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奋斗史,《梦中的那片海》描摹青春群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奋斗史,《梦中的那片海》描摹青春群像

来源:解放日报2023-06-06 09:48

  作者:张 熠

  近日,由中央电视台、西嘻影业出品,付宁执导,徐兵、周鹤洋编剧,杨晓培担任艺术总监、总制片人,肖战、李沁领衔主演,刘芮麟、曹斐然、赵昕、崔航、张龄心、鲁诺主演的青春励志情感大剧《梦中的那片海》在央视八套黄金档、腾讯视频热播。开播以来,该剧热度持续攀升,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开播4天,酷云实时关注度稳居全频道第一,峰值破1.8%;网播平台同样表现优异,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破25000。

  青春历来是影视剧长盛不衰的表现主题,从已播出剧集看,《梦中的那片海》聚焦青春与奋斗的底色,讲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浮沉,展现了“温暖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部年代剧,《梦中的那片海》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片名中的“海”指代北京城里的什刹海,它既是剧情的发生地,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剧集开篇,什刹海冰场里的欢笑与冲突,将肖春生(肖战饰)、佟晓梅(李沁饰)、叶国华(刘芮麟饰)、贺红玲(曹斐然饰)、叶芳(赵昕饰)、陈宏军(崔航饰)等本剧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交织在一起,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群来自不同家庭、个性鲜明的北京青年,正面临着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抉择。某种程度上,“梦中的那片海”更象征着青春,剧中旁白以回忆的口吻怀念青春,回溯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离开青春这片冰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悲欢离合,就像冰面上偶尔交织又错开的身影,各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

  更准确地说,《梦中的那片海》的主题是青春,更是奋斗。

  什么是青春的底色?青春,固然是“顽主”们在冰场上肆意挥洒的汗水,是一呼百应的兄弟义气,又或者是主人公间懵懂的爱慕情绪;但青春,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奋斗”。作为一部“温暖现实主义”基调的年代剧,《梦中的那片海》的现实落点并不只在狭义的青春追忆上,它更多地是将人物命运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相勾连。主人公肖春生如是,叶国华如是,他们的青春记忆与奋斗历程,离不开时代赋予的人生机遇。对于当下的年轻观众而言,剧中看到的或许正是父辈们的青春。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在这群北京青年的嬉笑怒骂中,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他们随着这个时代一同成长、成熟,走出自己的命运之路。

  作为一部群像戏,《梦中的那片海》人物形象立体、饱满,各主人公都并非完人,但也因为真实而显得鲜活。

  北京青年肖春生讲义气,有勇有谋,有一帮值得相交的好友;就连面对原本有矛盾的齐天(鲁诺饰)时,肖春生也能爽朗地化干戈为玉帛,足见其人格魅力。叶国华是肖春生好友,家世优渥,从小顺风顺水,他既依赖肖春生,但也因为两人同时被贺红玲所吸引,从而产生心理隔阂。女性角色亦可圈可点,佟晓梅性格善良、热爱读书,为了朋友,她自愿让出珍贵的文工团名额。贺红玲表面上清高自傲,实则吃苦耐劳,早早便操持家里大小事、照顾生病的母亲;面对情感选择时,她有着少见的大胆果决。青春似乎便是如此,有难忘的友情,刻骨铭心的爱情,更有不遗余力的奋斗与努力。

  《梦中的那片海》是一部京味戏,剧中台词考究,有着地道的北京味道。导演付宁自小在北京胡同长大,对剧集年代氛围塑造严格把关。二八大杠、绿色军大衣、雷锋帽,通过考究的服化道,肖春生、叶国华等主人公在剧里的初次登场,瞬间将人引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冰的什刹海、青色砖墙的胡同、熟悉的古建筑,更是将北京人的真实生活环境娓娓道来。

  此外,从剧情节奏看,《梦中的那片海》将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会完整呈现从上世纪70年代到千禧年这三十年间主人公的命运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年轻的主人公们将经历高考恢复、参军、创业等重要人生阶段。

  本剧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随着剧情的推进,肖春生憧憬着参军,佟晓梅渴望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贺红玲希望能进入军队文工团,而陈宏军在叶芳的鼓励下,正在努力备战高考。即便身处逆境,每个人都从未放弃对未来与梦想的追求。人物各有其命运抉择,这也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下奋斗者的丰富姿态。每个家庭、每个人物的人生选择及即将铺开的奋斗史,值得期待。这或许也是本剧之于今天的意义,青春没有对错,理想没有固定答案,唯有奋斗,可以成为青春的最好注解。(张熠)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