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中国节•七夕】画里画外话“七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网络中国节•七夕】画里画外话“七夕”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8-22 08:28

  作者: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魏 辉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名为《乞巧图轴》的古代人物绘画作品,其作者是著名的清末海派画家任伯年。图中描绘了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一群青年女子在月夜下围聚石案周围,用一枚绣针投入一只水碗中,以此进行“卜巧”“乞巧”等民俗活动。

【网络中国节•七夕】画里画外话“七夕”

  清 任伯年《乞巧图轴》

  这是古代女子在七夕当日进行的一项传统乞巧祈福游戏活动。每到农历七夕,女子相约在一起,轮流着手捏一枚绣针,轻轻地丢放到水碗中。借助水的浮力,绣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在月光照射下,针的周围会出现微微的水纹,水纹的阴影投射到碗底形成不同的形状。人们会依据波纹的投影来祈福,比如女子投针时出现的波纹越复杂,就预示着她可以绣出美妙又丰富的织品;假如投影呈一把梭子的形状,预示着天上的织女愿意赐巧给这位女子,这算是最好的乞巧结果了。

  当然,“投针乞巧”的民俗活动,只是七夕节当天众多乞巧活动的一种,寄寓着古代女子对“巧”与“美”的普遍追求,祈望自己能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除此之外,还有像“对星引线”“对星祭拜”以及陈列花果和女红等小巧精美的日常用具用以“乞巧”,让我们看到古代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要说“七夕节”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了。虽然这段故事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故事的结局是一致的,那就是王母娘娘最终被织女与牛郎的真情感动,允许他们在每年七月初七银河相会。每到七夕当晚,喜鹊会飞到天上,在银河之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佳期相聚。因此,“七夕”也便有了更加浪漫和深刻的爱情寓意,成为青年男女们格外重视的日子。

  如今,七夕节也被青年男女们称为“情人节”。不过,由于古代“七夕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中并没有涉及多少情侣约会的民俗活动,因此一些民俗学专家认为称七夕节为“情人节”不够妥当,而称其为“爱情节”更好。其实不论怎样称呼,“乞巧”与“爱情”仍旧是七夕节中两项重要的民俗文化主题,并且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古时七夕节的民间民俗活动也大多围绕这两大主题发生,且又同时与女性密切关联,所以,七夕节被称作“女儿节”也就不足为奇。

  每到农历“七夕节”,我国多地的民俗活动中,依然沿袭着古代“七夕”节庆的双重文化含义——“乞巧和爱情”。在广东一些地区,青年女子们在每年七夕前就将稻谷、红豆、绿豆等提早浸泡在瓷碗中发芽,待到临近七夕节时,她们会用竹篾纸轧制和裱糊起一座座鹊桥,配上谷苗、豆苗,制作出色彩美丽、形态丰富、工艺精巧的节日饰品。到了农历七夕当晚,她们还会摆起供桌,盛上种类丰富的花卉、水果以及女红织物,大显制作工巧;把水果切削、拼叠成众多可爱的鸟兽形状的大果盘;用丝线绣织罗帐、帷幔、桌裙,并精心插花;用彩色的绸缎扎成精致的雏偶,一男一女代表牛郎织女团聚等,尽情展示其巧手工艺。此外,浙江的“七夕香桥会”、湖南的“七夕浴发”、山东的“拜七姐”“作巧花”、四川的“染指甲”、陕西的“扎巧姑”“剪窗花”,广西的“七夕储水”等,都是人们对我国传统七夕乞巧文化习俗的当代传承。

  伴随着商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七夕节”也被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男女们借以爱情之名,赋予更多的消费文化观念。他们常常兴奋地称“七夕节”为中国的“情人节”,使“七夕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充满时尚气息和浪漫情调的大众消费文化体验,展示出更多的时尚文化元素和商业文化气息。随着“七夕节”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线上线下共同作用、面向青年男女的消费时尚,青年男女也越来越愿意去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所蕴含的“乞巧”文化意涵,并主动参与到传承“乞巧”传统文化活动的美好体验中。(魏辉)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崔 莉:网络微短剧怎能靠一个爽字打怪通关

  • 话剧《寻找“王成”》:用时代的温度,全新阐释英雄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