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文漂洋过海,成中国故事新讲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网文漂洋过海,成中国故事新讲法

来源:解放日报2023-08-03 10:14

  作者:刘小源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中国网络文学日益受到海外读者的关注与喜爱。

  例如,2023年,阅文集团联合《环球时报》旗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网文出海趣味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阅文集团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已上线约2900部中国网络文学的翻译作品,培养海外网络作家约34万名,推出海外原创作品约50万部,吸引了约1.7亿访问用户。其中Z世代读者占比超过75%,展现出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年轻人群体中的巨大吸引力。此外,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快速翻译输出,海量的访问与点击量,积极的粉丝反馈,海外创作者的网络文学生态建立,16部中国网文被大英图书馆收录……一系列现象说明当下中国网络文学的出海热正向全方位、大纵深不断地推进,中国网络文学业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书写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载体。

  从“民间”到“产业”

  20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不断“野蛮生长”,如今更是将“藤蔓”一路延伸到了海外。有学者认为,随着质量不断提升,中国网络文学可能成为与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驾齐驱的世界流行文艺。

  在西方流行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语境下,中国网络文学的漂洋过海颇具某种文化逆袭的意味。毋庸讳言,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的焦虑始终伴随着整个“走出去”的进程,而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让世人看到了一条新路——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由海内外网文爱好者主动译介并推动传播与交流的“为爱发电”之路。比如,国内作者或读者往往因爱好而将网络小说转载或译介到一些国外粉丝文学网站,海外华人则更多地通过自发转载、译介等方式建立网络文学论坛及相关翻译网站。

  随着十余年潜移默化的“东学西渐”,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受众基数越来越大,国内资本亦开始纷纷入场。比如,阅文集团的Webnovel和Chereads,掌阅的App(海外版)iReader,中文在线的互动式视觉阅读平台Chapters等,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从文学作品的转载与译介,开始转向文化商品的消费与流通;依托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以社交媒体等平台广告为跳转,吸纳广泛的互联网受众,将文化传播由最初的网文小圈子的“为爱发电”导向了以商业化平台为主力、以大众创作与译介为支撑、与IP产业链相结合、多路径并行的文化产业图景。

  归根到底是文学的力量

  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出海已成为业界与学界的热点话题,而且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将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商业性”“娱乐性”等作为话题核心进行讨论。然而,网络文学终究是文学,其所显现的巨大吸引力,归根到底是文学的力量,因此,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必须回到文学本身,才能看到这一现象的内在本质,才能真正有效地引领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文学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有着特殊的传统特质与创新因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新模式。这一模式是中国网络文学对世界文学的独有贡献,也是中国网络文学能够扬帆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同时,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文学也在日渐壮大,向着商业盈利模式进行各自的探索。例如,欧美网络文学从非线性、多媒体、超文本,充满实验性、先锋性的“电子文学”,向仿社交媒体的“对话体”图文小说发展;日本网络文学从精英化的先锋文学向“手机小说”“web轻小说”的图像化、平面化转型……纵观世界各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见大多趋向于简化文字而凸显图像,向二次元的图像式思维转化。这样的网络文学继续发展,也许使其距离文学的本质越来越远。而中国的网络文学由于历史文化、网络技术等原因,则更多保留了传承千年的通俗文学类型小说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底蕴,创造出了灿烂繁盛、独树一帜的中国网络文学现象。这是独异于世界网络文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模式,同时也是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时代精神的“中国现象”。

  从“网络性”来看,更多使用图像、音频、视频、互动等技术,无疑更具网络文学的媒介优越性。尤其是西方的电子文学完全依托于新媒体技术而存在,是无法被印刷到纸上的“网络文学”。而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版为书籍后,与传统的通俗文学作品其实并无区别。至今依然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网络文学不过是把写在纸上的文字上传到网络上而已,外在形式上甚至与一百年前报章上连载的章回体小说并无多少差异。

  可以说,中国网络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通俗文学类型小说的文学传统。无论是国内网络文学平台发布的类型小说,还是出海后在各大翻译网站上连载的作品,中国网络小说大都以有大量描写的纯文字长句进行叙事。正是这种与传统通俗文学类型小说几无二致的纯文字叙事,却在纸媒文学式微的时代,不仅从世界网络文学中异军突起,更是与抖音(TikTok)等能迅速制造快感的流媒体产品竞争,以传统的长篇小说阅读模式在全球Z世代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似乎称得上是一个文学的奇迹。

  网络文学的“中国模式”

  深入探究后我们会发现,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外在的超文本、多媒体、非线性等“网络性”,亦不是成熟的收费阅读制度这样的“商业性”,甚至不是单纯的“文学性”审美层次,而是一种向文本内部生发的类型细化、次元嵌套、桥段堆叠等有通俗文学类型小说特征的“中国模式”。

  与欧美先进的网络技术相比,中国网络文学的“中国模式”实际上是出版机制与网络技术相对处于不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有着高度成熟的文化出版产业,除了少数不具备版权及盈利可能的粉丝文艺作品外,通俗文化产品的创作与出版都有固定的渠道可循,创作者没有必要通过网络进行发布,甚至网络发布的经历会影响作品的商业出版与盈利。相对而言,我国缺乏成熟的通俗文学作品的出版产业链,而互联网技术一出现,大众对通俗文学类型小说的创作与阅读热情,便不可抑制地在不设门槛的网络空间爆发了。武侠、言情、历史等传统题材小说曾成为一时的主流。后随着动漫、游戏、轻小说、影视剧等文化产品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辗转传入国内,网络文学在继承中外通俗文学传统之外,又出现了很多吸纳外来文化优长的新兴小说类型,形成了复杂高效的网络文学叙事结构。如今的中国网络类型小说早已不再单一,而是融合了多种小说类型和文化元素不断创新的综合体。

  随着网络文学商业化竞争的加剧,网络小说类型也在不断碰撞中推陈出新,典型的类型套路逐渐形成新的网文创作“数据库”,演化为无数种具有叙事功能的模块化的叙事结构。小说类型愈加融合、细化,文本内部亦坍缩为一个个虚拟的类型世界,最终形成次元嵌套、桥段堆叠、爽感密集的新时代网络文化商品。

  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叙事

  正是凭借这种以压缩的密集信息应对网络信息超载的全新叙事结构,中国网络文学才能以纯文字的形式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正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近日撰文指出:“网络文学具有共享、即时、互动的特征,是适合国际传播的文化形式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以其瑰丽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不仅吸引了数以亿计的国内读者,也深受海外读者的喜爱,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名片。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规模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从爱好者自发翻译向实体书出版、线上传播和本土化传播发展,机制更加成熟。”

  今天,除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内网文作品的规模化译介,海外原创网络文学作品的“中国风”也渐成潮流。即“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带动海外作者纷纷参与创作,他们的作品中很多人物设定、故事框架不仅借鉴中国网文,同时大量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生活元素”,甚至出现了一种以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模式填充西方奇幻文化元素的海外网络文学创作模式。比如Libri平台的畅销作品《You Regret Rejecting Me》就是在这种模式下签约印度作者创作的,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斩获超百万的阅读量。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讲故事模式本身便具有强大的创作吸引力,其特殊的对文本信息的高效压缩与精简,不仅便于容纳多种文化元素与叙事框架,更是一种可以直接上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模板。这种简洁高效的叙事模式,吸引了大量海外读者转身为“中国式网络文学故事”的创作者。WSA(Webnovel Spirity Awards)是阅文集团海外门户起点国际推出的全球年度有奖征文品牌活动,旨在不断发掘和培养海外潜力作者。从历届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作品的题材不一定取材于中国的文化元素,但或多或少都使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叙事模式。像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年度海外作品”的《我的吸血鬼系统》(My Vampire System),2021年的金奖作品《重生之最强系统》(Reincarnated with the Strongest System)、《天启:血术士征服之旅》(Blood Warlock Succubus Partner in the Apocalypse)和2022年金奖作品《无限升级系统》(Unlimited Upgrade System)等作品,均使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文、无限流、升级流,以及穿越、重生等叙事结构,是海外本土化了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

  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叙事模式,是伴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大规模商业化进程而产生的,是在海量网文的残酷竞争中千锤百炼而成的高度成熟的文学生产框架。这种善于融合多种元素、能够制造密集爽点的叙事框架,一经传播便迅速受到海外年轻受众的追捧,引发了海外本土作者的创作热潮。而海外本土原创网络文学的创作内核,依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叙事模式,且这一模式正与西方奇幻小说的吸血鬼、术师、狼人等传统叙事框架“无缝融合”,在无数创作者的笔下源源不断地书写着以“中国故事”叙事框架讲述的具有西方元素的“中国故事”——可谓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造就的一个全球化叙事奇观。

  (作者单位系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全球胜任力研究院)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