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书写草原大爱的民族赞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书写草原大爱的民族赞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08-29 09:35

  作者:王 东

  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以南京莫家兄妹去内蒙古大草原上山下乡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在如父如母的草原大爱中重拾自我、重获新生的过程,通过一家人的命运以及成长,讲述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的成长的包容力和塑造力的故事。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书写草原大爱的民族赞歌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剧照

  草原大爱的共同体书写

  城市和草原、汉族人与蒙古族人,两组贯穿全剧的二元关系从对立走向共生,在广袤的草原大地上结出民族融合共生的累累硕果。草原虽不是桃花源,但它抚慰了每个异乡受伤的心灵,接纳了不同灵魂的个体,甚至将他们重塑。正是草原大地独有的治愈力让知青们坚定了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哺草原。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末,原本家境优渥的南京莫家突遭变故,才华横溢的莫家父母变成了生活中的“透明人”,四个孩子也因此受到牵连,饱受冷眼与非议。偌大的南京城对莫家来说如同一座牢笼,逼仄压抑的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更别提施展理想抱负了。

  电视剧以莫家老二莫成名为视角,讲述莫家兄妹逃离城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故事。初到草原,生活场景从城市狭小的阁楼变成了宽敞的蒙古包,身边人的态度也从冷眼相向变成了热情洋溢。他们曾因文化差异和环境艰苦而哭泣,也为收获动人爱情和珍贵友谊而欢笑,把青春和生命挥洒在这片土地。慈祥博爱的老额吉宛如草原上的太阳,温暖耀眼,不仅收养了多个孤儿,更是把远道而来的知青当亲生儿子看待。在知青点点长宁安的带领下,消极厌世的莫成名重新找到了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广阔草原才是他尽情驰骋的疆场。在宁安因意外离世后,莫成名和另外两位知青伙伴周伟、邵小刚继续坚守草原。先是开设达瓦小学教书育人,后又加入了乌兰牧骑为牧民演出,最后和心上人杭拉结婚组建家庭,并收养了额吉留下的三个孩子,用心呵护保护他们成长。老三莫桑梓和老四莫青山也是如此,如父如母的草原大爱重塑了莫桑梓,治愈了莫青山。当大火弥漫之时,莫桑梓没有丝毫犹豫加入救火队伍,虽死犹生,终为自己正名,烈火烧尽她在南京的屈辱过往,让名字得以堂堂正正地写上烈士石。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红边乌兰牧骑也因此解散,身为指导员的莫青山一人坚守阵地,日复一日地赶着勒勒车为牧民演出。

  刻画饱满的人物形象

  影视创作的关键是在于通过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示,让剧作因人物而得到升华,与观众产生共情。我们常说,人物是剧作的核心,所有的设计都要为人物服务。不过,当下很多影视作品过分注重情节、注重特效,而忽视了最核心的人物刻画。《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体现时代质感的同时,将人物刻画得鲜活生动,将人性描摹得饱满全面。以全剧着墨最多的莫成名这一人物为例,电视剧并未一味将他设定为“高大全”的知青楷模,而是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心路历程。初到草原时的孤僻、忧郁,渐渐在风雨洗礼后变得自信、成熟,最终在草原落地生根,反哺草原。面对爱情的萌芽,他会如同一个孩子般小鹿乱撞;当突然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时,他也会因是否能担起这份责任与义务而陷入苦恼。

  除了主角之外,群像塑造也非常出彩,如大部分时间都以反面形象出现的街道干部田玉珍,不断在莫家头上耀武扬威,但在对莫成名去内蒙古下乡和为“烈士”莫桑梓正名这两件事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侧面表现出她对莫家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再如在剧中插科打诨的仁勤大叔,虽然大部分时候是个“酒蒙子”“抬杠能手”,甚至能在外甥女杭拉的终身大事上办下一笔笔糊涂账,但在“捕狼事件”和“打井事件”这样的关键事件中,正是靠着他的智谋与勇敢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作为一部民族题材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创作上未能跳出程式化的圈子,最突出的莫过于仍旧采用了“外视角”进入故事。在叙事手段上,电视剧采用了由南京知青作为外来人逐渐融入草原大家庭的俗套框架,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观众可以随着知青的视角一同体会成长蜕变的过程,但缺点是过于老套,观众早早便能知晓后续故事的发展脉络。

  在部分情节的设定上,显得有些戏剧性太强,有违常理。比如莫青山在莫成名离开时还是个小孩子,几年不见便长成一个成年人,不合逻辑。再比如莫桑梓来到草原建设兵团的章节,所有情节都在展现她为了掩盖真实身份所作的努力,但当真实身份即将被揭穿,观众期待看到如何化解危机时,突兀地安排了一场火灾,让莫桑梓变成烈士,使得前面掩盖戏份的张力瞬间被削弱,人物弧光也不够饱满。

  如何把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拍出新意,仍旧是创作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将“外视角”转换为“内视角”,在叙事上做文章,采用成人莫成名正叙和儿童莫成名倒叙这样的双视角,或可弱化外视角叙事的生硬感。此外,大草原边地的异域风光和民风民俗虽为本剧增色不少,但创作者在依托边地的同时一定要跳出地域,弱化人物身上的民族性,用更具跨地性的视域讲述故事,让观众得以共情,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王东)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书写草原大爱的民族赞歌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