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通过摄影彰显文化遗产价值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通过摄影彰显文化遗产价值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07-04 13:59

  作者:高敬

  京津冀地区,山水相连,人文相牵,三地有着相似的社会风俗与文化特质。作为展现京津冀三地独特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之一,北京国际摄影周在10年来的定位及规划中,助力推动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及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积极打造国际摄影文化和人文交往的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平台。

  近日,“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展览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北京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共同主办,契合了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

  通过影像的传播媒介,“京津冀”文化遗产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如何通过摄影保存与保护身边的遗产?美术馆的展陈与展示职能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向公众展示及传播京津冀三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都成为策划团队的研究课题及责任担当。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通过摄影彰显文化遗产价值

烟雨景山 朱楷

  以遗产影像学研究为基石

  摄影可以是此时此地瞬间的捕捉,也可以是一个无限期的“时间舱”,见证了城市建设与国家自然景观发展中的历史遗迹。对于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和出土文物,摄影记录不仅是考古学、建筑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的宝贵历史档案,也是重要的视觉材料,揭示遗存的价值与美,使我们从存在与变迁中体会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趣。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民间生产生活,直接反映的是某一地域、某一历史时期文化的信仰与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湛的雕刻、古老乐曲与舞蹈的魅力、华美服饰的绣制、手艺人的巧妙创作、令人垂涎的烹饪技艺等,通过影像的“妙手”弥补了“口传身授”的传承困境,传统技艺的精髓、流传千年的智慧与技术得以永恒保存。

  北京国际摄影周通过遗产影像纪录推动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发现和解决的积极角度,并将遗产影像学研究作为课题,从2017年启动“世界遗产影像学摄影文化实验室”项目,推出过一系列主题展、专题展,世界遗产影像学摄影文化实验项目曾在北京、山西、河南、河北、上海举办全国巡回展,传播世界遗产文化,并出版过《世界遗产影像学——皇园撷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举办“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学术论坛、“平凡的伟大——镜头书写双奥遗产文化影像主题展”论坛等。

  未来3年,北京国际摄影周将联合京津冀文旅部门和摄影机构为京津冀遗产影像展进行策划并持续深耕,探索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贡献。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通过摄影彰显文化遗产价值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吉久利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展览策展中进行研究及梳理展览结构是核心,展览立足于文化遗存的存在形态,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板块,呈现京津冀地区多元文化遗产面貌的缩影。从今年3月始,展览面向全社会广大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发出征稿启事,历经近3个月收稿与整理、专家评委会甄选与评审,从近4000幅作品中精选出本次参展的300幅(组)作品。

  在不可移动文物板块中,展出了京津冀各地重要景点与保护街区,如我们熟悉的北京故宫、白塔寺、颐和园、南城胡同街区,河南巩义宋陵石像生,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遗产景点。选取作品横跨三地千年历史,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呈现了地域文化的兼收并蓄,以独具匠心的纪实摄影呈现大型建筑等的现状新貌。

  可移动文物板块分为“博物馆与人”“馆藏文物”“科技摄影”“文物展厅”4个主题。“博物馆与人”展现了博物馆现场美育课、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首展布展与古建筑非遗秀场等台前幕后人的互动等,呈现文化遗产在现代展览语境中的活力。“馆藏文物”主题展示了博物馆等馆藏特色文物,从宋陵出土迦陵频伽、清代乾隆御题“商山四皓”青玉山子,至国家一级八一勋章,“物”的历史感与责任感,使观众思考“物”在当代的精神。“科技摄影”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文物电子显微摄影、水下考古拍摄、数字化保护等前沿科技的利用,呈现遗产与科技的交融。“文物展厅”则是博物馆中美轮美奂、光影交错的专业文物摄影,如故宫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河北省博物馆藏长信宫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块则展现了非遗名录中的皮影、河北梆子、河北武安傩戏、山东青州博物馆造像修复技术等,呈现民艺、民俗等的古朴历史风貌、浓郁地域特色。

  展览利用中华世纪坛一层中心空间,以大画幅的高清摄影照片、文字图版、展柜物品为主要实体展览的展陈方式,展墙上的平面摄影作品更符合平面艺术的属性,借助装裱与悬挂的助力,运用多媒体视听观感形式,增强摄影作品的主题表达与视觉效果、观众观看感受,以最佳手段呈现影像作品,并且从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力图呈现京津冀文化遗产的多个面向。

  影像纪录与传播文化遗产

  展览开幕后的“影像·北京论坛”中,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摄影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与联系。论坛上,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强调:“博物馆及其他文化遗产机构所拍摄的文物照片应凸显学术界对文物的整体认知,使影像文献能够为博物馆的教育、科研、展览等宣传工作以及社会公众服务。”

  文物摄影本身是一门对技术与审美有要求的学问。文物摄影中,要注意物体的摆放方式、影棚拍摄中光线的方向和效果、物体对光线的反射、光线与色彩的还原,以及影调、对比度、质感和线条等摄影要点。通过技术细节的把控,摄影可以更加生动真实地呈现出文物造型与质感,使观者在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之外,感受岁月斑驳的痕迹与艺术表现的力量。

  中国摄协副主席、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介绍,博大精深的敦煌石窟艺术面临着自然灾害、本地病害、游客增多等不可抗因素。石窟遗产的数字化,涉及应用数据采集、图像加工、三维重建等技术,囊括高清壁画图像、石窟艺术摄影的二维图像保存,彩塑、建筑结构、石窟的三维模型数据,动漫节目、石窟数字影像等视频节目,以及360度全景影像实境虚拟漫游,从而达到石窟整体对象的采集与融合。除图像资料外,还包括莫高窟流失文物数字化回归数据、考古资料、“一带一路”及沿线国家文化遗产数据等系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敦煌研究院成功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新模式,培育了“数字敦煌”展览与展示品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展出30场,以全球共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为目标,推动周边麦积山石窟、炳灵寺、北石窟寺等以及全国9省18处系列文化遗迹的数字化进展,推动“一带一路”及沿线国家文化遗产数据的保存发展。

  近年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作为北京地区“三条文化带”的提法,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北京大学校友摄影俱乐部会长刘学红与其他3位校友组成考察小组“荒野寻珠”,从去年1月开始,走访了京西古道大西山地区的40多个村庄、60多个点位,以镜头与影像记录了北京门头沟区石佛村的摩崖石刻、顺义区的无梁阁、清代琉璃渠村落的万缘同善茶棚、王平汉代烽火台等鲜为人知的遗址。

  优质展览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

  摄影是文化、历史、美学、艺术、科技的综合展现,文化遗产穿越时空,吸引大批摄影师的镜头聚焦。摄影作品可以用于遗产的宣传与展示,通过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既能够展现文化所处的原境,也能够使受众通过多样的拍摄角度获取历史信息,凸显遗产的价值。民族的记忆、文化的记忆在按下快门后,成为历史存在的确切性证明,数字化摄影的发展又为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研究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及信息。并且,通过观察、体验、描述与分析人类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空间、时间、记忆与物的文化建构,我们能够观照到所在世界的深层意义与文化之根,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世界遗产主题”系列策划板块中的一部分,展览探索了文化遗产展示、组织与传播方式的新路径,以地理区位的延伸、受众范围的扩大,在数字化时代探索新形势下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事业。一方面,它进一步唤起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发展;另一方面,展览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战略部署提供了支持,使京津冀地区丰富的文旅资源焕发出活力。这一举措在推动地区文化繁荣和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北京国际摄影周策划委员会秘书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