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无尽江河万古流

来源:北京晚报2023-08-12 10:54

  作者:袁恒雷

  阿来为世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凭借《尘埃落定》《蘑菇圈》《云中记》等诸多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的著名作家。读者若对他的作品有一定了解,就会发现,其创作不仅关乎青藏地区大量历史文化,对青藏自然生态也有着浓墨重彩的描写。除却以上三部最著名的小说,他的《格萨尔王》《机村史诗》(初版时为《空山》)《三只虫草》《河上柏影》《瞻对》等作品无一不是青藏地区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交相辉映。

  实际上这正反映了阿来的双重身份:他不仅是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还是一名时常挎着相机、背着笔记本电脑、开着车,或一人,或多人,或应邀而至,或不请自到的野外考察爱好者。他喜欢在历史的发生地读当地史,以求最本真地还原历史的原貌;他喜欢亲自拍摄青藏高原的无数野生植物,以求最真切地呼吸高原的花香。这期间,他不仅考察了青藏高原诸多历史文化发生地,诸多著名雪山,还对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包括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在内的诸多水系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考察,形成璀璨的文化考察成果,这些成果汇集于他的《西高地行记》中。

  阿来长期工作生活在四川,最熟悉的自然还是长江水系。他常常以成都作为基地向外出发,进行一系列历史文化地理考察。在书中,他先是讲述了距离他非常近的岷江的情况。岷江是长江、嘉陵江、白龙江的支流,古称宕昌河、羌水、乾江,因宕昌县古属岷州,故得名。阿来与一批文友开车从成都前往三百公里外的黑水县,一路沿着岷江峡谷而行。其中一半的行程,是成都到汶川的高速公路。出汶川县城,过茂县,公路旁便是岷江主流了。

  出茂县,沿着岷江主流上行二十多公里,有一处地方叫飞虹桥。在这里,河流分汊,过桥右行,是岷江主流,再往前是松潘;左行,是岷江支流猛河,沿着猛河而上,就是黑水县城。青藏地区多高山雪水,诸多河流得雪水滋养,自然会形成丰水期与枯水期。融雪时节,雪水旺盛,江流变得浑浊。反之,就会清澈。阿来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他这样描绘此地水清时的样子:“水清时,比如秋天,站在飞虹桥上看在桥前汇聚的两路江水,岷江主流清澈见底,左边的猛河一样清澈见底,却水色深沉,因此猛河也被叫作黑水,连带着分布在这条河上下两岸的地方也叫作黑水了。”

  当阿来和一众文友行至亚克夏山考察时,阿来强调了这座山的独特性——山中有一处分水岭,分水岭下发源了一条河,那便是流向东南方、纵贯了阿来家乡马尔康县的梭磨河,阿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即命名为《梭磨河》。梭磨河流入大渡河,大渡河汇入长江。分水岭的另一面,在沼泽中发育了另一条河,藏语叫嘎曲,即白河。白河西北流向,在川甘边境汇入黄河。如此一来,这道分水岭就可以看作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地理意义重大。

  阿来考察了诸多的青藏河流,面对这些圣洁的江河,他也犹如沈从文面对湘西河流时进行对水与生活的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河,不再是被悬崖逼向山根,而是回到谷地的中央,缓缓流淌。这些山谷就是河流日积月累的功夫造成的,河两岸的台地上应该有村庄,村庄周围应该有农田。那些村庄和田野的四周应该出现那些鲜明的花树。那是一树树野桃花开在村后的山坡,开在村前的溪边。”

  阿来的考察,绝不是简简单单地望着河水,随意地散步行走了事,他的目光从未离开生活在江河两岸的人民。阿来对青藏地区的热爱是本能的,他对藏区同胞的关爱、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热爱都是渗进血液里的。这不光因为他有一半的血统来源于藏族,也源于他在一次次深入青藏地区考察后,这一带大好河山给予他的全面冲击与滋养、温暖与感动。他既惊叹于草场因退牧还草而重现星宿海的壮美,也为这些生计茫然的牧区同胞担忧;既赞颂上游地区人民为了解决下游水源而甘于奉献的精神,也唏嘘着黄河经过几次转弯后不再清澈与柔软的身段。

  阿来没有“厚此薄彼”,对笔下的黄河,也如对待长江一样充满感情,视作母亲河,带有无尽的抒情性:“青藏高原上的黄河,就这么萦回,这么涌流,就像这片高原上的人群,那样安详,听天由命,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就像我现在,站在四合的暮色中,看黄河映射的天光渐渐暗淡,只是将其当作一股源源不绝的情感,把我充满。而黄河在草原上这百转千回,唯一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水流越发丰沛。”他对黄河的感情随着考察的深入而愈加丰富深沉,而黄河带给他的力量冲击从未改变,他写道:“黄河从遥远的天际漫漶而来,映着幽暗的天光,缓缓流淌的水面闪闪发光,带着一种坚硬的金属质感。”

  这样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贯穿在全部的行走与写作中。当阿来行走在青藏高原时,对每一处草原他的目光都充满关爱与悲悯,对每一条河流他都想从其源头顺流而下观察,对每一朵花他都想闻其芳香、知其芳名,对每一个遇到的青藏同胞,他都视之为同根同源的兄弟姐妹。所以,他发出的对高原的热爱才那样动情,才那样动人,犹如艾青《我爱这土地》饱含热泪的咏叹。

  “云后的天空比最渊阔的海还幽深蔚蓝。几列浑圆青碧的山脉逶迤着走向辽远。这就是高旷辽远的青藏。走遍世界,都是我最感亲切与熟稔的乡野。辽阔青藏,一年之中,即便能一百次地往返我都永远会感到心弦。无论踏上高原的任何一处,无论曾多少次涉足,还是从未到过,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如果放任自己,可能会有泪水湿润眼眶。我并不比任何人更多情,只缘这片大地于我就有这股神奇的力量。”阿来作为诗人,显示了他最为纯粹的一面。(袁恒雷)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