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插画家多雷的线条迷宫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05-26 10:22

  作者:唐克扬

  多数人可能从来没听说过古斯塔夫·多雷(法语:Gustave Doré,1832-1883)。实际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的欧洲文学作品中,你大概率还是看到过他的插图。多雷作品集中提到艺术家自诩平均一天要画8张画。不管是不是夸大,对于注意力极度分散的现代人而言,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19世纪的人却不难理解它的必要性。版画的英文就是print也即“印刷”,从艺术家到刻工到传播流传,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那时掌握这门技术的人,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视频号,再现世界,传达个性,就像后起的摄影术一样,属于一种时代“刚需”。

  魔法与拙趣

  此类版画让画画的我小时候一度很是着迷。铜版画看起来很像钢笔画,无穷无尽的线条的纠缠让画面充满了神秘的气息,用钢笔临摹这种图绘形式,我会纳闷版画家哪来的超常的耐心?当然对此不免是误解:由于“成像速度”的要求,这样一根一根追随效果的排线,只能交给刻工去“解释”。多雷并没有直接创作这些细致的线条,一般的工序,是他用蘸了水墨或水彩的画笔迅速作画,这样才能应付大量订单。假如是木刻,不同的粗细和浓淡就会搭配功能各异的刻刀;如果是蚀版,也要依靠雕刻师,先把粗放的块面转刻为晕线、交叉线或弯线,决定虚、实之分。

  一旦你沉入多雷的奇幻世界,这些线条也随之消失了,不画画的人和画画的人,看这些画毕竟不同。作为艺术家,他发明了多项版画技术,但是实际执行这些技术的人——版面雕刻家,以及雕刻家雕镂的线条——这些技术呈现的过程,本不是一般观众关注的重点。读者看重的是色调的变化和明暗的效果,这也是画家手稿最初设定的起点;刻工就是一个在艺术家和看画人之间的人肉“装置”,仿佛一部留声机,把人的声音转化为唱片上的刻痕,再通过音箱把它们放出来。在作品中,19世纪人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影像。至于影像的载体其实是“得鱼忘筌”,就如同我们在高分辨率的画面中一般看不到“笔法”。那个时代的人一旦“梦想成真”,领略了画里的意义,就会自动忽略形象的成因。按照建筑理论家埃文斯(Robin Evans)的说法,你看着一位美女“出神”,被她的整体所打动的时候,不大容易再注意到她脸上的每一个细节。

  多雷一旦掌握了这种魔法就停不下来,他那惊人的创作量也就顺理成章了。要知道,后来版画又发展出了新的技法,比如18世纪由法国雕版师普林斯(Jean Baptiste Prince)首创的“飞尘法”,可以用松香、沥青粉末撒在刻板上,轻松形成更加自然丰富的色调层次(一部分水彩画家也会使用类似的技法,增益画面的质感)。这种借重材料的“新”技术,多雷却执拗地拒绝——他宁愿严格遵守某种匠心的程序,就像胶片摄影家最初拒绝数码摄影一样。他们认为,胶片拍摄和洗印虽然也是一种技术过程,却比数码摄影多了很多手工的痕迹。类似的,多雷作品经历画家和刻工的双重创作,留有几分拙趣。

  显然,数码永远比不上胶片这种神话,已被越来越发达的数字影像技术打破——无论是版画家用线条产生的明暗对比,还是“飞尘法”快速生成肌理,在人工智能艺术的范畴内它们都是“算法”,就算画家手抖产生的误差,今天也可以预料和复制——版画本来就是一种复制艺术,属于初期的文化生产的一部分。可是多雷这类人,沉醉在他们所能控制的微小“意外”中;他的发明,介于纯艺术创作和大众传播技术之间。这让我想起,在拓印技术也发达的中国,是时间滋生了金石学特有的个人趣味。刻版作品的版本和版本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那些喜欢“玩”的人,无论是面对缺笔少画,还是在漫漶而至的“石花”中,都能看到言外之意和不期而至的花样。

  再创作

  多雷的创作虽然统称为插图,却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或者,是对它们本来应该服务的对象的添油加醋。比如,在戈蒂埃的《弗拉卡斯上尉》中,主人公西戈尼亚克男爵接受挑战,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雅克曼·拉朗普耳德,“那个热衷剑斗的人一下子就低声下气了”。多雷为这一幕画上幽灵般的人影,高峙在山岩畔的道路旁,刻工的手,让背景中充盈着迷雾般的氤氲——月色,抑或夕阳、朝晖,看起来没有区别,虽然只是明暗对比给人的心理感受,总之显得比舞台上真正的光线还要明亮。西戈尼亚克控制了局面,“布兰格纳里耶、托格勒、皮耶格里倒在地上动弹不得,像稻草堆上的牛犊子”,画面恰如语言所述,但是似乎又比语言更有风趣。大多数时候,插画家多雷,是能够快速排布出戏剧画面的版画家多雷,又是辛辣的漫画家多雷、油画家多雷。他孜孜不倦地旅行,爱好文学,是一个似乎无所不能的创作者,而不是刻版匠。

  全黑白的画面

  在当代人看来,全黑白的画面难免有些晦暗。如前所述,这其实是误解——19世纪的画面里尽是想象的光,它们是由没有屏幕亮光的煤气灯下的“暗”衬托的。如同100年前著名的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一样,多雷痴迷的东西,恰恰是这些不宣之秘:“繁星之夜、高大的黑冷杉林、悬崖峭壁、剑斗、仙境般的城堡、飞翔的奇妙生物和海怪……”这些意象原本滋生于伟大文学作品的空白处,夏布多里昂、巴尔扎克、塞万提斯……但是最终,插画获得了和文学同等的地位。

  类似的,古旧插画200年后成了真正的、时间的艺术,画家和画工一起获得了这项荣誉。线条可以表达明暗,体现动势。更有甚者,如果你盯着画面看久了,它们自己也有了生命;目光沿着线条滑动,仿佛坠入了空前繁复的迷宫——乍看之下什么意义也没有,走到尽头,路又出现了。形式和内容表里翻滚,成为一个撕扯着你的注意力的“再现的深渊”(abyss of representation)。(唐克扬)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稍微想起一些》:在恋爱终结点回眸爱情

  •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年轻的文艺语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