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阿达
在人们的印象中,电影制片厂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其“标配”是森严的大门与连绵的高墙,让你对内里的一切浮想联翩:精密先进的摄影机,百变莫测的摄影棚,风姿绰约的大明星……所以,当我看到拆除大门高墙、化身时尚空间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后,不由得大吃一惊:电影制片厂原来可以这样“开门办厂”!
更令人吃惊的是,当我徜徉于巨大的“西影空间”,看到电影博物馆、胶片电影工业馆、摄影棚、西影艺术档案馆等“想象中的神秘所在”赫然在目,还可以随意参观,并且让这些工业遗产“活化”成旅游资源时,不由对西影当家人的开放思维和大手笔由衷赞叹。怪不得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2023中国城市更新创新发展(北京)峰会”上,“西影电影园区”获评“中国有机更新十大优秀案例”——这“有机更新”四个字,大抵搭准了“西影变身”的脉搏所在。
任何优秀范例的产生,首先得益于理念的打开。在前期改造规划时,西影就确立了“电影生活化、生活电影化”的方向,既传承发展以西部电影为代表的中国电影文脉基因,又成功打造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良性互补的产业生态圈。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一个“留住城市记忆、保留城市温度、延续城市文脉”的150亩艺术空间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个艺术空间不但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洋溢着时尚风采,吸引着近悦远来的市民与游客,成了西安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在形塑“美哉西影”的过程中,西影人总结的“三句话”更是令我印象深刻。窃以为,这“三句话”还可以为广义上的文创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句是“无伤痕开发”。所谓“无伤痕开发”,就是竭尽全力恢复厂区风貌,修旧如旧,让未来的“西影空间”呈现历史风采。正因如此,他们花了大力气将幢幢大楼的马赛克墙面逐一铲除,露出红色砖墙的“真容”。同时,保留住整排半个世纪以上的法国梧桐树,哪怕体量巨大的“西影TIME”大商厦也要“委曲求全”——为了保留梧桐树,将大楼的部分立面设计成凹进去的曲线。但正是这一顾全大局的考量,让大楼姿容显得异常生动。这让我联想到艺术创造中具有规律性的“限制中的灵感”,有时正是某种无奈的限定,反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冲动。
又如,在胶片电影工业馆里,昔日的机器和场景完好地保留着,但同时又让你看到从胶片到数码的修复过程。在游客们参观的同时,员工们如常地在电脑前做着修复工作,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年代较久的两排梧桐树荫盖着的,是著名的“星光大道”。看着那些大理石基座上的各种奖杯(西影厂历年来在国内和国际所获的荣誉),让人顿时有一股浓浓的美意荡漾在胸间。
第二句是“逆景区设计”。何谓“逆景区”?简而言之,就是“与通常意义上的景区反着来”。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很多著名景区,基本都遵循“尽力吸引眼球”的规则。怎么喜气、热闹怎么来,唯恐不够明亮、不够喧嚣,有时“热闹”得有点同质化乃至庸俗化。迎合俗众口味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但俗有俗的粉丝,雅也有雅的拥趸。对于西影以文化底蕴为特色的景区空间而言,假如难以免俗地突出喧闹的底色,追求“无差别经营”,反而不可能铸就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景。所以,这才需要“逆景区”,需要重个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眼前的风雅场景:红色砖墙的历史建筑墙面上,张贴着老电影的巨幅海报;摄影棚的两扇大门,保留着原样风貌;各种电影道具,星罗棋布地放置于合宜的空间;商厦、咖啡馆等休闲场所里,摄影机、胶片盒等电影工业元素有机地陈列着……它们文艺而时尚,成为无可替代的特色景区。
事实证明,当文化遗产被现代眼光和现代思维“活化”后,散发的魅力无可比拟,加上经营者善与商家良性互动,努力达到“文气”与“商气”的和谐共存,渐渐地,“西影空间”衍化成网红打卡地,人气很足却绝不喧闹。即便是荧光棒频频挥舞的广场音乐会或民间艺人的街头弹唱,也呈现出动静皆宜的生动,让人得到雅致的享受。
第三句是“消隐式服务”。服务要消隐,不就是一种“看不见的服务”吗?确乎如此。高质量的服务就是“不打扰游客的服务”。试想一下,当你愉悦地徜徉于风雅之地时,不时有清洁工在你眼皮底下扫地、冲水、处置垃圾,会不会削弱你的愉悦感?所以,“西影空间”定下规矩:早上8点之前,所有场地清洁工作必须完成,游客进入景区时,看不到清洁工劳作的身影。
当然,“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一旦有落叶以外较为显眼的“白色垃圾”出现,清洁工人会悄无声息地迅速将之清除干净,不惊扰到游人。不要小觑了这个细节。正是那些周到细微的人性化制度设计,才酿就了品牌的脱颖而出。
“链接城市烟火,打造艺术生活秀带”需要攒足人气,但攒人气并不意味着必然要污染环境。就我所见,无论在露天电影的放映场所,在广场音乐会和街头弹唱的偌大空间,还是在人流穿梭的星光大道、商家云集的人气商厦,始终整洁如新。我想,除了游客在美好环境下情不自禁的克制和自觉,更离不开各种精心设计的“消隐式服务”。
笔者之所以愿意花费笔墨解析和称赞这“三句话”,是因为它们新鲜而有创意。西影以“三句话”为抓手,实现了“电影生活化,生活电影化”的理念。近期,笔者日日在“西影空间”消暑,充分感受其间的魅力,不由赞叹“美哉西影”。
我不知道,西影变身的范例,能否为同行甚至其他行业提供参考,只是隐隐觉得,电影制片厂作为浸润城市电影历史“文气”的独特空间,倘若被善加利用,将沉浸式文化欣赏与参与性大众消费无缝对接,何尝不是一种可贵的“打开思路”?(阿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