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白晓霞
由胡沛萍、蓝国华、李佳俊主编的《西藏当代文学史》(上、中、下)(西藏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主线,按时间顺序,对西藏当代文学7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创作状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线性梳理;对西藏当代作家文学实践中的主要成就、文体分类、作家身份、代际划分、流派面貌、文本特点等基本问题做了科学稳妥的分析评介,资料翔实全面。作为第一部西藏当代文学史,该书填补了空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语境中的多民族文学研究与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共识之作
从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开始,全国多民族艺术家从四面八方奔赴西藏,心怀真挚的兄弟情谊,如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也因此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多文体作品,内容涉及对西藏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重要阶段的宏观表达: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民族区域自治、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也涉及对西藏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具体话题的微观表现:铁路公路建设、农牧业技术改革、医疗保障、住房改善、教育公平、生态保护、团结稳定、文化旅游、非遗保护等。《西藏当代文学史》以评述上述丰富内容的作家作品为重点,对时代背景、创作成因、文本面貌、审美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展示与阐释。在70多年文学实践过程中,全国多民族作家的西藏书写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国家认同意识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和推动力。
《西藏当代文学史》对西藏当代文学书写者的“身份”问题多有梳理与点题:一、进藏建设西藏的汉族作家。二、进藏建设西藏的少数民族作家。三、西藏本土多民族作家。四、书写西藏题材的多民族作家。尽管作家身份多元,但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之下,他们都以建设者的身份而非旁观者的身份主动融入了西藏生活。所以,他们多元的创作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平台上,汇聚了爱国主义大合唱,文本主题呈现出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和国家认同意识。《西藏当代文学史》的编著者以敏锐性与自觉性捕捉到了西藏当代文学7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这一主要共性特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理念作为编纂全书的主线标尺,对作家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分类归纳和分析研究。
《西藏当代文学史》从很多方面生动切实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是理论概括与提炼,也是对文学实践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部著作体现了编著者和作家作品达成的文学共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去研究与发展西藏当代文学,编著者既坚持了这一理念,也试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当代文学实践中的生成过程与运行规律进行总结与升华。这是《西藏当代文学史》在新时代的重要理论贡献,将对西藏当代文学的新发展产生引导作用。
文学全域视野中的通识之作
《西藏当代文学史》编著者有着科学的全域视野。这种全域视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西藏古典文学的上溯。其二是对西藏民间文学的兼顾介绍。其三是对多种文体的全面纳入。
西藏当代文学与西藏古典文学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西藏古典文学是西藏当代文学创作的武库之一。这一方面体现在西藏当代作家对其中的传统艺术形式有一定的选择继承;另一方面体现在西藏当代作家对其中的艺术形象有一定的合理重构。更为重要的是,西藏古典文学对西藏当代作家的文艺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西藏当代文学史》用一定篇幅上溯梳理“西藏古典文学及其艺术特色”符合文学史发展内在逻辑,书中对西藏古典文学经典作品《巴协》《萨迦格言》《格萨尔王传》等既做了普及介绍,也做了精准点评,对其作为西藏当代文学创作资源的意义与功能做了较好把握。对西藏民间文学也做了较好的概述,对其与西藏当代作家文学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也有所涉及。从《西藏当代文学史》所收纳的作品的文体角度来看,该著作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影视、文学评论等多种文体,论述时也尽量从点、线、面对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介绍,可谓全面丰富。
《西藏当代文学史》从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多种文体三个方面体现了编著者的全域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是一部关于西藏文学的优秀通识之作。通过阅读,读者对西藏文学概况和西藏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当代文学经典化”学科意识中的有识之作
从唐弢、施蛰存等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问题就一直是学界之思,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来说,有时甚至成为学界之困。在西藏当代文学70多年发展过程中,部分作家作品在当代文坛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获得了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获得了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重要项目的扶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西藏当代文学的成就是明显的,有必要在更长的文学史中和更开放的文学史理念下对西藏当代文学相关问题进行宏观研究,而想让这种宏观研究走深走实,达到赜探隐索、钩深致远的效果,的确需要更为成熟的学科意识来进行思想指导。
《西藏当代文学史》的可贵之处在于,树立了“当代文学经典化”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来自于自觉的当代文学学科意识。在其有效引领下,编著者在“尽量求全”的努力中对西藏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整体再观察,主要有以下理论思路:一、从学科意识出发,对学界有较多关注的西藏作家群体、优秀作家个案进行了对标经典的再分析,也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如,对西藏军旅作家群体、西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西藏藏族女性作家群体、西藏评论家群体、西藏新小说、西藏生态书写、西藏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互文性关系等的分析。二、从学科意识出发,使研究其他学科的学者进入《西藏当代文学史》一书。这从表面看有“杂凑”之嫌疑,但其实是由西藏当代文学生态的基本样貌所决定,是科学和客观的选择。因为在西藏,民间文学、民俗学、语言学、戏曲学等与作家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甚至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系统盘点在上述学科领域治学严谨、终身向学的优秀学者一生的理论成就,其实更有利于全面观察和科学评价西藏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三、从学科意识出发,使许多之前被学界忽略的“小作家”或“边缘作家”以补充式、钩沉式等方式进入《西藏当代文学史》一书。这也许是受近年“当代文学研究史料化”转向的影响,从文献史料“求全求新”的角度接纳了“小作家”或“边缘作家”。应该说,这对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比较重视“现场化”评论的状态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客观上也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藏当代文学史》是一部有着问题意识、学科意识的有识之作,其中的具体案例与相关的理论观点,无疑将会对提升“当代文学经典化”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水平产生重要意义,也会对一部分本来就已经比较成熟的西藏作家向着当代文坛中心进发产生理论指导作用和精神激励作用。
通识、共识、有识是阅读《西藏当代文学史》的三个重要关键词。全书作为第一部西藏当代文学史,饱含了编著者十年磨一剑的心血与辛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述全面,填补了学术空白,启发了未来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