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读书人身上的一块“胎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读书人身上的一块“胎记”

来源:解放日报2023-07-16 10:12

  作者:喻军

  一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因被南朝梁太子萧统编入《昭明文选》而得以幸存。这篇文章对文章之学、文人才性和文学批评等方面均有涉及,不失为一篇议论宏通、言之有物的典范之作。

  文章一开头的四个字,像一道深刻的标记,一直烙在历代文人生态和旁观者的心理意识之中。说它以偏概全,显然有太多实例可供佐证;说它一语中的,倒也不乏史料可以反证“曹说”的非是。这四个字便是“文人相轻”。也许是感到意犹未尽,曹丕又续缀了另外四个字:“自古而然。”

  所谓“量人易,量己难。”按《世说新语》的记载,曹丕本人就是“文人相轻”的实例。不能说曹丕无才,相反,他还颖出时辈,不同凡响。在当年的邺下文人集团中,碍于曹氏父子的地位,“建安七子”自然会闪避着他,不敢掩其锋芒。曹丕的《叙诗》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为太子时,北园及东阁讲堂并赋诗,命王粲、刘桢、阮瑀、应玚称同作。”一个“命”字,不难看出他作为召集人和文坛领袖的地位。

  曹丕的心病在于,与“才高八斗”的亲弟弟曹植相比,自己的文采相形见绌。在妒才和忌惮曹植与其争储的双重心理支配下,曹丕一时失去理智:在正常的创作状态下,我不是你对手,那我就让你快中出错,来个七步成诗。若你不能在限定的条件下完成此诗,我的单方生死契约便立刻生效。

  条件如此苛刻,也难不倒曹植这个倚马可待的捷才,一首《七步诗》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成即名垂,后人每论棠棣之情或兄弟相残之事,总会引用此诗,贬损曹丕而钦仰曹植。

  曹丕在“论文”中还提及史学家班固的一桩糗事,班固对与之才名和学识相当的辞赋家傅毅有所轻视:“武仲(傅毅字)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说傅毅虽然靠写文章做了官,但其行文拖沓、语言不够节制,有名不副实之嫌。这说法其实很难成立,明眼人皆知文章体裁各不相同,字数长短并非衡量优劣的标准。从班固的话里,不难嗅出有股子“相轻”的酸味。其实,作为撰写了“前四史”之一《汉书》的一代史学家,班固论傅毅文章的短长尚为小事,对屈原《离骚》的轻慢,说什么“露才扬己”“强非其人”“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等,则属鉴赏眼光的问题了。

  “文人相轻”就像读书人身上的一块“胎记”,自曹丕提出后,便不绝于后人之唇舌。

  再作两处书录,自家书柜里有本冯梦龙编著的《古今谭概》,其中一则故事写的是赵孟頫和好友周草窗。赵孟頫有一方“水晶宫道人”的印,周草窗听说后就请人刻了“玛瑙寺行者”的印章与之呼应,赵孟頫遂弃“水晶宫道人”印章不用。后来,赵孟頫偶见周草窗的同乡崔进之的药店里有块“养生主药宝”的招牌,便用“敢死军医人”与之联对。崔进之知道后颇感不悦,也立马摘牌。赵孟頫语人曰:“我今日方为水晶宫吐气。”赵、崔二人皆以私物为奇珍,不能接受旁人的附会和窥测,恰好符合“文人相轻”的一般特征。

  再看《清朝野史大观》中的故事:臧寿恭、严可均是湖州同乡,两人都博学通经。臧寿恭的弟子杨岘某次去探望老师,在渡船上巧遇独酌的严可均。严可均得知杨岘是去探望臧寿恭,当即面露不屑之色,说:“臧某人是村夫子,也配做你的老师啊?”几日后,杨岘又问臧寿恭:严先生的学问如何?臧寿恭也轻蔑地说:“他刚刚能读《三字经》。”这是不带脏字的骂人话呀,暗讽严可均尚处开蒙阶段。

  文人交往中的种种事例,确实给旁观者留下不少“口实”,所以“文人相轻”这块膏药,迟迟不能从文人的脸面上揭下来。

  二

  或出于某种“逆反心理”,不知从何日起,我更为关注起“文人相重”的历史记载。比之“相轻”,“相重”才是文人应具的本怀和格局。

  清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记载:姜西溟、汤西涯、宫恕堂和史蕉饮等几位文友,某次饮酒之余,谈起将来都要出个人文集,却不知能否传世,所以商定把各自的大名、尊号都收录于彼此的集子中。这样的话,将来若有一人传世,则等于大家皆传世。这体现了一种抱团意识,和“文人相轻”形成反差。

  我读唐代诗人交往一节,常有某种感动。比如王维、孟浩然同为唐朝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也是惺惺相惜的一对好友。孟浩然曾以一首《留别王侍御维》表达与王维之间的真挚友谊。李白、杜甫的相遇,被闻一多称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他们相识于唐朝由盛转衰之时:744年,李白被朝廷“赐金放还”,途经洛阳时与杜甫把酒言欢,十分融洽。当时李白诗名藉藉,杜甫尚属无名之辈,但彼此间并无你高我低的俗套。后来两人同赴开封、商丘等地游历,常借酒赋诗酬答。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担忧比自己年长11岁、正处于自我放逐途中的李白的安全,心中充满牵挂:“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关切之情俨如兄弟,哪有一丝“相轻”习气?元稹、白居易不仅文风相近,以道义相结交,还一起经历了宦海沉浮,可谓患难与共。

  这些同时代杰出文人的交往,重情重义、气象高华。当然,唐代文人之往来也不全然是披肝沥胆、花团锦簇。据传,初唐诗人刘希夷所写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遭舅舅宋之问的觊觎,宋之问生出将此诗句窃为己作的荒唐念头。这种想法被刘希夷拒绝后,宋之问恼羞成怒,据说竟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活活压死,构成“因诗杀人”的特例。在唐代大体健康明亮的诗人生态中,宋之问的卑劣行径显然属于极个别的一处“暗角”。

  三

  再说宋朝。苏轼赴京应试的文章(试卷皆隐去姓名),初得点检试卷官梅尧臣的赞许,再经礼部省试主考官欧阳修的审读,欧阳修错以为此文系得意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而将此文列为第二。复试时,又见到一篇同样出类拔萃的好文章,欧阳修便将其擢为第一。直到发榜时,欧阳修方知两篇文章皆出自苏轼之手。他十分高兴,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爱才之心、成全之意、度让之德溢于言表。后来,苏轼对无名词人秦观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给予他无所保留的加持,甚至托昔日政敌王安石予以关照,与欧公之状感慰奚似!

  还有一种“文人相重”,属于会心处不必在今,乃为隔世的赓续追慕和踵事增华。比如明代“唐宋派”归有光等人问津唐宋八大家,而“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等皆属此类。往远了说,典故“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所指的宋玉,承传屈原风骨、打通楚辞汉赋,史称“屈宋”,亦可谓有一股与先人神交的高古之风。东晋时期几近无名的陶渊明,死去100余年后才被南朝梁太子萧统发掘出来,将其作品列入《昭明文选》,并为其文章作序,予以很高评价。后来陶渊明文名藉藉,唐人无不为之延誉,使他终成中国田园诗的诗宗;而同时代刘勰的文章学名著《文心雕龙》,是经文坛领袖沈约的推举才得以为天下所知的。至于杜(甫)、庾(信),李(白)、谢(朓),皆属数百年开外的“隔世知音”。限于篇幅,笔者仅以并称的方式以示敬意。

  当然,“相重”绝非功利化的、无原则的吹捧,故非以虚礼酬酢致也,而是一种彼此的发现、认同和倾慕。即如前文提及的王安石和苏轼这两大政敌也始暌终合、冰释前嫌。1084年,听说苏轼要来江宁拜见自己,前宰相王安石不顾年迈,亲往渡口迎接。这“唐宋八大家”中的两位大家相伴数日,诗文唱和,晤谈甚欢。分别之日,望着苏轼远去的背影,王安石对身边人怅然言道:“不知更年几百方有如此人物。”过往的排斥、对立和“相轻”似乎早已冲淡,彼此心中唯余一份难舍且“相重”之情。

  所谓“文人相轻”,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种使气耍峭,也是一种不够强健、稍欠亮堂和气局狭隘的“小我”格局,甚至还是一种摆不上台面的陋习。唐代张九龄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诗句,恰好勾勒出文人间的相知、相重并不在于形式和远近,即便是缘悭一面者,也可以在彼此作品的语境中相识与相逢。这是一种心灵的投契和情怀的朴茂,完全可以忽略地理上的距离、身份上的高低,甚至可以穿越时代,引前人为知己。诚所谓文堪矜式来者,气可上追古人,此种“文人相重”必令人遐想风器、气昌情挚,应予遐举高踪、倍加推崇。笔者每每夜读,如晤古人、如闻琴曲,便作如是想。(喻军)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逝去与留存:《莫尔乌的晚餐》中的人情与时代变迁

  • 《我的阿勒泰》:开启文旅剧精品创作新局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