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中国节•七夕】守候七夕文化的唯美诗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网络中国节•七夕】守候七夕文化的唯美诗意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8-22 09:22

  作者:郑书涵

  随着生活物资的不断丰富和社交网络的日渐发达,年轻人越来越重视生活的仪式感。岁月如流,脚步匆匆,生活需要仪式感,爱情更需要仪式感。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有穿针乞巧、拜织女、吃巧果等传统习俗,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是名副其实的“爱”的节日。作为底蕴深厚、唯美诗意的传统节日,七夕是中国人完成爱情仪式感的最佳选择。那么,如何过好七夕,让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回眸七夕,真爱不老,七夕触发无限的历史、宇宙和人生感怀。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而是一杯情深意浓的老酒,还是一个情意缱绻的意象。

  挖掘“七夕”意象:诗性符号,唤醒古老的文化记忆。意象,即表意之象,旨在表达人的诗性生活体验,承载意义、价值和梦想。传者以“象”达意,受者以“象”解意,“象”在传受双方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意象的范围广阔,可以是物、事、理、情,即物象、事象、理象、情象。古人常借七夕意象赋诗。《古诗十九首》中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林杰写“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白居易写“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中“牵牛星”“红丝”“比翼鸟”皆是意象。耳熟能详的物象在诗人笔下绽放无限诗意,它们承载了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对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的向往,是中国式浪漫爱情的具象化。中国人以天人合一为文化背景,生活在一个互为象征的话语体系中,对七夕这样的传统文化意象具备天然的感知力,挖掘七夕诗词、故事、传说的内涵,能够唤醒中国人古老的文化记忆。七夕,是一次次出现在祖先们生活中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情感,是一个原始意象。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来说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沿着这条路,我们能重温“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忠诚和温存,能行稳致远。

  建构“七夕”意境:身临其境,感受审美文化体验。意象最大的魅力是代入感和触发联想,“意象经营意境生”,作家艺术家通过意象经营建构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意境,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有限的意境中感受到无穷的韵味。建构意境讲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建构诗情画意的场景,给受众留下广阔的想象和解码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留白美学。“七夕”意境建构不拘泥于形式,线上和线下都可以带来丰富的审美文化体验。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晚会节目《给女孩》,用歌曲串联起梳洗备巧、投针验巧、遥拜织女、穿针乞巧等环节,生动再现古代女子过七夕的传统习俗和流程。央视《七夕晚会》先导短片《鹊桥仙》打造了热闹非凡的七夕夜市场景,展现了女主角穿越到古代长安城七夕夜市的所见所闻,灯笼题词、放孔明灯、泼墨剑舞、热闹街景和身着汉服的熙攘人群令人目不暇接,让观众在其中体味到了浓浓的七夕文化底蕴。许多古镇和文化旅游景区也推出了七夕系列活动,包括七夕河灯文化节、七夕游园会、七夕主题集体婚礼等,借助原有的实景资源来建构七夕情境,达到重现七夕昔日繁华,“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效果。这些活动中的“七夕”意境,往往给人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我们的身上流淌着祖祖辈辈延续至今的血脉,千年万年,走不出天人合一的“一”。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回眸“七夕”:点亮真爱,焕发传统的现代价值。七夕文化中最著名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几千年来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依然妇孺皆知。真爱不老,如何能够留住七夕文化之美?发扬传统文化并不是对古代传统习俗的复刻,而是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七夕文化的价值不应当仅停留在穿针乞巧、做巧果、拜织女等传统习俗的展示,更应当借“真爱永存”的传说故事,鼓励年轻人坚定对爱情的信心、勇敢追求真爱,树立正确爱情观。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节目《爱》串联了昆曲《牡丹亭·游园》、越剧《梁祝·十八相送》和豫剧《白蛇传·断桥相会》,用戏曲形式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三段爱情故事。《爱》选择了中国人熟悉且普遍认同的人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示爱情的美好。故事中的价值选择、人生磨难、真善美等为当代青年人提供了参照系,有益于当代人摆脱“杯水主义”“拜金主义”“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气,创造自己的真爱人生。(郑书涵)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崔 莉:网络微短剧怎能靠一个爽字打怪通关

  • 话剧《寻找“王成”》:用时代的温度,全新阐释英雄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