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中华诗词的当代功能

来源:齐鲁晚报2023-06-06 09:42

  作者:林 峰

  中华诗词因其万古不磨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奔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大河里,绽放在五彩缤纷的文化百花园中,鲜活在炎黄儿女的眉间心上。尽管历经磨难和曲折,但中华诗词没有没落,没有消亡,反而历久弥新,风光无限。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中华诗词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国人也再一次领略了诗词的优雅和精彩。“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经典的耀眼光芒,让我们看到了中华诗词历经千年风霜洗礼之后的荣耀,也让中华诗词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功能中完美蝶变。

  诗词的引领功能

  引领即指引、领航,指导方向。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中华诗词每每在重大时刻,迸发出力挽狂澜的气势。比如毛泽东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就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战胜瘟疫之后发出的欢呼,是战胜困难的指针,指引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送瘟神》这首作品对于当今的抗击新冠疫情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叶剑英的“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攻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科学事业的无尽期盼和关切,曾经引导和激励了无数的科技工作者为了祖国的科技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迎难而上。

  诗词的教化功能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苏东坡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诗词不仅教会我们识文断字,蒙昧初开。而且教导我们知书达礼,修身齐家。比如:孝敬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憎爱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劝人珍惜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鼓励战士奋勇杀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劝诫人们勤奋学习“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等等。我们的传统诗词就是这样一部集人生、人文、人性的活典范,它通过诗词的陶冶来达到教育众生,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的目的,它这种以情感人的潜移默化是其他任何理性教材都无法比拟的。

  诗词的审美功能

  中华诗词的铿锵韵律,典雅语言,鲜明节奏和悠远意境都令我们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国人经过诗词的长期浸润,浑身上下就会有一种诗词气息洋溢其中,温柔敦厚,儒雅从容。人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会用一种诗美的眼光来审视社会,洞察事物,比如友朋来访:会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惊喜;与人饮酒:会有“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潇洒;回首往事则会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渺茫;展望未来,则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观山我们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看海我们会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春天来了,我们会有“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欢欣;花谢了,我们会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惋惜。人的身心经过诗词的滋养,春秋花草,山河四季,乃至日常点滴都有了诗意的寄托和展示,生活就会多了美好,社会就会因此和谐。

  诗词的抒情功能

  “诗为心声”“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等经典论述,都凸显了诗词抒情的本质和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在一千多年前就阐述了诗词之所以动人心魄,其根本就是触及了人的情感因素。古往今来的不朽作品大多摇曳着以情动人的风采。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报国情)。“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民族情)等。岁月变迁,人事代谢。但亘古不变的是人的情感,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诗词的流动中得到了最美的表达。人们在诗词中获得赏心悦目的体验,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只可意会的心灵起伏。

  另外诸如诗词的学习功能、诗词的娱乐功能、诗词的宣传功能、诗词的存史功能等等,因为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诗词的现实功能其实早已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诗词的当代功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诗词也会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如果错过了中华诗词,就是错过了四季最明媚的时节、错过了旅途最灿烂的风景,错过了此生最美妙的享受。让传统诗词的功能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融入时尚风情、融入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这是中华诗国应有的担当和自豪。

  (本文作者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常务副主编。)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