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老的大运河如何流进奔腾的新时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古老的大运河如何流进奔腾的新时代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5-25 11:14

  作者:唐俊

  大运河,历经2500个春秋,流长3000多公里,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它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承担着通江达海、南来北往的重要“沟通”功能。如何讲好大运河的故事,重点是找好角度、抓好特色。5月18日,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迎来收官,影片从独特的文化视角切入,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展现古老运河青春的生命。

  以独特的“流水纪年”观历史长河,流动,是大运河的生命。《大运河》从春秋时期的吴越战事着墨,将大运河的兴起与征战扩张、权力斗争、王朝兴衰的关系娓娓道来,接着,以南北文化交流的生动景观、两岸城市文明的兴盛故事、文化艺术的传承、新时代下的大运河等,构建起大运河的叙事框架、梳理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挖掘出大运河的文化、自然景观变迁。在宏大主题下,该片进行了细致入微、生动有趣的拆解与重构,以多时空的广阔视域让大运河在荧屏流动起来,也以大运河的小切口,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明进行了对比观照,将大运河的书写与中华文明史的回顾交叉而行,继而激发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大运河之美,在于千年来两岸文化不断的冲击、交融与传承。《大运河》紧扣文化这一命题,从运河沿岸的银行钱庄、集镇都市,到水路传播的戏曲小说、诗书道统,甏肉干饭、片儿川等美食的南来北往,孔氏南迁的儒学南下等,将数千年来大运河孕育出的文化景观变迁进行了动态再现。无论是春秋时期的金戈铁马,宋朝的市井文化,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在现代艺术手段的综合助力下,大运河的故事变得可看可感、可亲可爱。此外,影片还以较高的中式美学画面对故事进行了艺术渲染,将运河之美以视听方式进行了高清立体呈现。

  除了回望昔日的繁荣美好,影片也注重观照当下的时代。《大运河》在追根溯源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之外,也将重要篇幅赋予新时代的大运河,在古今对照中,呈现大运河在不同时代发生的变化:从早期战争政治因素,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因素,大运河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大原因正是时代所需、人民所需。

  如今,在水源丰富的地带,大运河依然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运力;在鱼米之乡,大运河仍旧担负着灌溉和排涝的职责;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大运河担负起新的使命;现在,随着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始全面展开,一个“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系统工程正在加速进行中,让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更多青春活力与磅礴的生命力,展现了大运河与时代的深切共振。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大运河》用七个主题的叙事篇幅从古及今地探寻,从小小的手机屏幕到流淌的大运河水,我们得以窥见大运河穿越历史的古朴与沧桑,更见证了今日大运河的辉煌与繁忙。《大运河》是一部具有大历史观的纪录片作品,它深层次地切开主题,聚焦大运河的历史成因,沿着运河两岸讲述不同时代的故事,描绘多样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以及延续至今的运河文化传承与人民生活样貌,勾勒出一幅动态写实的大运河生态图景,展现出大运河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发展之美。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稍微想起一些》:在恋爱终结点回眸爱情

  •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年轻的文艺语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