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教授 周仲谋
关注罹患阿兹海默症老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是最近几年中外电影创作的热点之一。《困在时光里的父亲》《哦!文姬》《妈妈!》《来处是归途》《叫我郑先生》等影片,都从不同角度触及了这一题材。近日,青年导演乔思雪执导的影片《脐带》,再次将镜头对准阿兹海默症老人,以澄明纯净的影像语言,讲述了一个既悲凉又温暖的生命故事。
电影《脐带》剧照
阿兹海默症古已有之,明代谢肇淛在《滇略》中记载:“蒙山,老爨不死,久则生尾,不食人食,不认子女,好山恶家,健走如兽,土人谓之秋狐。”这段话中老人“不认子女”“好山恶家”,与阿兹海默症状极其相似,只是古人们不知道上述怪异行为乃患病所致,反而将其妖魔化、神秘化,故有“久则生尾”的讹传,甚至因此将一些患病老人遗弃。直到20世纪初,随着医学的发展,该病才被人们正确认识,但目前还无法治愈。不过,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歧视患病者,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脐带》中的蒙古族女性娜仁左格跟着大儿子住在市区,患上阿兹海默症后遗忘了很多事情,甚至连儿子们也认不出来,却一直念叨着回草原去。在大城市当歌手的小儿子阿鲁斯回来看望母亲,不满哥哥对待母亲的粗暴方式,带着母亲回到以前居住的草原。为避免母亲发生意外,阿鲁斯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母亲和自己拴在一起。在这根犹如“脐带”的绳子联结下,母子俩踏上了探寻生命意义的旅途,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与以往大多数同类题材电影聚焦于城市生活场景不同,《脐带》中的人物穿行于乡村和城市之间,最后更是漫游于广袤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影片不仅展示了秀美壮丽的草原风光、载歌载舞的蒙古风俗,还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游牧民族的生活变迁。片中不少关于草原美景的俯拍空镜头、远景镜头,绿草茵茵的大地、晴朗蔚蓝的天空、奔跑的白色羊群、澄澈的碧绿湖水、玉带般环绕的河流,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给草原生活赋予了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美丽的草原是母亲娜仁左格魂牵梦萦、念兹在兹的故乡,也是她最后安放灵魂和身体的净土。电影通过克鲁斯陪伴患病母亲重返草原的故事,传达出探寻生命来处、思考人生归途的主题。片中那棵一半枯萎一半茂盛的大树,正是对死亡和新生相互交织、生与死一体两面思想的生动形象诠释。
电影《脐带》里的草原,既是风光旖旎之地,又是亲情回归之所。阿鲁斯为了音乐梦想,漂泊在外,与母亲聚少离多,忽视了与母亲的情感交流。当他带着患病的母亲回到草原后,慢下来的生活节奏使他能够每天陪伴母亲,宁谧时光中的相处,让他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内心,明白了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牵挂。同样在草原故居中,大儿子和母亲的矛盾得以和解,母子、兄弟间的亲情得到了升华。
草原还是缓解母亲娜仁左格病痛的良药。在城市中,患病的娜仁左格被关在装有铁栅栏的房间里,犹如笼中之鸟,痛苦不堪。而在草原上,娜仁左格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坐着摩托车四处漫游。身心自由的状态使娜仁左格的精神面貌明显好转,偶尔还能回想起从前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亲人的陪伴、亲情的温暖,以及在身心自由状态下回归故土、缅怀往昔,无疑是给予身患阿兹海默症老人的最好关爱。
《脐带》还表达了社会变迁中年轻一代面对故乡和城市的思索。在阿鲁斯与塔娜的交谈中,阿鲁斯一开始认为,马靴只能在草原穿,而穿运动鞋可以到处跑,透露出想去大城市闯荡的念头。而塔娜则说,在草原上不用考虑自己是谁、身在何处,表明了留在草原的意愿和坚守故乡的安稳踏实之感。后来阿鲁斯也认识到,音乐在哪里做都一样,而陪伴母亲的时光则是宝贵且有限的,于是坚定了留在母亲身边的决心。影片由此触及到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流露出守护故乡、不能忘本的家园意识。“草原上不仅只有马头琴”的台词,也暗示了对现代社会及新生事物敞开、接纳的态度。片中系在娜仁左格和阿鲁斯腰间的绳子,既象征着连接母子生命与爱的“脐带”,也象征着城乡之间相互依存的“纽带”。
影片赞扬了淳朴善良的人性美。服装店的女老板把做给自己母亲的衣服赠送给娜仁左格,分文不取,体现出慷慨大方、质朴无私的品质。羊群主人对突然闯入的阿鲁斯颇为生气,当得知母子二人是为了给失群的羊羔喂奶时,立刻对他们施以援手,临别前还提供了汽油,彰显出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阿鲁斯把点燃的纸张丢向墙角蚂蚁堆时,母亲赶紧把火踩灭,严厉告诫他蚂蚁也是生命。阿鲁斯受到震撼,后来在母亲睡着时,把爬到母亲手上的蚂蚁轻轻捏下来放到地上。该情节不仅揭示了母子俩善良柔软的内心世界,也传达出万物平等的生命理念。
《脐带》中的音乐有着委婉动听的旋律,既与剧情紧密配合,也与极具美感的画面相得益彰。例如湖边篝火晚会场景中,感人的音乐,加上曼妙的舞姿,以及火花四溅的画面,共同构成烈火般熊熊燃烧的生命意象,很好地渲染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奔放和对生命的热爱、眷恋、赞叹之情。
当然,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母子两人相处的细节,还可以再充实一些。某些情节缺乏照应,例如大儿子说要把马头琴拿去修理,卡车司机说要回来修补房子,在后续情节中都没有得到呈现。如果能增加与此相照应的情节,将会更好地丰富影片的情感意蕴。结尾处母亲的离开,虽然处理得含蓄且有美感,但略显晦涩,问题的解决也显得有些轻盈,未能达到现实本身的沉重力度。该片还流露出对经典电影的模仿痕迹,阿鲁斯最后找到大树的结局,与安哲罗普洛斯的《雾中风景》颇为相似,是对《雾中风景》的借鉴和致敬。
尽管存在缺失,毕竟瑕不掩瑜。《脐带》作为青年导演的首部长片,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影片对阿兹海默症老人的关怀、对亲情的呼唤、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思考,都是值得肯定的。(周仲谋)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