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相隔近千年,今人缘何将他引为“异代知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相隔近千年,今人缘何将他引为“异代知己”

来源:文汇报2023-08-01 10:25

  作者:王彦

  继李白携他的“朋友圈”在大银幕上下激荡起诗忆盛唐的热潮,苏东坡接棒成为今年夏天占据注意力C位的千古名家。

  昨晚,五集纪录片《定风波》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央视频等上线。在此之前,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上海首演,反响强烈。从舞台到荧屏到新媒体端,苏东坡的名字缘何一出现就能引发关注?相隔近千年,今天的人们缘何都爱苏东坡,将他引为“异代知己”?这部最新纪录片即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带观众解读真实的苏东坡。

纪录片《定风波》剧照(情景演绎部分)。

  一生颠沛流离却旷达自若的超级乐天派

  有两句话在网上流传已久,“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人生如逆旅,还好有东坡”;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也曾说:“感到沮丧时,就背一背苏东坡的《定风波》吧。”网友的顺口溜和学者观点其实殊途同归: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他能与今天的人们通其心、合其体,为今天的普通人“代言”。

  纪录片的先导片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这样推介苏东坡——当代人爱苏东坡,因为他写名扬天下的诗篇,做流传千古的美食,行过壮美秀丽的山河,更因“他立体而深刻、真实而亲近,几乎每一个中国人,总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在学者看来,流传千古的名诗佳词的闪耀光芒下,真实的苏东坡登上过人生巅峰、也经历过至暗时刻,他豪迈善良,怀抱理想主义,他也曾迷茫、偶尔会伤春悲秋,但终究相信明天会更好。因而,那些关乎生命体验的事,虽隔千年,人们都能从苏轼诗词里找到寄托。抒少年豪情,他年纪轻轻写下千古名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悼发妻,他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悲恸有情郎感人至深;感怀前途,名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被后人浓缩成雪泥鸿爪,慰藉着一切羁旅行役之人。

  苏东坡不仅用诗词写尽人生事,他的从政业绩也为后世称道。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解读:“苏东坡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不仅定自己的风波,还定天下风波。作为典型的平民阶层的知识分子,他始终心怀民生。”乐山师范学院教授杨胜宽亦用“一生眼睛向下看”来形容苏东坡。纪录片中就提到一段往事:杭州靠海,饱受潮水倒灌之苦,为官一任的苏东坡见百姓吃不到甜水,亲力亲为重修杭州六井、治理西湖,年过半百仍躬身入局,带领百姓抗击洪灾、蝗灾、饥荒和瘟疫。学者称他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演变中一位丰碑式的人物”。

  《定风波》不仅回顾苏东坡的人生重要经历,与观众一同品其诗与远方、抒其天下之志,感悟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者情怀,还将他的品格养成细说从头,把“三苏”文章传千古、家风润神州的传承娓娓道来。昨晚播出的《定风波》第一集《出川记》,纪录片结合山水实拍、资料拍摄、情景演绎等手法,将宋史《苏轼传》里提到的程夫人育子一幕还原成影像。古籍里的寥寥几笔,在意象丰富、充满中式美学的模拟场景中生动展开,人们便也能领悟,那个一生颠沛流离却又从来宠辱不惊、旷达自若的超级乐天派何以成人,那个炮制了流传千年美食的“吃货”文豪如何写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国际文化场域里,他亦是“千年英雄”

  苏东坡不单单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符号,他还颇具国际影响力。纪录片《定风波》从一开篇就引入全球视角,彰显出这位代表中国进入国际文化场域的“千年英雄”。

  《定风波》第一集便把观众目光从苏东坡家乡四川眉山引向法国巴黎。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绘画史追溯展上,张大千作品《赤壁图》吸引了众多游客关注。画家以细笔山水勾勒的画作,将近千年前苏轼携友人月下游赤壁的故事还原纸上。馆长易凯、这位研究中国文化超20年的法国人说:“任何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不是专家的人,一定会受到苏东坡的影响。他的诗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吸引着全世界读者。可以说直到今天,苏东坡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灵感。”同样是在巴黎,世纪之交时,法国的《世界报》组织过一次评选,选出上一个千年影响世界的英雄人物。12位“千年英雄”里,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而在大阪大学教授浅见洋二眼中,苏东坡“把风景比作朋友,在山水间来往穿行如同拜访友人”,这位日本学者很是推崇这样的山水观。

  毫无疑问,无论是中国人品读苏东坡,抑或国际文化场域里的他,这位千古大家有着多元的解读维度。正因此,纪录片《定风波》邀请国内外的学者、作家、书局编审、烹饪大师等了解、喜欢、敬佩苏东坡的嘉宾参与解读和分享,以期提供多元化的视角解读、多维度的情感探析、多样式的视觉呈现,让纪录片尽可能地展现出一个完整而充实的苏轼形象,并在国际化视角中充实影像的内容层次。从年少出川的任重而道远,到外放杭州的文心剑胆,再到被贬黄州的旷达升华,二次到杭的仁心施政,最后在被贬惠州和儋州后坦然释怀——以史鉴今,《定风波》正在试图完成一场穿越千年的古今对话录。(王彦)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