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937年11月1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因躲避战火而南迁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2月,因战事吃紧,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继续西迁,之后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在战火硝烟弥漫的年代里,西南联大师生在乱世中抱定科学救国的理念,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独辟蹊径,以青年视角为切入点,深情回望这段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岁月,不仅收视名列前茅,更多次形成全网热搜,在年轻人中产生极大反响。近日,该剧的主创团队及演员走进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与专家及北大师生展开了一场关于历史与现代、回溯与展望、继承与发展的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
与历史共情:做西南联大精神的守望者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的西南联大旧址时提到,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西南联大只有短短8年历史,但它的精神却一直薪火相传,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有关这段历史史实,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中都有所表现。
从较早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张曼菱编剧,2003年),到纪录片《西南联大》(徐蓓导演,2018年),再到近年来的电影《九零后》(徐蓓执导,2021年)、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王鹏、高翊浚执导,2023年),围绕西南联大的历史已诞生了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从纪录片到电影,再到今天的电视剧,这些有口皆碑的作品,不仅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祖国患难与共的历史,更让观众感受并触摸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逐渐形成了有温度、有深度、有质量的文艺作品方阵。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第一次用电视剧的方式全景式呈现西南联大从南迁至北归八年办学的风雨历程,再现了中国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史诗,实现了艺术创作和历史的有机融合。“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让当代青年与80多年的前辈、先贤进行对话,为的是让西南联大的精神能够继续滋养年轻人的心灵。”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出品人、总制片人张丽影说道。
与青春同频:历史长河里的一曲青春赞歌
《功勋》《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1921》……近年来,一大批着力表现青春与时代对话的影视作品走红荧屏,受到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从悬浮到下沉,从宏大主题到微观叙事、从“伟光正”到小人物,这些历史青春题材作品逐渐打破了昔日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模式,通过生活化的叙事手法,书写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奋斗历程和价值追求,还原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让爱国情怀缓缓流淌进观众心田,从而激发荧屏内外的共鸣和认同。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在9年的创作周期里更换了六个团队,其间也经历了创作的迷惘、挫折、失败,再重新来过的过程。最终,团队找准了一个方向,通过以小见大、以家见国的方式打开了创作的大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一方面我们关心故事讲述的那个年代,力图还原西南联大的时代背景,虽然剧中一些名字和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事件大多都有真实原型,为整部剧奠定了历史格局。另一方面也关心讲述这个故事的年代,把故事表现的时代和当代结合在一起,用青春成长作为主线讲好西南联大的故事,这是在有关西南联大的作品当中最有特点的一部,也是最容易跟观众沟通的一个切入点。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什么样的青春才能折射时代,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些都是影视制作中异常困难的挑战。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鹏表示,无论是教育救国、弃笔从戎还是文化科技救国,剧中的人物在多重选择之下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把小我融入国家民族重振雄风的大我当中。“百年前的人们就有这样一种期待,今天离我们的百年复兴走得更近,大家更要保有这种期待。是一种共识和精神把100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的青年人串联在一起,从而实现文脉的传递和精神的传承。”
与传播同行:新主流作品稳落地、强触达
主旋律作品承载着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积极的创作理念和正向的价值传播,激发人们催人奋进的力量。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有质感、有沉淀,但也同样面临着能否触达观众的疑问。那么,如何打破历史屏障,让它更好地走向观众,带领年轻人重回历史现场?围绕这一疑问,电视剧主创和北大师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帆认为,主旋律也好,正能量也罢,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如何表达正能量和主旋律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他从现实的远和近、艺术的远与近、审美的远与近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讲述西南联大这段历史时,《战火中的青春》做到了把个人变为集体,把家国变为情怀,完成了一个异常艰巨的挑战。
剧中叶润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他家境优渥、品学兼优、温文尔雅,是一群年轻人中的领头人。但是,也会因为人设过于完美,使得人物会略显空洞。青年演员叶祖新表示,“我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会把他代入到我自己身上,呈现情绪化的喜怒哀乐、细节化的生活点滴。只有让人物接地气,才会更饱满立体。”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可玉看来,剧中学生正值十八九岁的年纪,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也有学生的浪漫气质和幼稚天真,这样的剧情设定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并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和有效互动。(光明网记者 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