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命成长使角色落地生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生命成长使角色落地生根

来源:解放日报2023-07-13 10:32

  作者:龚静

  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部表现中老年恋爱婚姻的电影《我爱你!》还蛮抢眼的,63岁的惠英红和60岁的叶童分饰女主角,与倪大红、梁家辉一起演绎中老年人在衰老和疾病的人生缠绕中的爱情追求和不离不弃。看到银幕上中老年女演员做主角,我很欣然。这个现象这些年可谓稀有。去年,吴彦姝和奚美娟合作的《妈妈!》也是双女主实力出演,为中国当下的银幕增添了关注中老年群体的力量。尤其是吴彦姝这位1938年出生的耄耋老者,无论是饰演《相亲相爱》中守了丈夫一辈子的乡下姥姥,还是《又见奈良》中赴日本寻找养女的中国养母,她的表演都丝丝入扣,那些细密深邃的皱纹仿佛透露着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观者会被带入、去体悟,感受到好演员所传达的艺术感染力。

  一

  近几年,国内影视剧的女主角设置大多倾向于年轻貌美的女郎,中年女性角色多为婆婆、妈妈、阿姨,且角色人设常脾气乖张、吵吵闹闹,似乎中年女性就不会好好说话了。这导致一些好演员演不到更合适的角色,只能塑造“别别扭扭”的形象。比如那么优秀的潘虹,这些年常常饰演“恶婆婆”,并未完全施展出自己的表演才能。

  大环境中弥散着某种违背生命自然规律的审美,如追求所谓女演员的“少女感”。少女当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美好,但不是少女就不够好吗?40多岁的明星拼命去扮演青春偶像,要知道,拉皮拉不掉岁月的尘灰,粉底难遮光阴的沧桑,滤镜也滤不掉人生的经历,如此硬来,翻车结局可想而知。

  只有当演员呈现生命的自然状态时,角色才能发光。当然,板子不能全打在演员身上,“白、幼、细”的畸形影视审美、对女性生命各个阶段缺少充分尊重的社会文化背景,或为源头所在。当下,不少中年女演员没有戏演,即使有,也大多是演配角。配角的人设还总是类型化的,难怪连海清这样的演员到了“抓不住青春的尾巴”的年龄时也略显尴尬,在公开场合喊话导演找她拍戏。

  但本应如此吗?女演员的艺术生命只能停留在妙龄少女的阶段?窃以为,反倒是人到中年的女演员演戏渐入佳境,艺术生命力与岁月齐飞,更能绽放出年轻时未必拥有的风采。

  比如宋春丽。论容貌,比她漂亮的演员很多,不过她棱角分明的面容自带飒爽;论演技,她年龄越长演技越佳。她演婆婆、妈妈、女干部,无不游刃有余,演一个“活”一个。《人世间》中的金月姬,多重身份的分寸感被她拿捏得恰如其分,威而不严、慈中有厉,和女儿吵架那场戏愤怒之极又克制之极,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的日子》中的姥姥,情绪起伏在脸部有层次地表达,她最疼爱的孙子从北京打来电话,她接完电话后愣在一边恨不得再说几句的关切几乎要溢出屏幕。该剧若没有这个配角姥姥,那种过日子的酸甜苦辣、百感交集恐怕要减损不少。

  就算戏份不多,也能让人记住,这就是好演员的魅力。演员将自己和角色浑然一体,即便不说台词,身体语言也能带出人物感。

  还有擅演上海阿姨的张芝华,是20世纪80年代的当红“小花”,外貌也不算突出,但擅长演绎日常生活中活色生香的上海人。在《爱情神话》《外滩钟声》等作品中,她一撇嘴、一瞪眼,肢体语言行云流水,浑身都是戏,笔者觉得中年以后的她反而有了一种从生活中历练、沉淀后的美感。这种美不是那种主流审美中的标致优雅,而是个体生命的风格与特点。和宋春丽一样,是一种从“得其自”出发、能形塑人物的艺术美。哪一种美,能比演员使角色栩栩如生的美来得更加丰沛?

  二

  许多女演员对阿姨、妈妈的角色比较敏感,一是意味着自己非“大女主”了,二是暗示自己上了岁数,一般不太愿接这类角色。其实,阿姨、妈妈同样由少女一路过来,人生自有诸般滋味。记得很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空镜子》,剧中妈妈的扮演者彭玉演得生动,有场戏既要表现丈夫去世后的难过,又要表现隐忍,不让美国的女儿伤心,彭玉的表演让观众看了泪湿。就是这个妈妈角色,让人记住了这位演员。

  好演员让角色落地生根,这才是根本。所幸,近年来有一些中老年女演员敢于直面岁月的赐予,不负时光的照拂。即便她们在剧中不饰演主角,也会为戏添彩。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诚然。笔者偶然看到一部电视剧《促醒者》,且不论剧情如何,王志文、江珊、刘佳等一众配角是能让人耐下心来看几眼的。江珊和刘佳显然是人到中年了,但姜还是老的辣,在剧中比起年轻演员来更靠近角色。

  因《地久天长》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咏梅,也是没有“年龄包袱”的女演员。早年在《悬崖》中见到她演周乙的妻子孙悦剑,因潜伏关系夫妻两人只能偶尔见面,咏梅用眼神和身体语言传达了他们是同志又是夫妻、却只能小心翼翼见面的那种克制情深,让观众留有余味。最近笔者还注意到吴越,之前倒是没怎么看她年轻时拍的戏,而在《扫黑风暴》中看到她演的“内鬼”公安局副局长贺芸,虽然角色尚显单薄,但应是在之前白领女精英戏路上的有意拓宽,之后在《县委大院》中的女副县长就演得成熟多了,台词和人物的表现结合得蛮不错,特别是表现出了女干部对下属特有的细致,吴越也凭借这一角色夺得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不似有的演员驾轻就熟了某种类型的角色就不断重复,这样做当然容易讨巧,但也是演员生命的窄化。

  所以,海清从习惯了的“国民媳妇”人设转而演绎残疾农妇,确实是一种演员的自我和艺术生命的突破,一种更深入表达各色人物的艺术态度。

  如此诚恳地对待年龄和角色,如此诚恳地面对艺术和审美,这样的演员才会走得更远。皱纹和松弛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是宝贝,滋养演员的心灵和艺术感悟的成长。

  《妈妈!》中与吴彦姝合演母女的奚美娟,在吴彦姝凭借这部电影获得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女演员大奖后说过一句话,大意为这个奖是对我们中年女演员的肯定。一番话听了令人感怀。换言之,适合中年女演员演绎发挥的好角色太少,中老年女演员被忽视太多了。但是,窃以为中年女演员们应该自信。放眼周遭,日本已故的树木希林、韩国的尹汝贞、欧美的“梅姨”“于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伊莎贝尔·于佩尔)和凯特·温斯莱特等一众中老年女演员,如“女儿红”一般越陈越醇厚。

  直面并放下年龄焦虑,全身心地拥抱每一个角色,主角也好,配角也好,落地生根成一个个结实而精粹的角色。或许可以这样说,女演员的艺术绽放,从中年开始。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