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塑造新时代的文学新人形象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塑造新时代的文学新人形象

来源:文汇报2023-07-19 10:27

  【观点提要】

  人物与时代的这种紧张关系、这种矛盾才是我们非常喜欢看到的,或者说才是一个小说家表现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我们今天讨论的文学“新人”形象应该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好像是时代的追光打在我们笔下的人物身上,这个人物在时代大背景之下由此焕发出了特有的光彩。

  如果“新人”确实是一个正面的、可信的、有着时代先进性的人,而且他的确又和一个好的时代、和一个往上走的时代发出的声音相契合,这个就是人与时代的那种共鸣,的确要在文学形象里面建立起来。

  “新人”一定是环境塑造的,这使得“新人”在文学当中是可信的、是合理的,不能说突然蹦出来一个人物根本不像这个世界产生的;同时这个人物是有力量的,能够反过来塑造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

  文学中的典型形象凝聚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知,是认识文学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透过文学作品中乔光朴、陆文婷、高加林、孙少安等一大批典型的新人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命运的浮沉,更可以洞见中国社会巨大的发展和变迁。

  新时代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刻,如何用文学作品表现新时代伟大变革,如何用新人形象来展现时代精神,是作家和评论家的重要课题。不久前北京市文联就以此为题举行了一场对话,本报获得授权,对其进行独家整理、精编与刊发。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涌现出了高加林、孙少安等一大批新人形象。图为电视剧《人生之路》海报

  【嘉宾】

  付秀莹 知名作家

  石一枫 知名作家

  丛治辰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主持】

  张晓琴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教授

  “新人”由环境塑造,同时也能够塑造环境

  张晓琴:首先讨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新人”形象?

  丛治辰:“新人”有两个特征。首先,他肯定是环境当中诞生的人。但如果仅仅如此,这个人只不过是通常所谓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付秀莹和石一枫两位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写出了人对环境的反塑造,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新人”。

  还有另外一种“新人”,比如石一枫笔下的那豆,他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好勇斗狠,不是正面形象。可是作家会从一个看上去比较复杂的人物当中去挖掘出闪光的一面,比如那豆认老理,甚至说是认死理,认老理保证了他的用心纯正,认死理保证了他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使得他在面对一些大是大非的时候不动摇,并且有非常强劲的动力去实践一些事情,迸发出了最后使他成为“新人”的力量。

  总之,“新人”一定是环境塑造的,这使得“新人”在文学当中是可信的、是合理的,不能说突然蹦出来一个人物根本不像这个世界产生的;同时这个人物是有力量的,能够反过来塑造自己所处这个环境。这是我对“新人”的认识。

  张晓琴:丛老师的论述令我也有了一个新的感受,我们说到“新人”的时候不是说这个人已经就在这里,已经是我们一个特别渴望看到的完美的“新人”形象,而是说他有发展变化的过程。两位作家怎么去看待文学中的“新人”形象?

  付秀莹:我理解的“新人”首先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当中产生的典型人物。如果更具体一点来说,我们今天讨论的文学“新人”形象应该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好像是时代的追光打在我们笔下的人物身上,这个人物在时代大背景之下由此焕发出了特有的光彩。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风尚,时代生活的各种烙印都在这个典型人物身上有集中的、典型的体现。他其实代表了一种国家的理想或者是社会前进的方向,我们召唤这样一种人物。

  比如我写的《野望》里的二妞。这样的人物到底有没有真实性?她是不是真的能够回到乡村、反哺乡村、反哺乡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当中来?首先这是作家的理想,这种理想是审美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理想的一种结合,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作家的艺术、审美、情感、经验、心血投射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能够呼之欲出,在我们笔下栩栩如生。

  我特别愿意把二妞和另一个人物翟小梨形成一种对照。翟小梨是《他乡》的主人公,出身于乡村,一心要到城里去,要摆脱乡土远走高飞,为此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跌跌撞撞头破血流。有的评论家说对她是爱不得、恨不得,爱恨交加,她身上有很多缺陷、缺点、不足、瑕疵,但是她有自己的光辉和光彩在。二妞考上了大学,一心要回到家乡,时代变化了,人物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她的理想、梦想也发生了变化,她的人生轨迹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是出走,一个是回归,这样一对女性形象颇值得玩味,是意味深长的,虽然我当时写的时候没有这么想,但是这样细细一反思,这样一对人物是不同代际的,而且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都是出身于乡土,可以说是两代人,两代人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物也发生了深刻的心灵的蜕变,人物不同的命运由此产生。

  张晓琴:米兰·昆德拉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小说是对未来世界的一种预见,二妞这样的人物形象可能就是对未来世界的一个预见。请石一枫老师谈一谈,石一枫老师更多写的恰恰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的人物。

  石一枫:所谓新人我感觉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根据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的人,以前没有这种人,现在有了这种人,这个就是新的。比如《龙须沟》里面后来去参加劳动的那个大姑娘,就是解放之后出现的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人物,比如王朔笔下的人物、刘恒笔下的人物也是新人。

  一种是以前没有发现而现在发现了的人。文学本身有个发现的过程,以前这种人有,但是我们没有发现,现在发现了,甚至于说对他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意义判断也变了。比如《乔厂长上任记》所提供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文学“新人”。

  所以,创造或者说寻找“新人”也是两方面的过程。我比较笼统地感觉,“新人”这个形象的概念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涉及到我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时代的认识、对于文学写作本身的认识,有各种体系互动的结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面意义上的“新”。

  “新人”须具备一种推动时代发展的理想人格

  张晓琴:如果把关注点放在当代文学这一段文学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代作家写的人物都不一样,比如王国维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同样推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人物”。这样我们就进入下一个话题,“新人”的形象和时代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丛治辰:刚刚付秀莹老师在讨论“新人”话题的时候已经提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说“新人”是环境塑造的,付老师提到了“新人”是能够呼吸时代风云、凝聚时代气息的人物,这里面已经有一个判断了。

  石一枫老师提到的话题也非常有意思。一代新人换旧人里面有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喟和一种追忆的愁思,但是进入了现代之后,青年第一次超过了老年成为文学当中最值得褒扬的形象,这其实也跟我们对于时间的价值判断有关系。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认为越往后的时间会比越往前的时间要进步,越往后的人比前面的人应该进步。所以当我们把一个人物形象命名为“新人”的时候,这个“新人”是好的。

  但这个“好”又怎么理解?我们怎么判断“好”?就是你是否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你是否跟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这个“新人”表现出一种理想的人格要去改造我们所处的时代,推动着我们这个时代向更好发展。

  比如说二妞,我们今天说没有多少大学生回到村里,可是也许伴随着乡村振兴,就像付老师在《野望》里写的,等到农村有了类似大工业的大农业,有了和城里一样舒服的生活,跟城里一样的信息时代,跟城里一样的赚钱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回去呢?二妞是在这个意义上回去,要把她所生长的乡村往前面推进一点点。

  在这个意义上,我稍微提一点我跟付老师观点不一样的地方,跟二妞比起来,翟小梨还不算“新人”,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算“新人”。她可能有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第一个十年那种往上走的劲,拼命地要冲破生活的泥淖、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的一股劲,可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面她是为个人的。这种“为个人”也许代表了某一个时期成功学单向的一种人生理想,可是恐怕不能算是“新人”。

  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有时候都怀疑高加林,如果说孙少平、孙少安可以算“新人”,高加林表现了那个时代想要冲破自己个人出身的一种愿望,可是这个愿望说句老实话至少从我个人的判断上来讲在道德上是有瑕疵的,他是不是能够算一个“新人”我也有怀疑。

  付秀莹:翟小梨肯定是个人主义者,她首先是为了个人。我所强调的是那种时代的大氛围里面她是如何意气风发向上。今天我们讨论的“新人”,我理解的是代表国家理想的、社会进步方向的、时代精神的、有深刻的新时代烙印的、时代风云激荡处产生出来的新人形象。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谈“新人”,他既符合时代前进的方向,是作家的理想,也不一定就是高大全,一高大全肯定会假大空。

  我特别想谈到一个人物是《野望》里的翠台,她跟二妞比起来是旧人,她的年龄、教养和伦理观念、价值判断都是乡村固有的那一套,但是她在新与旧之间的过渡,不断地挣扎,内心有磨难、有痛苦,这种不断地变化的过程,我有时候也会想她可能比她们更感人一些,比二妞更让人信服,比大坡更让人信服。我自己作为写作者有时候下笔的时候也特别迟疑,既想塑造“新人”形象,但有时候这种“新人”形象也考验我们如何去把握他跟时代之间的关系。

  “新人”和时代肯定是能够对话的关系,是互相呼应的关系,是互相阐释的关系。二妞是在这么一个大的氛围里面出现的:生长在农村一个时时刻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翠台努力供她的子女上学读书,离开土地到城里去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二妞违背了父辈的意愿,她的内心有没有彷徨、有没有挣扎,我没有来得及写,是否能够成功地把它展现出来,这也是对于作家非常大的考验和挑战。

  张晓琴:付秀莹老师刚才提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说到底什么样的人物才是新人,另外是他和时代是对话关系,不是说人物只是环境或者时代塑造的,而是人物和时代、和环境也有一个对话,或者有一个反冲力,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我恰恰认为《野望》里面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个翠台,她和时代之间的关系,那种矛盾是最出彩的。她身上有着传统的审美、传统的道德理想、传统的为人处世准则,在新的时代可以说她是失败了,至少自己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人物与时代的这种紧张关系、这种矛盾才是我们非常喜欢看到的,或者说才是一个小说家表现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