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一个”唐琬,有艺术的传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这一个”唐琬,有艺术的传承

来源:解放日报2023-07-06 10:28

  作者:仲呈祥

  观赏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郑全在古装戏越剧《唐琬》中塑造的唐琬艺术形象,不禁拍案叫好。

  《唐琬》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与妻子唐琬那段流传千年的“钗头凤”故事为背景,以唐琬的细腻心理变化为主线,讲述了陆游与唐琬之间的爱情悲剧。该剧由戏曲文学家王仁杰编剧、导演徐春兰执导、福建芳华越剧团演出。在其他关于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题材的戏曲作品中,似乎都理所当然地将陆游作为第一主角。王仁杰则不然,他以《唐琬》为剧名,显然就是要另辟蹊径,将笔力聚焦于为唐琬画像、立传,在舞台上浓墨重彩地写出陆游留下的千古绝唱《钗头凤》中奇女子唐琬的精神境界和人性深度。导演徐春兰心有灵犀,对个中真谛一触即通。独具思想发现与审美慧眼的一剧之本,和总体驾驭精神轨迹与人物塑造上息息相通的导演艺术这两条,为郑全在越剧舞台上精雕细琢塑造好“这一个”唐琬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铺平了成功道路。

  但这绝不是说剧作的优秀和导演的高明,就完全决定了戏曲演员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成功;而是说,郑全饰唐琬令人耳目一新,离不开剧作的文学基础和导演的总体把握。更值得一提的是,郑全塑造“这一个”唐琬背后是越剧艺术传承的努力。熟知郑全艺术生涯的人都晓她立志继承张(云霞)派,而张云霞从小学京剧余(叔岩)须生戏,开始即注重刻画角色的性格,后转行越剧,师从袁(雪芬)派,戏路开阔,擅长从深切的生活感受出发去体验角色性格,表演精准细腻,尤其是常常能在同类型角色和相仿的戏剧情境中,以独特的思想发现和美学发现,做到同中见异地塑造人物个性。其唱腔用真假嗓结合发音,既从袁派脱胎而出,又兼蓄傅(全香)派所长,广汲京昆剧种滋养,兼容整合,声情并茂,清丽委婉,成为越剧史上难能可贵的张派。只可惜,恐怕正因越剧张派表演、唱腔均难度较大,故后继乏人。而郑全之可贵,正在她酷爱张派艺术,勇于知难而上,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弘扬越剧艺术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明乎此,再来鉴赏郑全在《唐琬》中精心塑造的“这一个”唐琬形象,就更能体味真切、知晓个中美妙了。

  且看,在序曲“东风白絮悲唐琬,岂独伤心是放翁”的合唱声中,唐琬亮相,于山阴鉴湖之畔的渡口与陆游惜别,此时的她,还“不信天无怜悯意,不信薄幸是诗人”。但“今日里一声棒喝遭遗弃”却成了严酷的现实。她只能坚韧乐观地把这“不幸中权为大幸脱藩篱”,坦言“何惧这参商两地暂分离”,并期盼“有情他日重相聚”,发誓“等你无尽期!”这是一位何等纯情、何等隐忍、何等坚强、何等忠贞的女性啊!面对陆游一方面仰天长叹“从今后谁共读书说痛史,漫将梅树写新章?小楼谁共听春雨?分茶谁共在晴窗?谁把菊花为菊枕,吩咐诗人入梦乡?”另一方面又俯首认命“怨我难违慈母命,则做了千秋薄幸负心郎!”郑全通过她的精心设计、细腻演唱,把唐琬此时此境的心理变化、情感轨迹,表现得丝丝入扣、淋漓尽致。

  第二章描写离别两年后,唐琬寄人篱下,在赵家花厅“把琴台当作了望夫台”,通过《菊枕》尽情抒发对陆游的思念深情:“这枕囊唤回十载温馨梦,也教我伤透了心断尽了肠。”郑全唱至此,声泪俱下,动人心扉。但传来陆游另娶王家小姐的讯息时,唐琬心碎梦灭:“十年情百世恩尽付东流,爱与恨悲与欢一笔都勾。”这是抗争、愤怒、批判,是一位反封建包办婚姻女性的呐喊。“道一声多保重慨然分手,且拭了眼底泪收拾从头。”这是真情、宽容、坚强,是这位反封建女性斗士的勇敢抉择。应当说,王仁杰写得好,郑成唱得好,把剧中唐琬的复杂情感和心态层次分明地揭示了出来。

  第三章令浓郁的悲剧氛围骤添了讽刺喜剧的意味,这便是重阳节赵家洞房撒帐人角色的出现这神来一笔。为了抗争,也为了自尊,唐琬毅然决然地“央媒自嫁”,与同郡士人赵士程结婚。撒帐人一句妙言“红丝一带捆鸳鸯,两个新人上墓场”,石破天惊,遭众人非议后,撒帐人戏曰:我可是有执照、有高级职称的!现代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是有“小蜜二奶伴身旁,家花不如野花香”吗?也许有人会诘问,这完全是当代语言呀,哪里是南宋人的话?是的,这正是中华戏曲常有的一种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有喜剧意味的“穿越”审美,是戏曲“趣味”和“情趣”的所在和优势之一。正是靠这段戏谑色彩的戏垫底,才使得郑全饰演的唐琬下面这段话字字铿锵,犹如匕首投枪:“务观呀务观,你是自许上马击强胡,下马草军书,报国情怀,溢于笔端,却呵护不了你结发的妻,忍叫她寄人篱下,红叶飘单……”郑全的念白,抑扬顿挫,余音绕梁。

  第四章写8年后唐琬与陆游的沈园重逢,这自然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千古名篇《钗头凤》的诞生。郑全的演唱,令“这一个”唐琬的形象得以完成。“乍以为引刃已断旧情丝,孰能料东君无主运乖戾,偏叫沈园又破题!揪心一曲钗头凤,惊觉了原来你痴我亦痴。”郑全把唐琬独特的人生况味唱出了哲理意味。是的,一个“痴”字,耐人深思,它照应着那千古绝唱中的“错”与“莫”——“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