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拓展教育话题新空间:往后人生都是追光的日子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拓展教育话题新空间:往后人生都是追光的日子

来源:文汇报2023-07-10 10:11

  作者:王 彦

  当爹的不靠谱,亲手毁了女儿的高考志愿填报,“原生家庭之殇”能不能走出前途灿烂的子女?老师偏心眼,按排名座次分配复习宝典甚至食堂吃饭顺序,这样“唯分数论”的教条下,所谓差生的未来是不是没有逆转的可能性?正在央视一套和优酷视频热播的电视剧《追光的日子》试图同时扭转两种偏见。

  作为一部校园背景剧,《追光的日子》有着不算新鲜的角色配置。离开教育行业三年的老师郝楠重返讲台,在青云中学高三14班邂逅一群性格迥异、成绩靠后的学生,“不靠谱”的老师遇上“难管”的学生,在备战高考的极致环境中,双方从互不理解到惺惺相惜,少年人被激发出青春梦燃,青年老师也在育人中被治愈。外界评价它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

  在社会学者看来,《追光的日子》完成了一部教育题材剧的真正使命。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指出,过去一段时间一些电视剧带火了“原生家庭论”,使得“什么样的父母决定了什么样的儿女”等笼统而片面的言论被放大在公众舆论场,似乎人的出生与宿命紧紧相连,个人成败早在童年时就写好了答案。在此背景下,《追光的日子》恰恰说明白了“教育为何”,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合力;教育也需要持久的耐力,高考绝非教育终点,真正的教育题材创作是要让人相信“往后人生,都是追光的日子”。

  着眼非典型师生,求解高考也寻解人生

  高三是什么?埋首题海、分秒必争,草木皆兵、在此一搏?《追光的日子》里,这些轰轰烈烈的奋战实景固然有,但相比塑造“学霸们”如何拼搏,剧作更倾向从“非典型师生”入手,求解高考也寻解人生。

  郭京飞饰演的郝楠离开教育行业已三年。出场时,他长发披肩、穿着花衬衫,以台球厅为营生。不羁的外型怎么看都不像教师的样子,倘若不是被迫失业,倘若没有昔日好友力荐,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会妄想在讲台“重生”。“废柴”老师接手的班级也颇让人头疼。那不仅是高考在即的毕业班,还是全年级垫底的14班,学校不重视,学生们集体叛逆。非典型师生一相逢,郝楠的第一堂课就被学生来了个下马威。《追光的日子》正片便在接二连三的非典型故事里铺开。剧本借高度浓缩的戏剧性,戳破一个个源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教育问题。

  任真的父亲没有正经工作,母亲靠巴掌大的饺子馆独自撑起一个家。懂事的姑娘从小便帮着母亲分担辛劳,考上医学院,替母分担、治好母亲的哮喘病,是任真的夙愿。孰料,大意的父亲在填报志愿这件人生大事上帮了倒忙,脆弱的家庭关系瞬间崩塌。复读生的现状看似父亲全责,但郝楠从班上的摸底测试探知,比起成绩起伏,女孩的心理大厦亟待重建,挫折教育比怨天尤人来得更为紧迫。高远曾是无忧无虑的优等生,稳重聪慧的哥哥早早承担了父母对考名校、成人才的期待,作为家中次子的高远大可自在地追逐他所爱的飞行和飞机梦。然而,家中突遭变故,哥哥离世。休学一年的高远重归校园,阳光男孩变得郁郁寡欢、凡事心不在焉。王放、贾坤也并非生来“差生”,前者被父亲当成人生失败的“投资”,在家庭打压中悄然叛逆、渐渐厌学;后者的父母关爱遥远乃至缺位,青春期男孩唯有从同乡的姐姐身上找寻温暖慰藉。如果说品学兼优的孩子总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些困境中的学生各有各的迷惘。自身的、家庭的,兼而有之。

  难得的是,《追光的日子》拒绝给“差生”贴标签,只是如实反映他们的内心缺失了哪一片拼图;剧集也不单单向个体找症结,更试图从理念与规则中尝试破题。剧作的故事背景定位2011年,作为郝楠老师的参照面,青云中学陈旧僵化的教育思想、分数至上的年级主任李亚玲老师,都可谓剧中这场正在开启的教育变革的对象。淬炼了李老师多年教学心血的“李氏复习宝典”应该是“尖子班”的专利,还是众学生平等地人人有份?中午食堂就餐的错峰顺序,分数该不该成为排序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标?郝楠带领14班同学,向着他们曾经习见而不察的现象说“不”,剧作借人本主义、程序教学、学科结构的思想方法等教育观,完成了一部教育题材电视剧的真正使命。

  平衡现实与理想,在共鸣中引人向“光”而行

  “差生逆袭”是小概率事件还是遇上好老师后人生的必然转向?这是网友最为关心的《追光的日子》的后续剧情走向。在章友德看来,一部教育题材剧的成功关键,不在乎剧中的孩子们最终拿到了怎样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在乎,作品能否让人认清奋斗的真谛、竞争的残酷后,依然抖擞精神向“光”前行。

  完美世界影视李峥工作室总制片人李峥介绍,《追光的日子》希望通过三层人物关系的搭建,以高考这一核心事件映射更宽泛的现实与理想。

  第一层楼是平视层面的同学关系。任真和高远互相撞见过彼此的狼狈,心照不宣地交付了理解。在14班的所有同学获得学业的进步之前,剧作让精神先行。郝楠初来时,14班完全一盘散沙,不被待见的学生们也给不出正向的反馈。他们开学时互不关心,直到经历尖子班宝典被偷、抗议吃饭按成绩排位等事件后,集体主义精神在这个班里自然生发。

  第二层楼建筑在师生情分上。过往三年混沌的生活经历让郝楠懂得能屈能伸,也更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他选择和学生站在同一阵线对抗陈规,并非“刺头老师”收服“刺头学生”,而是打心底相信,王放那样起哄、搞事的所谓“差生”,行为出发点无不是求关注、求理解、求引导。在他人生的紧要处,需要有人走进他的世界,助其由内而外打破生命之茧。

  第三层楼则是每个家庭辐射到的社会速写。贾坤背后的留守少年问题,王放受困于代际隔阂,与姥姥相依为命的赵晓晓折射出再婚家庭的烦恼,夏凡的容貌焦虑则源于母亲的潜移默化……李峥说,这种安排既是对社会问题的集中再现,也是希望呈现出教育的能量。人非生来就被提前写就了命运,有时候,一位郝楠式的、愿意无条件给予信任与导航的良师益友,能让人生步入追光正轨。

  从这个意义上说,《追光的日子》播出以来能持续保持收视率破1,并多日位列第三方平台上星剧的播出冠军,正是在青春现实和理想燃野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人能在切近的情感共鸣中向光而行。借用主演王源的话,“青春奋斗不是去通个关,去参与一场考试,而是往后的人生都是追光的日子”。(王彦)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 从《初步举证》延伸的思考:社会规训下的女性解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