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银发写作

来源:北京晚报2023-07-15 10:16

  作者:曾葵芬 吴晓棠

  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重视。在文学界,老年人的写作现象也呈现出较强的趋势。近日“新时代银发写作研讨会”在湛江科技学院文化传媒学院举行。“银发写作”的概念,由文化传媒学院吴晓棠教授和曾葵芬副教授等人首创提出,经过曾葵芬、吴晓棠、唐晓燕、骆正军“银发写作”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已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本报特刊发一文,希望推动对银发写作的深度考量和广度研究。

  一“银发写作”已呈强劲势头

  新时代的中国“银发写作”已呈强劲势头,这是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写作力量,亟待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我们提出“银发写作”概念,专指老年人群体的文学创作,可以书写老年,也可以是其他主题的写作。确切地说,就是以老年人为经验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创作,表达自我生命的体验和情感,反映时代和历史的变迁。

  本文中所讨论的“银发写作”特指新时代60岁以上人群的写作,包括职业作家的写作,也包括非职业作家的写作。如王蒙先生,81岁因《这边风景》斩获茅盾文学奖,85岁时凭借作品《生死恋》获得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荣誉奖,同年(2019年9月17日)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86岁时出版长篇小说《笑的风》又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老年作家徐怀中、王蒙、蒋子龙、刘心武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贡献奖”。2019年,78岁蒋子龙的《暗夜》获得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81岁(2021年)时出版《人间世笔记》入选作家出版社公布“2021年度好书”。2019年,104岁的马识途老先生,出版了18卷的《马识途文集》,2021年,106岁时又出版了首部甲骨文著作《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同时推出一部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已逾80高龄,从2015年进入养老院的五年里,写出了三本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约250万字;还有莫言、梁晓声、刘震云、贾平凹、谌容、阿来、迟子建、叶辛、毕飞宇、余华、格非等等这些著名作家,他们步入老年后依然笔耕不辍,不断探索最大可能性的文学空间,甚至取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文学成就。非职业作家的写作力量也不容忽视,很多离退休人员、老教师等的业余写作深受好评。

  二“银发写作”作品的积极意义

  “银发”作家们,经历了人生的境遇与岁月的积淀,“到了老年,就完全静下来,既沉浸其中,又跳出来,进行有距离的、更高层面的追问和思考。”“银发写作”群体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他们的创作,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呈现出独特的特色与时代特点,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表达了深广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注。

  弘扬正能量是银发写作的主旋律,读来令人感慨不已,荡气回肠。著名作家徐怀中一直以来用独特的眼光观照战斗岁月,他以清新俊朗的审美风格和内外兼修的文化素养引领着军事故事向军人文学融合转型的创作征程。《西线轶事》是我国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奠基之作、扛鼎之作。2019年8月,79岁的他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牵风记》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描写宏大严肃的战争,探寻战火中的爱恋与人性。

  孔令贤的报告文学《“难民村”的时代脚印》对准基层,关注和思考农民脱贫问题,告诉读者,只要有党组织的坚实力量,脱贫、致富完全可以实现。散文集《孔令贤散文选集》中满溢着浓浓的故乡情,体现了浓浓的爱乡情切。

  著名作家残雪之母李茵晚年凭借回忆创作《永州旧事》,语言质朴无华,却带有生命和灵魂的本色,乡土与市井的韵味,为永州古城留下了可以记忆的符号。

  什么是青春?青春就是昂扬向上、永不满足、持续探索、不断创新,“银发”写作者们活出了青春的底色,作品中体现了青春的凌云壮志,表达了对爱情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华文作家董鼎山(1922年生)到了晚年,写作进入佳境,直到93岁才宣布封笔,他说:“如今我年过90,还是如此一股孩子心情。”92岁高龄时出版《纽约客随感录》,在序言里仍壮志豪言“不一定是我最后一本文集”。人老心不老的青春力量推动老人持续写作。

  被铁凝称为“高龄少年”的老作家王蒙,始终激情澎湃,《生死恋》(2019年)、《笑的风》(2020年)主题仍不离爱情,“王蒙老矣,写起爱情故事来仍然出生入死。王蒙衰乎?写起恋爱来有自己的观察体贴。”

  96岁海外著名华人散文作家王鼎钧《江河旋律》通过“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感叹“人生似江河奔流,悲喜皆为序曲;纵使人间失格,爱与美仍是智慧。”在《爱情意识流》中,以睿智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揭示爱情的真谛,流露出对当代青年恋爱状态的钦羡,体现了开明的爱情意识。

  人到老年,心境必然大不一样。银发群体已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此时已经心态平和,大多能坦然面对一切,在回首往事中抒发着人生的哲理情思。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体现了智者的智慧,对人的关注和对智者的尊崇,淡定从容,宁静致远。

  蒋子龙的《人间世笔记》记录了一幅幅人生世相,形象而直观地展示了近50年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推崇向上、向善、向美,展示了深厚的人间情怀,表达了忧愤深广的人间悲悯情怀。

  马识途的《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是老人一生经历的浓缩,充满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著名作家叶辛在《客过亭》平静地讲述着老知青的人生感受,表达那一代人对人生、爱情、历史、社会的诘问。同时,文中回荡着“山坡是主人是客”的俗谚,充分表达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敬畏。

  对老年人的独特感悟通过银发作家的文字呈现出来,比通过中青年作家的表达更为深刻,更贴近对老年人“生命”和精神层面的理解。作家周大新出版长篇《天黑得很慢》,被誉为“中国首部关注老龄社会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看护的视角,反映了当下老年人的养老、患病、黄昏恋、亲子关系等问题,剖析老年人的“生命”内涵。

  三“银发写作”勃兴的原因

  老龄化社会来临,各类老年问题逐渐成为被书写的对象。老年人的作品和书写老年的作品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银发写作”的勃兴是新时代的产物,更是老龄社会长寿时代的产物。

  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的人普遍长寿。陈东升认为长寿时代人人带病长期生存将成为常态,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将从“传统的消费者”转变为“长寿经济的生产者”。“银发写作”群应“长寿时代”而生,成为新时代一支强有力的老年力量,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余热。

  首先,国家的养老政策为老年人写作提供了条件。

  如老年大学的开放,为老年人读书写作提供了写作环境。而新科技手段的助力,各类老年网站的建立,更为热衷写作的银发写作者提供了便利。

  其次,写作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契合国家养老思想。

  老年人多写作既健脑又健心,对事物的看法也独出心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辨识能力。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故写作一定要用心投入。在写作过程中,促使人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因为有了精神寄托,心灵不再空虚。科学证明,预防老年痴呆症,就是多做益智健脑的事情,提高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写作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城市的故事》的作者,英国作家约翰·里德也曾说过,写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活动,能帮助人们更清晰地思考,增强学习能力,还能缓解负面情绪。杨绛笃信“读书可以帮助我思索”,成为中国的长寿作家。王蒙曾经说过:“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不少事,也可以少做一点,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分析,多一点真理的寻觅……”

  写作中的老人英姿勃发,精神抖擞。尽管银发老人身体大不如从前,但能在写作中得到自由和快乐,因为写作赋予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尽管写作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生命的厚度。总之,写作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人生过得丰盈饱满。这也是银发作家中出现了很多高龄作家的原因,如马识途、王蒙等著名作家即是典型代表。

  第三,“银发”作品受众增多,推动“银发写作”的发展。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日渐提升,老年读者群增多,因为“同辈效应”,他们更喜欢读同龄人的作品,老年人自己写的文学在老年群体中更受欢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银发写作”的发展。中青年创作的老年文学“代言体”书写中,老人属于客体化的对象,作品中虽表达了人文关怀,但仍是浮于表面,对老年人的关注属于外部层面的,很少深入到老年的精神层面。对老人的书写,不仅仅是生活层面、社会层面的书写,更应深入到对老年人的“生命”及其精神状态关注。“银发”写作者能更深程度地挖掘老人主体性空间,更容易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领域,从精神层面剖析老人群体的生命形态,把老年人当作“生命”本身来写,深掘精神层面及尊严的书写,探讨其人格面貌和精神旨归,上升到生命哲学的空间,人本哲学的高度。

  就算有一些是非职业作家写得不够深度的作品,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他们“结合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写了些记事式的短文,从文学角度看,没什么价值可言,但基于应抓紧有生之年留下点个人旅程足迹的认识,将短文整理成册,供亲朋好友茶余饭后闲读消遣,留个纪念。”

  总之,“银发写作”现象在新时代已经呈现雨后春笋之势,只是尚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新时代“银发写作”现象的勃兴表现在与国家的养老政策相互应和,对于新时代中国养老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银发写作”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将促使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老年群体,让社会更加敬老爱老、知老懂老,关心人生终点,关注生命的最后意义。(曾葵芬 吴晓棠)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