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战雪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在培养大众健全人格、开启民智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无声中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提升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素养。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今,越来越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美育工作也得到全面加强,如何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
用多元手段展现蕴含在文化遗产里的中华民族独有艺术气质与文化品格,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培育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拥有特定文化遗产内涵和庞大馆藏文物体系的故宫博物院,发挥着国家重点博物馆在做好美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早在1925年正式开放时,故宫博物院就设有28个陈列室,一时观者如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已具有近代博物馆观念和艺术史观念的陈列,潜移默化地涵养着文明之风。90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在美育中的作用日益彰显。近年来该院举办的“何以中国”展、“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等一系列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展览,都通过精心组织文物、创新展陈设计等,呈现中华文化的要素、传统之美的根基、家国情怀的源泉。在各地,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依托馆藏精品策划精彩纷呈的公共教育活动,以美育人。例如,今年中华艺术宫全新推出“美术馆现场教学课”,在“艺术百年·光风霁月”展厅首次开讲,通过吴昌硕、任伯年等海派画家的真迹,带领学生体悟中国画蕴藏的文化内涵。高质量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共筑美好精神家园。
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要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根据馆藏文物《千里江山图卷》创作的舞剧《只此青绿》,就是以古开今的优秀之作。它的火爆“出圈”,说明只有深入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才能充分激发当代中国人的审美热情。故宫博物院还与多家知名互联网机构开展合作,利用新技术展示藏品,举办各类文化创新大赛,吸引大众关注。随着社会发展,博物馆、美育项目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今年4月8日,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文化服务日”升级为“城市美育日”,部分收费博物馆限时免费或半价开放,以“社会大美育计划”为牵引,通过千余场活动带领观众在传统文化中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重在培养兼收并蓄、融通古今的博大胸怀。近年来,馆校合作项目精彩纷呈,以开放的姿态推动美育落实落地、让艺术的种子开花结果。2022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暑期研学营,以馆校共建“美育实践教学基地”为契机,打造系列博物馆美育课程,通过“历史+艺术+民族+文化+创造”为特征的多元化研学,充分调动优势资源,共谋美育发展。今年上半年备受观众喜爱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虽然展出的是域外文化,我国观众却可以从中看到熟悉的艺术元素,看到古代中国人海纳百川、融通创造的文化活力。
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应坚持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文化节目《诗画中国》、音乐剧《甪端》等,立足中华历史文脉,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拓展着大众对传统文化之美的认知。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创不仅满足了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也成为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进而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设计、音乐、动画中渐成潮流的国潮风尚,正是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深入、文化自信愈发坚定的鲜明体现。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启智益心不再局限于展厅内、画册上,如“云游故宫”“数字文物库”等项目进一步深化“云展示”“云开放”“云传播”,为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开拓更广阔空间。近期,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再上新2万件,总数超过10万件,让数字文化资源成果更好服务大众。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选取1700余幅中国绘画精品,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再造”,高清呈现画作,成为开展美育的生动教材,受到许多观众的青睐。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开展美育,有助于更多博物馆、美术馆成为中华美育大课堂。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