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儿童文学幼稚?或许打开方式不对,培养思辨性和逻辑思维应该这样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儿童文学幼稚?或许打开方式不对,培养思辨性和逻辑思维应该这样看

来源:文汇客户端2023-06-23 10:32

  作者:詹 丹

  我一直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参与了不少儿童文学阅读论坛、图画书教学大赛等活动,从中收获不少。但我所交往的朋友中,也有不少轻视乃至鄙视儿童文学的,视我的爱好和行为是“童心未泯”。

  我知道,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是把“童心”如古人一样作贬义词来使用,所谓“无成人之志,有儿童之心”。但我并不太在意这一点,我甚至常常开玩笑,把我主要从事的《红楼梦》研究归到儿童文学类别里。因为林黛玉进贾府,也就五六岁,小说用全书最多篇幅的30多回写贾宝玉生活中的一年是在他十三岁时,当时林黛玉十二岁。那么,从描写对象的年龄特征来说《红楼梦》是儿童文学,也不算太离谱。从深层次来说,小说恰恰是借助于主要人物的儿童化,让大人不去理会他们的“儿戏”,才让他们在传统礼法森严的家族中,找到了一片自由活动的空间。

  其实,儿童文学在中小学教材以及一些校本拓展教材中占了不少的比重,如何通过儿童文学教学提升思辨能力,有诸多可为之处;同时,对于家长来说,在与孩子共同阅读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

  摒弃自恋式的精英意识,才能客观公正评价儿童文学

  许多不喜欢儿童文学的朋友,自有他们的理由。但有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有些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涉及的知识简单、文化含量低,太幼稚、太小儿科。有人举出儿歌《比尾巴》的例子,说动物尾巴的长和短,都是明摆着的事实,只要带孩子去动物园逛一圈就知道了,哪里还用得着编成儿歌、让学生来诵读学习?但他们不清楚的是,类似《比尾巴》的儿歌,重点不是传授尾巴的知识,而是刻画儿童在认识动物世界时,加以比较、比试的心理,是一种基于自身没有尾巴而激发的好奇心。

  要知道,这样的好奇心,才是诗人所要捕捉的,体现出人生特定阶段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这种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表征。这是儿童文化的一种个性,它跟成人文化之间并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只有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只有摒弃我们身上自恋式的精英意识,对于儿童文学的价值才能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事实上,《比尾巴》的作者程宏明在给笔者的来信中也提到,标题“比尾巴”的“比”,有其特定的意味。

  还有一些人不喜欢儿童文学,是觉得其中不少作品有太生硬的说教性,虽然这样的作品确实也存在,让人有些反感。而让教师来给孩子讲这样的作品,往往缺乏思辨性,更多的是教条式灌输,败坏了学生的阅读口味。对于这样的看法,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许,我们的部分教师过去在这方面确实做得还不够好。但是,现在编辑出版的《儿童的文学课堂:欢愉的教案》一套五册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书,就是正在努力改进的证明,特别是这套教案以文学性、趣味性和思辨性为导向,对当前的教学,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儿童文学的思辨性教学需要教师首先有思辨性思考

  我曾参与教学实践多年,这里想就思辨性教学问题分享一点体会。

  我曾在线听过一位老师的儿童文学作品说课《萤火虫找朋友》。这篇作品有明显的教化意义,而且文本在逻辑设计上有点生硬。教师拿到这样的文本,既要关注文本的思想教育意义,也要关注文本自身的逻辑设计。当然,文本可以从多种层面解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达到哪个层面的解读,要根据学生的接受力和领悟力来确定。

  通过教学展开讨论,可以是观念层面的。比如萤火虫要找朋友“一起玩”,小蚂蚱、小蚂蚁并没有拒绝和它一起玩,只不过它们当时有事要做,要等一会儿才能和它一起玩。但萤火虫不愿意等,想立刻找到一起玩的朋友。萤火虫关于朋友的观念就是一起玩,它没有意识到交到朋友之前还需要用心的投入,用真心与别人建立起友谊;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获得友谊,还需要付出。对孩子来说,给故事设置一个教育意义本身没问题。孩子读了这篇童话后,也一定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朋友是需要互相帮助的,并不仅仅是一起玩。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对于“朋友”这个概念,中国与西方的理解存在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观念,强调朋友要互相帮助就是基于这样的传统。而西方则未必认为这是重要的条件。互相帮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把它作为童话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起立德树人的作用固然好,但其他的看法也很好。不同文化背景带来定义的多元,在对朋友的理解上也有不同,理解这种背景的不同,就使得我们对文本的讲解有了更思辨的看法。

  那么,对低龄阶段的孩子,是否需要引入其他观念性的理解?我觉得可以。一方面,教导小朋友要互相帮助,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明白,不要任何事都寄希望于朋友的帮助,要自立自强。这两方面的教育都不可或缺。

  讨论也可以基于故事逻辑层面。

  曾有人认为,萤火虫最后找到朋友还是可能的。但我认为,在作者的逻辑设定里,它是找不到朋友的。作者将萤火虫遇到的小蚂蚁、小蚂蚱都设定为正在干活的小昆虫,而萤火虫想找的一起玩的朋友必定是闲着的,它其实应该找正在闲着的朋友才合理。这里,萤火虫的思维就存在问题,按照方言俗语的说法,就是有点“拎不清”。但这是作者设定的逻辑,这个逻辑是脆弱的,有时不需要帮助别人,也可以找到朋友。一篇童话当然有它的思想教育意义,为了达成这样的教育意义,作者会设定自身的逻辑。它非常圆满,没有漏洞。在这个逻辑里,或者你进入它的逻辑的话,必然会得出这个结论。

  所以,我们在带着儿童阅读并为他们解读文本时,一方面要看它思想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它的艺术逻辑,艺术逻辑构成了它自身的完整性。为什么这么巧,萤火虫找来找去,找的都是正在忙碌的动物?高年级或者聪明的学生会质疑它的逻辑,但低年级的学生大概率想不到这一点,教师也未必要引导学生往这方面去思考。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质疑能力,那么走上讲坛时,其准备是充分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也不至于机械。

  儿童面对作品总有多样的质疑,我们该如何回应

  这又让我想到另一次在小学课堂,听老师教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的情形。

  这篇童话讲的是五粒豆子被小男孩用手枪射出去了,第一粒豆子想象的是它将在世界中遨游,可却落到了屋顶上,被鸽子吃了。第二粒、第三粒豆子想的是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睡,结果它们也被鸽子吃掉了。另有一粒豆子,本来想飞到太阳上去,却掉进了水沟里,胀大了许多倍,成了垃圾。第五粒豆子被射进了一个生病小女孩所呆屋子的窗台裂缝里,发芽长大,开出了漂亮的豌豆花,生病的小女孩搬到窗前看这棵豌豆,太阳照在她身上,她感到快乐和温暖,慢慢地,身体好起来了。

  那堂课上,老师以此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像第五粒豌豆一样对别人有帮助的人,这是可以的,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那堂课快到收尾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说,荚中之豆的命运根本不是它们自己能选择的,而是掌握在小男孩手里,因为是小男孩用枪把它们射出去的。这时,老师也有点困惑,就来和我讨论,怎么才能推进教学?在课堂上,引出整体结构意义的命运观是否合适?

  我想,老师此时未必要被动地全盘接受作品的逻辑框架,而应该引导学生从更高的立意来解读文本,让学生理解人毕竟不是毫无自主能力的豆子,只能被别人操控,由别人决定该去的地方。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主动选择想去的地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样就使教学获得了初步的思辨性特点。

  阅读的过程,也是人生经验慢慢展开的过程

  之所以要强调思辨性,是因为有时候它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作品、理解生活。

  比如一年级系列中有《鲸鱼》图画书,一只鸟飞到港口的上空叫唤着“鲸鱼”,让住在港口的人纷纷去附近找鲸,但大家都失望而归,还以为鸟在骗人。只是当鸟把一个小孩抓到空中,从空中俯瞰港口时,才发现港口的布局像一条鲸的外形。这是思辨吗?是思辨,但也是文学,因为小鸟嘴里的“鲸鱼”只是一个像鲸鱼的比喻。

  当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趣味性,变成儿童文学阅读不言而喻的特点时,强调教学设计中的思辨性,就有了它特殊的意味。

  也许我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在人生经验慢慢展开中,在与阅读感受的互相交融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新视角转换,我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或者说,我们阅读到某个阶段,都有被突然提升到空中,来重新看看自己习惯了的环境的机会,让我们感受焕然一新的视觉冲击。而担任教学设计和实践的教师,他们自身既是这种视野逐渐拓展的体验者,也是让更多教师和学生受益的助推者。对他们的努力,理当表示感谢。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