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中国节•七夕】画里画外话“七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网络中国节•七夕】画里画外话“七夕”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8-22 08:28

  作者: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魏 辉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名为《乞巧图轴》的古代人物绘画作品,其作者是著名的清末海派画家任伯年。图中描绘了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一群青年女子在月夜下围聚石案周围,用一枚绣针投入一只水碗中,以此进行“卜巧”“乞巧”等民俗活动。

【网络中国节•七夕】画里画外话“七夕”

  清 任伯年《乞巧图轴》

  这是古代女子在七夕当日进行的一项传统乞巧祈福游戏活动。每到农历七夕,女子相约在一起,轮流着手捏一枚绣针,轻轻地丢放到水碗中。借助水的浮力,绣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在月光照射下,针的周围会出现微微的水纹,水纹的阴影投射到碗底形成不同的形状。人们会依据波纹的投影来祈福,比如女子投针时出现的波纹越复杂,就预示着她可以绣出美妙又丰富的织品;假如投影呈一把梭子的形状,预示着天上的织女愿意赐巧给这位女子,这算是最好的乞巧结果了。

  当然,“投针乞巧”的民俗活动,只是七夕节当天众多乞巧活动的一种,寄寓着古代女子对“巧”与“美”的普遍追求,祈望自己能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除此之外,还有像“对星引线”“对星祭拜”以及陈列花果和女红等小巧精美的日常用具用以“乞巧”,让我们看到古代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要说“七夕节”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了。虽然这段故事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故事的结局是一致的,那就是王母娘娘最终被织女与牛郎的真情感动,允许他们在每年七月初七银河相会。每到七夕当晚,喜鹊会飞到天上,在银河之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佳期相聚。因此,“七夕”也便有了更加浪漫和深刻的爱情寓意,成为青年男女们格外重视的日子。

  如今,七夕节也被青年男女们称为“情人节”。不过,由于古代“七夕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中并没有涉及多少情侣约会的民俗活动,因此一些民俗学专家认为称七夕节为“情人节”不够妥当,而称其为“爱情节”更好。其实不论怎样称呼,“乞巧”与“爱情”仍旧是七夕节中两项重要的民俗文化主题,并且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古时七夕节的民间民俗活动也大多围绕这两大主题发生,且又同时与女性密切关联,所以,七夕节被称作“女儿节”也就不足为奇。

  每到农历“七夕节”,我国多地的民俗活动中,依然沿袭着古代“七夕”节庆的双重文化含义——“乞巧和爱情”。在广东一些地区,青年女子们在每年七夕前就将稻谷、红豆、绿豆等提早浸泡在瓷碗中发芽,待到临近七夕节时,她们会用竹篾纸轧制和裱糊起一座座鹊桥,配上谷苗、豆苗,制作出色彩美丽、形态丰富、工艺精巧的节日饰品。到了农历七夕当晚,她们还会摆起供桌,盛上种类丰富的花卉、水果以及女红织物,大显制作工巧;把水果切削、拼叠成众多可爱的鸟兽形状的大果盘;用丝线绣织罗帐、帷幔、桌裙,并精心插花;用彩色的绸缎扎成精致的雏偶,一男一女代表牛郎织女团聚等,尽情展示其巧手工艺。此外,浙江的“七夕香桥会”、湖南的“七夕浴发”、山东的“拜七姐”“作巧花”、四川的“染指甲”、陕西的“扎巧姑”“剪窗花”,广西的“七夕储水”等,都是人们对我国传统七夕乞巧文化习俗的当代传承。

  伴随着商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七夕节”也被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男女们借以爱情之名,赋予更多的消费文化观念。他们常常兴奋地称“七夕节”为中国的“情人节”,使“七夕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充满时尚气息和浪漫情调的大众消费文化体验,展示出更多的时尚文化元素和商业文化气息。随着“七夕节”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线上线下共同作用、面向青年男女的消费时尚,青年男女也越来越愿意去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所蕴含的“乞巧”文化意涵,并主动参与到传承“乞巧”传统文化活动的美好体验中。(魏辉)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 2024微短剧:新时代呼唤新内涵,新变化折射新要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