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光影描摹人间烟火 用真情绘就时代画卷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用光影描摹人间烟火 用真情绘就时代画卷

来源:解放日报2023-06-25 10:00

用光影描摹人间烟火 用真情绘就时代画卷

——走进新时代的沪产电视剧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样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生动描摹生活、塑造鲜活人物、引发情感共鸣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部部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优秀电视剧作品接续完成了文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重要职责,并以其充足承载力、丰富展示力、巨大影响力成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支柱型门类,发挥了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为时代画像的重要作用。

  上海是电视剧创制的传统重镇,沪产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历史版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年推出的《围城》《济公》《上海一家人》《十六岁的花季》《孽债》《儿女情长》等作品早已成为国剧经典。迈入新时代的十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上海广电系统和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力打响“沪产电视剧”品牌,努力打造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功勋》《超越》《大江大河》《小欢喜》等10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中国电视剧类最具分量的四大奖项。2022年,共有23部沪产电视剧先后登陆央视和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五大卫视以及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平台。2023年上半年,已有《破晓东方》《三体》《人生之路》等5部作品汇聚央视荧屏,有望实现沪产电视剧新的突破。

  坚定文化自信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重大现实题材,努力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一是厚植红色文化,描绘宏阔的革命画卷。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新时代十年,坚持把中国革命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精心创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以大写意的方式深情记录跨度长达35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2023年初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破晓东方》,聚焦中国共产党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的革命历史,填补了之前此类选题的空白点。歌颂共和国功勋人物,书写艰苦奋斗、忠诚为民、献身祖国壮丽画卷的《功勋》,记录成功改造国民党战犯,表现共产党人博大胸襟、坚定信心、强大感召力的《特赦1959》,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体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国家的孩子》等沪产优秀剧目,串联起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凸显出上海作为光荣之城独特的红色气质。

  二是聚焦改革开放,观照温暖的人间烟火。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和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新时代十年,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时代”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小人物”有机结合起来,凸显出沪产电视剧“温暖现实主义”的特色。2018年底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浦东》,真实记录了30年间浦东所发生的时代变迁,既是一部浦东新区深化改革的史实侧记,又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礼赞。以改革开放为题材的《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和《风吹半夏》三部精品电视剧,以时代弄潮儿在社会变革中探索和突围的人生故事为主线,为改革开放进程作了生动注脚,展现了沪产电视剧的实力、魄力与魅力。

  三是强化多元选题,凸显丰满的时代叙事。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品格。新时代十年,注重沪产电视剧选题的丰富性、多元化,充分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用情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十年间,既有体现高立意、大格局的反腐题材剧《猎狐》、抗疫题材剧《在一起》、冬奥题材剧《超越》、军旅题材剧《特战荣耀》、援非医疗剧《埃博拉前线》,又有以小见大、以小见长的现实题材剧《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小敏家》;既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装女性励志剧《梦华录》,又有探讨当代女性自强自立的《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心居》;既有刻画平凡人物奋斗形象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人生之路》,又有充满科幻色彩、魔幻意味的科幻剧《三体》、穿越剧《庆余年》等,全方位全景式展现立体中国、时代中国。

  坚持守正创新 紧跟时代奉献精品力作

  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沪产电视剧创制的生命线,准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秉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场景,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是注重都市生活的深度开掘。坚持以都市生活为艺术创造和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源泉,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城市之美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塑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讲述平凡中国人的故事,讴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风貌、新奋斗。新时代十年,涌现出讲述都市行业奋斗故事的《安家》《平凡的荣耀》《金牌律师》等,讲述都市老百姓生活故事的《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心居》等,这些沪产电视剧以都市生活为蓝本,聚焦职场成长、子女教育、婚恋情感、住房安居等生活元素,探寻和记录时代变迁中老百姓真实的情感状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体现了浓郁的市民情趣,充盈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展现出多彩的都市风貌。在反映时代沧桑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的同时,依靠细腻淳朴的写实风格,完成沪产电视剧“温暖现实主义”的情感表达。

  二是注重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把优秀的文学IP通过影视二次创作搬上荧屏,实现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再提升,这是沪产电视剧的一大鲜明特色。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人生之路》,是对路遥经典文学作品《人生》的拓展与改编;国内科幻电视剧《三体》,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经典科幻小说;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装剧《梦华录》,根据关汉卿的元杂剧改编而来。这些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导演、编剧、演员的二次创作与演绎,通过电视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获得了新的更强的生命力。新时代十年,涌现出了数十部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优秀沪产电视剧,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三是注重创制手法的创新探索。这种创新探索,既有内容表现上的,也有制作手法上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破晓东方》,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既有对陈毅等老一代革命领袖风采的集中呈现,也大胆设置了虚构人物经济学家纪南音等线索,既保持了历史真实性,又兼具艺术观赏性。科幻剧《三体》,采用特效制作和CG动画实现技术,将沉浸式的“三体游戏”、惊心动魄的“古筝行动”和振奋人心的“麦田宣言”等原著经典场景还原呈现,创作团队用“七年磨一剑”的精神,打造了中国科幻剧的“开山之作”。冬奥题材剧《超越》,首次采用双时空的叙事方式展现两代运动员竞技精神的传承,并适应高速拍摄要求探索了架设多角度飞猫、研发大型人力冰上推车等拍摄手法,增强了拍摄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这些题材和手法上的创新探索,显示出沪产电视剧紧跟时代、守正创新的勇气和品格。

  优化资源配置 营造影视创制良好生态

  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优化强化电视剧创制资源配置,努力营造上海“剧作创制最优生态”,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建立题材“蓄水池”。坚持把立足上海、放眼全国,抓好重大现实题材规划和创制作为沪产电视剧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启动沪产电视剧重大题材线索“蓄水池”工程,编制2023年—2025年上海电视剧创作计划,努力从上海资源最丰富、最具优势的地方出发,将更多的重大题材、现实题材转化为影视创制的灵感源泉、精神内涵和视觉表达。特别是将重点孵化《风雨宝兴里》《城中之城》《法官荣誉》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项目,推动播出献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十周年的乡村教育题材剧《乡村教师》。同时,以《千里江山图》《繁花》《秦腔》《尘埃落定》等项目为重点,统筹经典文学IP影视化创制工作。

  二是整合各方资源,用好创制“加速器”。注重发挥上海广电整体力量,自抗疫题材剧《在一起》开始,由市文化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和头部制作机构组成“上海广电铁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以高效高质的工作合力,确保圆满完成电视剧重点项目创制任务。统筹上海影视摄制基地、产业园区和相关行业协会,发挥影视服务机制作用,优化重点电视剧创作生产流程。持续提升“上海电视节”专业性、国际性和惠民性,创造性开辟“白玉兰星辉”“白玉兰绽放”“白玉兰对话”“白玉兰视界”“白玉兰飘香”等板块,将专业评奖、业界研讨、市场交易、惠民放映等融为一体,推动“白玉兰奖”成为重要风向标,引领中国电视剧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优化营商服务,打造最强“支撑力”。围绕选题规划、创作指导、资源配置、拍摄保障、资金引导、人才引进、审查发证、推优选优等重要环节,探索推出“最优服务营商包”。创新推行“一一四三”电视剧创制服务模式,包括形成一套推进机制,成立电视剧重点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加强选题策划、项目规划和创作引导,统筹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建立一个重点项目库,加强电视剧重点项目选题储备,对入库项目实施分级管理和配套服务;健全选题孵化推进平台、拍摄服务保障平台、片单基金申报平台、宣传推介展示平台等四大功能平台;把控“月度有梳理、季度有推进、年度有发布”三大推进节点,落实工作责任制,实施专班管、专人盯,确保全流程跟踪指导、全链条管理服务,推动沪产电视剧创制跑出“加速度”和“高质量”。

  玉兰花盛开,馨香向未来。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硕果累累,这是沪产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新高峰,也是沪产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上,上海广电系统和行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打造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沪产电视剧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文根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方世忠,在“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上的发言稿整理)

  

  【专家和编导演代表发言】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

  上海乃中国电视剧创作重镇之一。从《大浦东》到《破晓东方》,从《心居》到《安家》,无论是新中国诞生之初的上海,还是新时代的金融变革,或是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平凡生活,都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浓郁的海派风情。这是从上海真实的历史和现实的整体生活出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结出的硕果。

  最前卫的科幻小说《三体》被相中搬上荧屏,采自流行的网络小说的《花千骨》《楚乔传》一部比一部更理想地完成了从文学思维到视听思维的成功转换。新时代沪产电视剧创作在题材选择上真正实现了视野开阔,百花齐放,从历史到当代,从网络文学到文学名著,尽收眼底。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现实题材剧在刻画当代知行合一的人物形象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堪称沪产剧在全国声誉卓著的鲜明美学标志之一。

  这批现实题材剧敢于直面当代生活世界,着力描写对当今时代精神有着敏锐自觉并且及时付诸行动的新型人物形象。如《大江大河》系列再现改革开放时代的波澜壮阔画卷,诠释了一种独特的“浪淘史观”。家族题材剧是沪产剧的又一重要美学标志,以当代小家纷争而透视大家景观,创造出家国同构的家族形象系列,《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小敏家》《少年派》等以“小”为标志的沪产家族题材系列剧,便是其中代表。

  王丽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

  1999年6月,我作为人才被引进到上海,怀揣热情,拥抱上海。24年过去了,我在上海创作了《错爱一生》《保姆》《生活启示录》《媳妇的美好时代》《岁月如金》《双城生活》等20多部电视剧作品,作品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也被传播到非洲、美洲、欧洲,受到海外观众的喜爱。

  上海的城市精神,上海的前世今生,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给了创作者滔滔不绝的创作源泉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上海每一天都日新月异,创作者如何从丰富的世界里找到独特的视角,特别是沪产电视剧的新视角,是值得探寻的。

  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是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化。现实题材是数量最多和最亮眼的题材类型,占据近一半数量。其中既有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典型人物的命运来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作品,如《大江大河》《风吹半夏》《大博弈》《突围》等;更有以都市百姓生活为内容的寻常人家的生活故事。第二个特点是对当下都市生活题材的深度开掘,对都市生活景观的精准呈现和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细腻描摹。《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之作。第三个特点是既立足于上海又面向全国,体现出上海文化的丰富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破晓东方》《光荣与梦想》《老酒馆》《老中医》《在一起》《庆余年》等一大批作品,代表了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突出成就。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影像概念里的“大上海”正在变成真正的大!上!海!检索沪产电视剧可以看到,大上海把这个“大”从摩天大楼推广到了“大”江“大”河。回望沪产剧十年,我们看到《三体》这样的科幻剧,看到《功勋》《光荣与梦想》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国革命史诗剧,看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庆余年》这些同时拿下各年龄层观众的古装剧,也看到刑侦剧、家庭伦理剧、职场剧等。大上海不再是一个物理概念,这将是一个心理概念,一个具有各种时态的人类学概念。有了这十年沪产剧打底,上海的“大”就永远不可能只是摩天大楼的大,这是被现实和戏剧同时撑开的一个三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罗曼蒂克永远不会消亡,但上海,也永远不会止步于罗曼蒂克。这个魔幻的城市,等着变成未来世界的第一座伟大城池。

  傅东育(著名导演):

  我理解的“沪派”影视创作是讲体系、讲创作规律、讲工业流程的。除了工匠精神,还有便是开放和严谨并行、先锋与踏实同在的创作理念。以创新的叙事方式、多元的题材风格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元素,保持影视工作者的先锋性和先进性,是上海予以我三十多年的创作滋养和我不变的创作追求。

  作为一名“沪产导演”,我将以《风吹半夏》为新的起点,投入创作《安居乐业》《多喜一家人》《追踪谜案的人》等一批上海题材、上海出品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为擦亮上海文化品牌,贡献一份我的力量。

  郦国义(著名文艺评论家、著名报人):

  上海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重镇,也是文学传播的重镇。上海的文学期刊为我国的影视创作提供了众多改编母本。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折射。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尊重名著的精神品质,尊重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延续原著文脉,承袭“文化基因”,努力传承原著魅力,这是“上海出品”改编名著的践行理念。“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无论是《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萍、宋运辉,还是《人生之路》中的高加林、刘巧珍,以及《平凡的世界》中的少安、少平兄弟俩,都是这样“一个个具体的人”。

  梁振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教授,著名影视编剧、制片人):

  上海的先锋气质,令其具备了一种超越性的未来感,而沪产剧也继承了这样的特质。年初热播的科幻剧《三体》,无疑在科幻类型上给了我们重磅惊喜。

  在海派文化的滋养下,上海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创新引领的先锋行列,沪产电视剧凭借一部部为大众所喜爱的精品剧集,屡屡掀起行业新风。以开放与创新之姿,承续传统与现代之风,是上海赓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沪产电视剧,无疑是这份文化基因的集大成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沪产剧,充分展现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品格,已然成为上海精神重要的文化具象。

  吴越(著名演员):

  成为一名演员对我来说,始终是带着一些运气的。高考时,在那一长串志愿表里,我只填了一个——“上海戏剧学院”,考上了。毕业后第一部戏是《北京深秋的故事》,导演是滕文骥,葛大爷、张国立老师,很多明星都来友情帮忙。群星闪耀,而我是女一号。演员的工作是创造美,所以我经常为自己是一名演员而感到满意。

  每个时代都会诞生自己的艺术,就像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电视剧一样。真没想到,年轻时不停出发寻找的,居然在停下脚步的时候,回头看到了。而那个起初除了热血热爱之外一张白纸的年轻人,居然成了此刻我最向往和最心生羡慕的!再没有什么,比得到成长更重要的事了,表演如此,艺术如此,做人如此,生命如此。

  (内容摘自6月23日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