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文艺构建城市美好的日常叙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用文艺构建城市美好的日常叙事

来源:解放日报2023-05-11 10:18

  作者:花晖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且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事业既要实现体量上的扩充,亦要完成结构性的优化。

  ■百姓爱文化、懂艺术,群众人文素养的高标准与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城市的必备要素,在这方面上海可视为一个标杆。

  这个“五一”小长假,申城化身为无墙的艺术馆、全民的大舞台,为广大市民与四方来客献上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目。静安现代戏剧谷推出了23台剧目共计73场次的演出,其中既有《喜悦》《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弗里达·卡罗》等海外佳作,亦包括《威廉与我》《双枰记》等国内原创精品。思南公馆则联手多抓鱼、上海旧书店等多家机构,以将书籍、音乐、文创、咖啡、花艺融为一体的实体书店新业态,开启上海书展的衍生活动“美好书店节”。松江区洞泾镇热热闹闹摆起了“这里/那里艺术市集”,邀来非遗手艺人、汉服爱好者、饰品设计师等能人好手齐聚练摊……

  这些密布于各个行政区域甚至下沉至社区的文艺场景,毫无疑问将节日的热烈、百姓的欢愉、宾客的满足直接拉满。而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处于如此高位的城市艺术浓度,在节后一丁点也不会稀释。例如,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今夜无眠·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特别活动,成了这座城市浓墨重彩的文化话题。充分释放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早已写入《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那么,如何进一步增强文艺的人民性,如何真正做到于精神文明层面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讨论在今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下显得至关重要。

  文艺事业均衡而丰富的发展,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石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且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事业既要实现体量上的扩充,亦要完成结构性的优化。

  落实到运营主体,文艺项目的投放、文艺活动的推广,需由单一的国有机构向社会面迅速拓展。目前上海走在前列的典型案例便是国有博物馆、美术馆与各类民营机构的互补、互动与互赢。一方面,随着“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的谋划与实施,上海博物馆与中华艺术宫都将进入场馆“航母群”时代;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大批量涌入使得非国有场馆蓬勃兴起,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徐汇滨江“工业锈带”向“文化秀带”的升级转型。这条昔日以铁、煤、砂、油闻名于世的漫长工业岸线,如今矗立起由上海飞机制造厂冲压车间改造而成的西岸艺术中心、前身为北票煤炭码头的龙美术馆、原汁原味保留龙华机场储油罐与大机库的油罐艺术中心与余德耀美术馆。徐汇滨江由此与虹桥地区、外滩沿岸等新老美术馆集群一起,助力“一江一河”文化长廊的总体建设。这种条块式的建设步伐在逐年加快,空间的渗透与延伸亦在向全城拓展,其肉眼可见的结果便是街头巷尾的“艺术场馆密度”屡创新高。这体现了在政策、资本与技术的多方加持下,城市功能对于市民文化需求的响应。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响应是自觉、积极且符合市场规律的,所以我们欣喜地看到,“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这一现象级展在上博落幕之际,东一美术馆便拉开了“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的序幕。观众尚未从《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长草地与蝴蝶》《红衣男孩》等惊世之作中缓过神来,又被《三博士朝圣》《女神帕拉斯·雅典娜与半人马》摄去了心魂。而那边厢,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又焕然上新“梵高再现”,紧锣密鼓开启了上万平方米的光影与沉浸空间。这些世界级大师的艺术展接力棒般上场,在过往是绝难想象的。文艺事业百舸争流、文艺市场繁荣兴盛,盘子越大越需要多头参与,从而增强流动性、放大市场效应。与此同时,不同背景的幕后团队由选题策划开始,从渠道资源、版权洽谈到最后的落地实施,每个环节都展现出迥异的风格,而最终受益的自然是多头活跃的市场以及大开眼界的观众。

  最新版《上海市美术馆名录》收入了100家机构,其中非国有超七成,2022年举办500余场展览,接待观众逾260万人次。不得不提的另一个重要数据是,近八成展览是免费开放的,加之各类公众开放日,使得转角遇见艺术,在上海不再指向“拗造型”或海派小资,而转向一种城市的日常叙事、市民的丰富生活。

  随着文艺事业运营主体的日益均衡与丰富,展演内容得以进一步多样化发展。传统意义中的书画展、音乐会、歌舞剧已与当下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文艺活动交织起来,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全年龄、全兴趣、全场景覆盖的文化网络。“五一”假期起,上海马力全开推出了草莓音乐节、魔谷音乐节、爵士春天音乐节、城市草坪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尤其是城市草坪音乐节今年恰逢十周年庆,除了设置交响乐、民族乐单元外,还推出了由国潮音乐人与本土顶级电声交响乐团主理的“Z世代计划”ACG音乐会,一波熟悉的动漫与游戏旋律强袭而来,急切切预约公益票,和伙伴们在草坪上蹦起来,可谓不负“春之声”不负己心。

  社会化与科学化的全民美育服务,是满足人民终身学习的前提

  芒福德在其《城市发展史》等论著中指出城市是人居中心,并提出了城市功能的“容器”假说。对于“容器”的全面理解,可以视城市为充分容纳生产力的物理景观、同时亦是高度浓缩市民思想活动的精神景观。百姓爱文化、懂艺术,群众人文素养的高标准与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城市的必备要素,在这方面上海可视为一个标杆。

  实施“全民美育行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已在《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有了明确的章节阐述。这里面有几个核心语义,需要去深刻把握。

  首先,美育是一项惠及全民的社会公共服务,其基础性及普惠性与“菜篮子工程”并无实质差别;其次,全民美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背后需要规范且科学的长效机制做支撑。就拿“菜篮子”做类比考察,自1988年起这项民生工程已走过整35个年头,农民口袋鼓了、市民篮子满了,依靠的是育种生产、饲料加工、菜场商超等全链条的参与。与此同时,一系列标准化制度也确保了“菜篮子”的可持续发展。反观美育行动,各地区各层级的相关部门与机构理应成为责任主体,实现全要素整合与全流程优化。

  值得一提的例子是上博在“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期间,联手将“新现场”高清戏剧影像系列带入国内市场的版权运作团队,推出了艺术影像导赏活动。通过《波提切利,佛罗伦萨和美第奇家族》《梵·高:画笔下的乌云和麦田》《拉斐尔:年轻的画圣》等十余部纪录片,向观众进行了对参展作品、艺术流派直至画家生平的详细解说,上博学术报告厅因而一座难求,与展览厅双双进入“人从众”模式,当然这里也少不了主流媒体及各类自媒体落力扮演气氛组的功劳。一种必然的趋势是,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度渗透,更多的艺展导赏、媒体推介、文艺评论、美学慕课将在移动端为大众所方便获取,使得美育空间得以打通线上线下且做到全年无休。至于标准化建设,仅以高校为例,在教育部最新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中,除了对课程类型、必修学分提出指导意见外,亦将开发公共艺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美育实践基地纳入了高校工作范畴。在当前的日常教学中,向中小学乃至社会面延伸的“大美育课”“大思政课”已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所配套的基于年度报告的评价与督导机制也已日趋成熟。

  此外,提升美育的体验度与接受度,关键在于服务机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政、科普、美育这些工作的本质就是讲道理。一方面,要立场坚定地将世界观、价值观、艺术观、科学观这些“大道理”讲深、讲透;另一方面,要讲活、讲懂“小道理”,包括那些反映人类思维、自然演变、美学创作、科学技术的具体规律与操作技能。如何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美育的大小道理,考验的是服务机构的创新水平。一个令人会心而笑的例子是,静安现代戏剧谷曾联合“宛平南路600号”推出“不止在剧场——戏剧疗愈小会”,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观众从心出发,理解与探寻戏剧艺术向上的疗愈力量。而在最近的剧目展演期间,戏剧谷又别出心裁地将一辆“戏剧巴士”送上了街头,巡游路线串联起美琪、云峰、艺海等主要剧院,并覆盖了静安嘉里、兴业太古汇、大宁国际等人气商圈。巴士到站后,市民可以欣赏现场演出与讲解,获得偶遇的小确幸,更可以登车于化妆间内选用服饰、道具,摇身一变为剧中角色,在街头舞台为自己加场戏,这种具身体验、深度交互所带来的感受与学习,无疑是新鲜、愉悦且深刻的。

  文艺空间与绿色空间的和谐互嵌,是优良人居环境的组成

  美食之都、购物天堂、文化名城、金融中心、人才高地、魅力魔都……每一位与上海有过交集的人士都能列举出这座城市的诸多别名。因为在追求优质GDP的同时,这座城市在意的是百姓所关心的身边事、具体事,这也成就了上海一切为了人民的多面形态。

  在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为中心目标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与艺术成为上海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城市组成。从老牌的静安雕塑公园到张江艺术公园、九棵树艺术公园,再到各种口袋公园、街心绿地,每一处自然空间都有装置、建筑、雕塑等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所点缀。这种人文空间与绿色空间相互渗透、和谐互嵌的空间关系大幅提升了城市宜居的密度。

  2023上海湾区·金山城市沙滩国际音乐烟花秀,在一公里的海岸线上制造出了海浪与烟花交融的光影魔术。由海风扩音的动感乐曲中,中国、墨西哥、丹麦与希腊四国烟花主题如流星般在夜空闪烁、如魔杖般在脑海划过,观众惊喜地发现这一幕是《西游记》里的《大闹天宫》,而那一幕是安徒生的童话《红舞鞋》。

  如果说沙滩烟花秀是自然地貌与艺术想象的浑然天成,那么,正在建造中的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可谓城市艺术与生态环境交相呼应的“巧夺天工”。这两座将于世博文化公园内拔地而起的山,被称为全国最高的人造山,占地30万平方米,以松江区内“九峰三泖”为自然原型,以叠山理水的传统造景手法营建。建成后,人在其中,可得山林溪瀑移步换景之趣。

  上海素来寸土寸金,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却很舍得将经济价值极高的土地用来建造休闲空间、艺术场所,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文化服务人民,这无疑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真实写照。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