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峥嵘岁月中唱响青春的最强音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峥嵘岁月中唱响青春的最强音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6-19 15:25

  1937年11月1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因躲避战火而南迁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2月,因战事吃紧,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继续西迁,之后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在战火硝烟弥漫的年代里,西南联大师生在乱世中抱定科学救国的理念,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独辟蹊径,以青年视角为切入点,深情回望这段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岁月,不仅收视名列前茅,更多次形成全网热搜,在年轻人中产生极大反响。近日,该剧的主创团队及演员走进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与专家及北大师生展开了一场关于历史与现代、回溯与展望、继承与发展的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

  与历史共情:做西南联大精神的守望者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的西南联大旧址时提到,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西南联大只有短短8年历史,但它的精神却一直薪火相传,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有关这段历史史实,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中都有所表现。

  从较早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张曼菱编剧,2003年),到纪录片《西南联大》(徐蓓导演,2018年),再到近年来的电影《九零后》(徐蓓执导,2021年)、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王鹏、高翊浚执导,2023年),围绕西南联大的历史已诞生了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从纪录片到电影,再到今天的电视剧,这些有口皆碑的作品,不仅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祖国患难与共的历史,更让观众感受并触摸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逐渐形成了有温度、有深度、有质量的文艺作品方阵。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第一次用电视剧的方式全景式呈现西南联大从南迁至北归八年办学的风雨历程,再现了中国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史诗,实现了艺术创作和历史的有机融合。“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让当代青年与80多年的前辈、先贤进行对话,为的是让西南联大的精神能够继续滋养年轻人的心灵。”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出品人、总制片人张丽影说道。

  与青春同频:历史长河里的一曲青春赞歌

  《功勋》《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1921》……近年来,一大批着力表现青春与时代对话的影视作品走红荧屏,受到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从悬浮到下沉,从宏大主题到微观叙事、从“伟光正”到小人物,这些历史青春题材作品逐渐打破了昔日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模式,通过生活化的叙事手法,书写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奋斗历程和价值追求,还原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让爱国情怀缓缓流淌进观众心田,从而激发荧屏内外的共鸣和认同。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在9年的创作周期里更换了六个团队,其间也经历了创作的迷惘、挫折、失败,再重新来过的过程。最终,团队找准了一个方向,通过以小见大、以家见国的方式打开了创作的大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一方面我们关心故事讲述的那个年代,力图还原西南联大的时代背景,虽然剧中一些名字和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事件大多都有真实原型,为整部剧奠定了历史格局。另一方面也关心讲述这个故事的年代,把故事表现的时代和当代结合在一起,用青春成长作为主线讲好西南联大的故事,这是在有关西南联大的作品当中最有特点的一部,也是最容易跟观众沟通的一个切入点。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什么样的青春才能折射时代,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些都是影视制作中异常困难的挑战。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鹏表示,无论是教育救国、弃笔从戎还是文化科技救国,剧中的人物在多重选择之下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把小我融入国家民族重振雄风的大我当中。“百年前的人们就有这样一种期待,今天离我们的百年复兴走得更近,大家更要保有这种期待。是一种共识和精神把100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的青年人串联在一起,从而实现文脉的传递和精神的传承。”

  与传播同行:新主流作品稳落地、强触达

  主旋律作品承载着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积极的创作理念和正向的价值传播,激发人们催人奋进的力量。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有质感、有沉淀,但也同样面临着能否触达观众的疑问。那么,如何打破历史屏障,让它更好地走向观众,带领年轻人重回历史现场?围绕这一疑问,电视剧主创和北大师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帆认为,主旋律也好,正能量也罢,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如何表达正能量和主旋律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他从现实的远和近、艺术的远与近、审美的远与近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讲述西南联大这段历史时,《战火中的青春》做到了把个人变为集体,把家国变为情怀,完成了一个异常艰巨的挑战。

  剧中叶润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他家境优渥、品学兼优、温文尔雅,是一群年轻人中的领头人。但是,也会因为人设过于完美,使得人物会略显空洞。青年演员叶祖新表示,“我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会把他代入到我自己身上,呈现情绪化的喜怒哀乐、细节化的生活点滴。只有让人物接地气,才会更饱满立体。”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可玉看来,剧中学生正值十八九岁的年纪,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也有学生的浪漫气质和幼稚天真,这样的剧情设定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并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和有效互动。(光明网记者 刘冰雅)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