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读书人身上的一块“胎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读书人身上的一块“胎记”

来源:解放日报2023-07-16 10:12

  作者:喻军

  一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因被南朝梁太子萧统编入《昭明文选》而得以幸存。这篇文章对文章之学、文人才性和文学批评等方面均有涉及,不失为一篇议论宏通、言之有物的典范之作。

  文章一开头的四个字,像一道深刻的标记,一直烙在历代文人生态和旁观者的心理意识之中。说它以偏概全,显然有太多实例可供佐证;说它一语中的,倒也不乏史料可以反证“曹说”的非是。这四个字便是“文人相轻”。也许是感到意犹未尽,曹丕又续缀了另外四个字:“自古而然。”

  所谓“量人易,量己难。”按《世说新语》的记载,曹丕本人就是“文人相轻”的实例。不能说曹丕无才,相反,他还颖出时辈,不同凡响。在当年的邺下文人集团中,碍于曹氏父子的地位,“建安七子”自然会闪避着他,不敢掩其锋芒。曹丕的《叙诗》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为太子时,北园及东阁讲堂并赋诗,命王粲、刘桢、阮瑀、应玚称同作。”一个“命”字,不难看出他作为召集人和文坛领袖的地位。

  曹丕的心病在于,与“才高八斗”的亲弟弟曹植相比,自己的文采相形见绌。在妒才和忌惮曹植与其争储的双重心理支配下,曹丕一时失去理智:在正常的创作状态下,我不是你对手,那我就让你快中出错,来个七步成诗。若你不能在限定的条件下完成此诗,我的单方生死契约便立刻生效。

  条件如此苛刻,也难不倒曹植这个倚马可待的捷才,一首《七步诗》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成即名垂,后人每论棠棣之情或兄弟相残之事,总会引用此诗,贬损曹丕而钦仰曹植。

  曹丕在“论文”中还提及史学家班固的一桩糗事,班固对与之才名和学识相当的辞赋家傅毅有所轻视:“武仲(傅毅字)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说傅毅虽然靠写文章做了官,但其行文拖沓、语言不够节制,有名不副实之嫌。这说法其实很难成立,明眼人皆知文章体裁各不相同,字数长短并非衡量优劣的标准。从班固的话里,不难嗅出有股子“相轻”的酸味。其实,作为撰写了“前四史”之一《汉书》的一代史学家,班固论傅毅文章的短长尚为小事,对屈原《离骚》的轻慢,说什么“露才扬己”“强非其人”“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等,则属鉴赏眼光的问题了。

  “文人相轻”就像读书人身上的一块“胎记”,自曹丕提出后,便不绝于后人之唇舌。

  再作两处书录,自家书柜里有本冯梦龙编著的《古今谭概》,其中一则故事写的是赵孟頫和好友周草窗。赵孟頫有一方“水晶宫道人”的印,周草窗听说后就请人刻了“玛瑙寺行者”的印章与之呼应,赵孟頫遂弃“水晶宫道人”印章不用。后来,赵孟頫偶见周草窗的同乡崔进之的药店里有块“养生主药宝”的招牌,便用“敢死军医人”与之联对。崔进之知道后颇感不悦,也立马摘牌。赵孟頫语人曰:“我今日方为水晶宫吐气。”赵、崔二人皆以私物为奇珍,不能接受旁人的附会和窥测,恰好符合“文人相轻”的一般特征。

  再看《清朝野史大观》中的故事:臧寿恭、严可均是湖州同乡,两人都博学通经。臧寿恭的弟子杨岘某次去探望老师,在渡船上巧遇独酌的严可均。严可均得知杨岘是去探望臧寿恭,当即面露不屑之色,说:“臧某人是村夫子,也配做你的老师啊?”几日后,杨岘又问臧寿恭:严先生的学问如何?臧寿恭也轻蔑地说:“他刚刚能读《三字经》。”这是不带脏字的骂人话呀,暗讽严可均尚处开蒙阶段。

  文人交往中的种种事例,确实给旁观者留下不少“口实”,所以“文人相轻”这块膏药,迟迟不能从文人的脸面上揭下来。

  二

  或出于某种“逆反心理”,不知从何日起,我更为关注起“文人相重”的历史记载。比之“相轻”,“相重”才是文人应具的本怀和格局。

  清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记载:姜西溟、汤西涯、宫恕堂和史蕉饮等几位文友,某次饮酒之余,谈起将来都要出个人文集,却不知能否传世,所以商定把各自的大名、尊号都收录于彼此的集子中。这样的话,将来若有一人传世,则等于大家皆传世。这体现了一种抱团意识,和“文人相轻”形成反差。

  我读唐代诗人交往一节,常有某种感动。比如王维、孟浩然同为唐朝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也是惺惺相惜的一对好友。孟浩然曾以一首《留别王侍御维》表达与王维之间的真挚友谊。李白、杜甫的相遇,被闻一多称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他们相识于唐朝由盛转衰之时:744年,李白被朝廷“赐金放还”,途经洛阳时与杜甫把酒言欢,十分融洽。当时李白诗名藉藉,杜甫尚属无名之辈,但彼此间并无你高我低的俗套。后来两人同赴开封、商丘等地游历,常借酒赋诗酬答。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担忧比自己年长11岁、正处于自我放逐途中的李白的安全,心中充满牵挂:“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关切之情俨如兄弟,哪有一丝“相轻”习气?元稹、白居易不仅文风相近,以道义相结交,还一起经历了宦海沉浮,可谓患难与共。

  这些同时代杰出文人的交往,重情重义、气象高华。当然,唐代文人之往来也不全然是披肝沥胆、花团锦簇。据传,初唐诗人刘希夷所写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遭舅舅宋之问的觊觎,宋之问生出将此诗句窃为己作的荒唐念头。这种想法被刘希夷拒绝后,宋之问恼羞成怒,据说竟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活活压死,构成“因诗杀人”的特例。在唐代大体健康明亮的诗人生态中,宋之问的卑劣行径显然属于极个别的一处“暗角”。

  三

  再说宋朝。苏轼赴京应试的文章(试卷皆隐去姓名),初得点检试卷官梅尧臣的赞许,再经礼部省试主考官欧阳修的审读,欧阳修错以为此文系得意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而将此文列为第二。复试时,又见到一篇同样出类拔萃的好文章,欧阳修便将其擢为第一。直到发榜时,欧阳修方知两篇文章皆出自苏轼之手。他十分高兴,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爱才之心、成全之意、度让之德溢于言表。后来,苏轼对无名词人秦观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给予他无所保留的加持,甚至托昔日政敌王安石予以关照,与欧公之状感慰奚似!

  还有一种“文人相重”,属于会心处不必在今,乃为隔世的赓续追慕和踵事增华。比如明代“唐宋派”归有光等人问津唐宋八大家,而“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等皆属此类。往远了说,典故“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所指的宋玉,承传屈原风骨、打通楚辞汉赋,史称“屈宋”,亦可谓有一股与先人神交的高古之风。东晋时期几近无名的陶渊明,死去100余年后才被南朝梁太子萧统发掘出来,将其作品列入《昭明文选》,并为其文章作序,予以很高评价。后来陶渊明文名藉藉,唐人无不为之延誉,使他终成中国田园诗的诗宗;而同时代刘勰的文章学名著《文心雕龙》,是经文坛领袖沈约的推举才得以为天下所知的。至于杜(甫)、庾(信),李(白)、谢(朓),皆属数百年开外的“隔世知音”。限于篇幅,笔者仅以并称的方式以示敬意。

  当然,“相重”绝非功利化的、无原则的吹捧,故非以虚礼酬酢致也,而是一种彼此的发现、认同和倾慕。即如前文提及的王安石和苏轼这两大政敌也始暌终合、冰释前嫌。1084年,听说苏轼要来江宁拜见自己,前宰相王安石不顾年迈,亲往渡口迎接。这“唐宋八大家”中的两位大家相伴数日,诗文唱和,晤谈甚欢。分别之日,望着苏轼远去的背影,王安石对身边人怅然言道:“不知更年几百方有如此人物。”过往的排斥、对立和“相轻”似乎早已冲淡,彼此心中唯余一份难舍且“相重”之情。

  所谓“文人相轻”,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种使气耍峭,也是一种不够强健、稍欠亮堂和气局狭隘的“小我”格局,甚至还是一种摆不上台面的陋习。唐代张九龄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诗句,恰好勾勒出文人间的相知、相重并不在于形式和远近,即便是缘悭一面者,也可以在彼此作品的语境中相识与相逢。这是一种心灵的投契和情怀的朴茂,完全可以忽略地理上的距离、身份上的高低,甚至可以穿越时代,引前人为知己。诚所谓文堪矜式来者,气可上追古人,此种“文人相重”必令人遐想风器、气昌情挚,应予遐举高踪、倍加推崇。笔者每每夜读,如晤古人、如闻琴曲,便作如是想。(喻军)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