贵而“性啬俭,不畜妓妾”,会遭嘲笑。诗人高适在《别董大》中写道:“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即琴客董庭兰。《旧唐书·房琯传》称:“(房琯)听董庭兰弹琴,大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董)庭兰以见琯。”房琯是名相房玄龄的族孙,官至宰相,官员为接近他,都去巴结董庭兰。

  唐初,琵琶等更活泼、表现力更强的胡人乐器压倒古琴,引起士大夫反感,安史之乱后,复古成为主流。

  白居易直斥:“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崔令钦在《教坊记》中称:“贪耳目之玩,忽祸败之端,是无知也。殉嗜欲近情,忘性命大节。”其实,白居易有胡人血统,他的堂弟白敏中自诩“十姓胡中第六胡”。

  中晚唐文人普遍认为,安史之乱源于皇室和社会被胡乐、胡风侵蚀,世风浮躁,国人耽于声色犬马,丢掉“刻厉节俭”的儒家传统精神。

  学者张若曦在《唐代复古运动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影响》中指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士大夫们无力回天,对统一的汉朝充满向往,顺便将汉代的古琴也神话了。唐代中晚期皇帝热衷礼乐体制建设,重视古琴,实为强调自身的合法性。

  唐琴越老越精神

  古琴翻红,带动唐琴工艺进步。

  据学者陆云飞在《古琴的制作与传承》中钩沉,唐琴重选材,多尊奉“面桐底梓”的传统。桐取峰山桐、龙门桐,前者产自山东邹城,后者产自河南洛阳龙门山。选料好,音色的长期效果才好,唐雷琴号称“五百年,出正音”。

  唐琴不一味追求“老木料”,“老木料”长期使用后,琴音空乏无力,唐琴更重板材纹理与声波的角度匹配。

  古琴制成后,需刷生漆,生漆的共振性能好。但涂刷时,人体对生漆会产生过敏反应,全身红肿,隔离10余天才能消除,下次作业,仍会出现过敏反应。刷生漆时,底层铺布,再刷灰胎,它由生漆加鹿角霜调成,耐磨且防潮。刷完灰胎,先刷酱色漆,再上三层漆(黑色、粟壳色、黑色),最后是黑色光漆。

  唐代已有作伪,比如将款识写成贞观年间。在传承中,唐琴多被反复改造、上漆,真伪难断。

  宋人已有辨伪之作,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中说:“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亦停匀,多在琴之两旁,而近岳则无之。又有面与底皆断者。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非千余栽不能有也。”

  是否是唐琴,关键看色泽和断纹。琴表面因风化和弹奏,百年会有断纹,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

  唐琴存世极少,皆非出土文物。传承有序、记录完整的唐琴,才会得专家一致认可,难怪“九霄环佩”估值竟达4亿人民币。

  古琴仍有很强生命力

  宋琴制作强于唐琴,比如灰胎中“杂以铜鍮(tōu)等屑,尤妙”。

  据《齐民要术》:“柘叶饲蚕丝可作琴瑟等弦,清鸣响彻,胜于凡丝远矣。”即用柘树叶养蚕取丝,制弦最佳。北宋则有杭弦。

  宋代皇帝中,太宗赵光义、徽宗赵佶等喜古琴,皇家琴谱藏于秘阁,称为“阁谱”,与民间“野谱”相对。

  宋代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延续到明清。

  明末清初,僧人蒋兴俦东渡,《日本琴史》称:“中国琴学盛于日本,实师之功。”

  中国古琴早在唐代已东传日本,大约在宋朝时衰落,蒋使其复兴。

  古琴是古代知识阶层陶冶性情的工具,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但在晚清亡国灭种的压力下,古琴竟成了替罪羊。

  1925年10月28日《晨报副刊》上,李济之在《谈古琴的运命》中,偏激地认为,古琴是“没意思的玩艺”,“没意思而带骗人的东西”。

  当时也有今虞琴社等力挺古琴,可在“琴”上加个“古”字,犹如贴上腐朽、反动、吃人等标签,古琴渐被冷淡。

  古琴有局限性,如:音量小;音域虽宽,但操作难;按五声音阶定弦,可现代音乐已发展到七声音阶、九声音阶。这些问题可用技术手段解决,不宜从价值层面草率否定。

  如今在网上,喜欢古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说明古琴仍有生命力,应珍惜这一传统文化。(蔡辉)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