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严肃文学,用阅历与青春握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严肃文学,用阅历与青春握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5-10 18:47

  作者:陆玄同

  2023年5月10日,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是一个庸常的日子,但对一些文学爱好者来说,这一天令人感到伤痛,因为著名作家沈从文在35前的这一天溘然长逝。肉体寂灭,精神长存。今天的许多年轻人,仍旧沉浸在沈从文描绘的湘西美景和静宁里,体味着“慢时光”的惬意。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up主,开始解读起严肃文学。从鲁迅到沈从文,从路遥到汪曾祺,从莫言到余华,大家的作品被一遍遍解读,让很多年轻人沉浸其中。这一现象让人不禁惊叹,严肃文学年轻化了?

  严肃文学,想说爱你也容易

  时下,不管是抖音、B站,还是小红书,“小课堂”式的解读拉近了大部头与普通人的联系,让严肃文学不再如想象中那么遥远。一个场景的描绘,一段金句引发的情感共鸣,这些内容为严肃文学带来了巨大流量的同时,也让更多年轻人有兴趣探寻了解那些熠熠生光的近现代作家。

  就这样,一本本严肃文学,一个个尘封在历史中的文学家在短视频平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复活”。文学与生活的链接,并不因历史演进而中断。好的文学作品诠释的生活,刻画的人性,描摹的精神图腾,在任何时代都会引发共鸣。有数据显示,在B站、小红书等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平台上,提倡“共读”和互相打卡鼓励的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社交手段。

  而严肃文学的年轻化,也说明历经碎片化阅读冲击,和网文零食的投喂后,年轻人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构建。他们渴望用严肃文学中极具情境性的画面,对抗现实中的功利和浮躁。同时,走进严肃文学,与文学中的人物对话,与时代对话,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屏蔽嘈杂、抵抗焦虑、回归自我。比如,沈从文的《边城》《月下小景》《湘行散记》等作品中,既有潇湘烟雨的人间醉梦,也有生活中的淡定从容,这些都可以熨平躁郁的情绪,重拾一份心灵的宁静。

  在众人的狂欢里读懂世界

  让严肃文学回归年轻人,其中有短视频平台强大社交属性的一份功劳,此外也离不开影视作品对严肃文学的改编。

  从微信读书组以社交目的,把“一个人的孤独”变成“一群人的狂欢”,到抖音、B站依靠博主的个性化展现,将严肃文学重新演绎、生动解读,再到影视化改编,让迥异于当下生活的文学背景与时代叙事,有了切实可感可知的互动与交流,严肃文学的面孔越来越在年轻人心中变得和蔼可亲。

  近年来大火的《人世间》《装台》《平凡的世界》《人生》《觉醒年代》等作品都改编自文学作品。很多年轻人在追完剧后,回归文学阅读本身,在导演编剧叙事和原作者叙事的双重构架下,体悟文学本身的穿透力、感染力,进而构建起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

  伟大的文学,兼具思想性和时代性。相较于内容浅显的网络小说,严肃文学的优质内容是其与生俱来的优势。当下的年轻人从原著中揆诸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于是,作品越是贴近生活,就越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当然,这种贴近并非一味地迎合,因为,人性是相通的,那些有生命张力的人物放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引发当下人的共鸣。

  借助经典的力量向阳生长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说,“严肃文学常常能触碰到人们的痛处、全社会敏感的神经,网络文学,特别是幻想、奇幻类文学,就像是给伤口上裹隔离霜。”经典的严肃文学之所以可以穿越时空,抵达当下年轻人的内心,就是因为它们可以给予人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和苦恼,也有机遇和挑战。人的成长之路天然是曲折的。比如路遥,他对年轻人遭遇坎坷境遇的同情和激励,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再如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亦如他的思想,成为年轻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即便一个世纪过去了,他笔下的“孔乙己、狂人、阿Q、小D、闰土、祥林嫂、赵太爷、假洋鬼子”在当下依旧能找到原型,让人心服口服。

  阅读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年轻人回归严肃文学,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这说明,青年越来越重视内心精神世界的构建,期待更有营养更有力量的文学作品的滋养。继而在更高纬度和更深层次的体验中,感悟人生的意义,幸福的含义。

  当然,当下扁平单一的网络流行语,让年轻人集体陷入语言表达匮乏的困境,他们希望从严肃文学找寻更多元表达。比如鲁迅的犀利,沈从文的诗意,汪曾祺的气韵,路遥的平实,老舍的通俗等。

  总之,不管各种原因,严肃文学在年轻人中回来了,这本身值得欢欣鼓舞。(陆玄同)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