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敬群
核心阅读:
随着全社会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作家艺术家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年轻一代作家开始积极主动地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山”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问题。今天的写作,不仅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也需要作家下大力气、下大功夫去深入研究这个时代、研究我们的人民,提炼生活、穿透生活,读懂社会、读透社会
时代抵达的地方,思想和文学应该抵达;而思想和文学抵达的地方,出版也必须抵达。只有把文学事业的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不断开创文学新境界,铸就新时代文学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新时代文学与新时代洪波奔涌的生动实践、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相伴同行,呈现异彩纷呈的景象。创作生产更多与伟大时代相匹配、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审美需求的高质量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围绕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面向铸就新时代文学高峰这一宏伟目标,出现了以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为代表的许多新举措新探索,旨在调动多方力量,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促进精品力作的涌现。这些举措探索的成效还有待时间检验,但它们引发的关注和思考将不断丰富我们对文学高峰的理解与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学取之不尽的矿藏宝山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重要讲话为文学艺术界赓续中华文脉、从博大深厚的文化宝库中寻找创作灵感指明了方向。
这些年,随着全社会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作家艺术家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年轻一代作家开始积极主动地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山”。作家葛亮先后创作了《北鸢》《燕食记》等与家国情怀、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长篇小说。作家徐则臣的《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书写对象,借一条大河的新生写民族的顽强奋进,让读者看到“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
当然,进入“宝山”与满载而归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重要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作家全身心浸润到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中,把握其精髓,并且能够与新时代的生活节奏与审美风尚完美融合。在这一点上,艺术领域里国风国潮的创新创造对新时代文学有借鉴意义。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就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与其审美资源的当代转化。作家在作品中巧妙融入中国文学史上书写白马的名篇,写出了相关英雄人物的儒雅之气,更重要的是借奔驰不息、视死如归的白马彰显主人公的革命情怀。古老的比兴手法在新时代文学的英雄书写中焕发了新意。
人民生活是新时代文学激荡人心的源头活水
经典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面世30余年,现在每年的销量还在300万册左右。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源自哪里?对此,路遥的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堪称现实主义创作的教科书,值得每一位写作者潜心细读。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以惊人的毅力读完1975—1985十余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到处奔波。他说:“在占有具体生活方面,我是十分贪婪的。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会越大”。在路遥体验生活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陕西某高校食堂的饭菜价格,记录着某水文站的水情数据。《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长盛不衰,成为影响万千青年的经典,背后的诀窍就在这里。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好作品,这已经成为当代作家的共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能是蜻蜓点水,“叶上初阳干宿雨”,很快不留痕迹。作家只有如盐入水一样化入生活,才能写出丰富的生活纹理与复杂的人物内心,写出人物与历史的细密纠葛。《宝水》是作家乔叶书写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一部长篇小说。为写这部作品,作家构思七八年,大的思路变动了三四次,易稿足有十来回。她既广泛地“跑村”,了解面上的广度,也有针对性地“泡村”,追求点上的深度。在与村庄人物和生活贴心贴肺、声气相通之后,才有写作的熟稔与从容,才能把浓烈的情感投射到细致的描写中。
头顶矿灯、掘进前行的作家刘庆邦,书写了许多精彩的矿工生活小说。他将作家比作蜜蜂,认为“蜜蜂只有飞到野外,飞到百花丛中,在很多花朵中进进出出,才能酿出蜂蜜和王浆”。他还将作家比作树:“只有把根须深深扎进土地里,一年四季不断从土地里汲取营养,才能保证每年都开花、结果。”说到底,提升创作的办法就是飞出去和扎下根,持续从生活和人民群众中汲取创作养分。刘庆邦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持写作的激情与活力,与他对待生活的激情与活力是一致的。
诚如刘庆邦所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问题。相较于路遥的时代,我们的社会结构与生活节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的写作,不仅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也需要作家下大力气、下大功夫去深入研究这个时代、研究我们的人民,提炼生活、穿透生活,读懂社会、读透社会。只有主动融入时代主旋律与人民生活的洪流,才能真正肩负起我们的文学责任。
发挥编辑的力量,助推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一部部精品力作固然是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成果,其面世与传播往往也凝结着编辑的专业奉献。长篇小说《人世间》的策划编辑李师东回忆,自拿到小说第一部起,编辑就和作家梁晓声密切互动,作家写作与编辑工作有条不紊地并行推进。“《人世间》从上世纪70年代初写起,涉及许多社会生活细节。‘三八红旗手’的说法是哪年有的,我们要查资料;《悲惨世界》在当时出过几卷,我们要去核实。”正是凭借作家与编辑之间深度、高效、充满信任的合作,才有后来优异的出版成绩。徐则臣《北上》的创意构思来自他与编辑的聊天。写作过程中,编辑与作家不仅一起研读史料,而且一起沿着运河做田野调查。从这些事例中,可以清晰看到编辑的力量对文学精品的促进作用。
文学精品的诞生是合力的结果。新时代文学编辑与出版人理应继承前辈编辑的敬业精神,以更加高超的编辑水平与作家一道丰富主题、完善文本,实现文学价值的增值,推动当代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这考验着一个文学编辑对时代的领悟力、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文本“零距离”的细读研判能力,与作者以文会友、同行共进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终身践行、须臾都不放松的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合力推出一部部反映这个时代的杰出作品。
文学是对人类审美经验独具个性的表达与书写,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标识,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文化原创力。时代抵达的地方,思想和文学应该抵达;而思想和文学抵达的地方,出版也必须抵达。只有把文学事业的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不断开创文学新境界,铸就新时代文学高峰。
(作者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