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郑睿瑜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元青花花卉纹八棱执壶系馆藏一级文物,底径7.7厘米、高27.5厘米、重2300克,口沿及流部均附有大量凝结物,壶身分八层满饰青花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蕉叶纹、回纹、覆莲纹、卷草纹、八处开光各式花卉、花草纹、仰莲纹及卷草纹。执壶柄部绘卷草纹,顶端另附一系用于拴附器盖。从残存部分来看,整器造型颇具设计感,修长优美,巧妙灵动。
与此件执壶器型大小基本相同,纹饰布局也颇为相似的一件,见于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永华路元代窖藏、现藏河北博物院的元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执壶。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元青花花卉纹八棱执壶。(陈晓静摄)
瓷器制造在中国历史悠久,青花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由白瓷向彩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专指一类白地蓝花瓷器,是融合了历代多种制瓷工艺之后形成的新品种。这种用钴蓝颜料作为呈色剂、在瓷器表面绘制纹饰的做法,可以追溯至唐代。20世纪70至90年代,扬州唐城遗址、文昌阁等多地曾出土多件唐代白釉蓝彩瓷器(残片),经检测,其使用的大部分为包括波斯青料在内的进口钴料。在唐代瓷器烧制的中心区域——河南巩县和湖南长沙一带,也均发现与扬州出土的类似器物,有学者认为,扬州作为当时唐代贸易出口的中心城市,这些青花瓷器应该带有一定的外销属性。
典型白地蓝花的元代青花瓷生产高峰阶段为14世纪40至60年代,在满足国内显贵阶层使用的同时,还大量用于外销。这一时期的元代青花瓷发色有了显著提高,赖于进口青料——苏莱麻尼(Sulaimani,即文献所说“苏麻离青”“苏浡泥青”)的来源及供应问题得到解决。元代版图辽阔,蒙古势力横跨欧亚大陆,苏莱麻尼青料的出产地-——西亚波斯的卡善(Kashan)地区,正处在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儿汗国的控制之下,伊儿汗国与元廷因元朝初年各汗国间的政治斗争而关系密切,加之元代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保证了青料的稳定运输。在制瓷工艺、呈色原料、贸易政策三方面加持下,这一时期的元青花已具备成熟商品属性,足迹遍及东南亚、西亚,甚至非洲等地。
海外发现的传世元代青花瓷以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Topkapi)、伊朗阿德比尔宗庙(Ardebil Shrine)两地收藏为代表。
现藏伊朗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Iran)的阿德比尔宗庙旧藏,包括数十件元代青花瓷,如青花牡丹走兽纹双耳大罐、青花莲池鸳鸯纹圆口大盘等,均为体型超过30厘米、发色浓丽的大器。
而土耳其托普卡帕宫则是世界上收藏元青花数量最多、品质最精的博物馆,伊斯坦布尔作为连接三大洲的枢纽,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收藏了数以万计的中国瓷器,其中的元青花多为体型硕大的盘、罐、碗、壶等品类,并且许多还加以金属改嵌,尤为富丽堂皇。
通过贸易输出的元代青花瓷还见于非洲、东南亚等地的考古发现,说明14世纪中期直至元末,中国一直保持着与非洲的贸易往来,销往东南亚一带的青花瓷不仅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还与当地生活习俗相适应,是反映元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盛况的缩影。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元青花花卉纹八棱执壶,自南海出水,周身附着海物,不仅体现了元代成熟青花瓷制作技艺,也是有元一代瓷器远销海外的证明,更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人民互通贸易、友好往来的写照,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当为镇馆之宝。(郑睿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