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中国声音拼出一席之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为中国声音拼出一席之地

来源:北京日报2023-09-07 10:12

  作者:高倩

  古典音乐是一门舶来艺术,三年来,关于国际文化交流恢复、名家大团来华时本土乐团该如何应对的讨论时常存在。而现在,探讨中的“未来”已来。近期,在一派繁荣的演出市场中,多个乐团迎来新乐季开幕。从乐季的策划安排以及观众的现场反馈里,相关答案已然浮现。

  本土乐团与国际大团彼此辉映

  最近一段时间,爱好古典音乐的观众很可能陷入甜蜜的纠结:8月31日和9月1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由音乐总监吕嘉执棒,连续两晚登台,上半场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与下半场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的组合,让乐团2023/2024乐季在浪漫主义的辉煌中盛大开启;9月2日至4日,中国爱乐乐团由艺术总监余隆带领,以长达3天的拉赫玛尼诺夫“马拉松”拉开了新乐季的大幕;9月3日晚,中国交响乐团带着全场中国作品登台北京音乐厅,经典曲目《黄河大合唱》用音符汇成深沉汹涌的民族记忆……三支国字头的顶尖乐团主场“作战”、轮番上阵,是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独有的风景。

  “今年,我有一种音乐会看不过来的‘焦虑感’。”乐迷方方(化名)说。一方面,国内乐团的演出场次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从3月开始,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亚当·费舍尔与维也纳交响乐团等世界级大师名团陆续回归北京,在国家大剧院近期公布的演出计划中,蒂勒曼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祖宾·梅塔与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等重磅组合赫然在列。本土乐团与国际大团彼此辉映,共同点亮今年北京舞台上一个个异常璀璨的高光时刻。

  在西方绵延数百年的古典音乐根基深厚,但在同赛道竞争时,中国音乐家也迸发出相当积极蓬勃的力量。方方一直记得,今年6月,吕嘉带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上演了门槛极高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宏伟光明的旋律响彻音乐厅,让她“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同时不由得联想起几个月前,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同一场地演奏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的情形。对交响高峰的攀登、对顶尖水准的追求,中国艺术家从来不逊于人。“这几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挖掘很有连续性,也很有见地。”方方说。一直以来,布鲁克纳的作品都以艰涩著称,这一次,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选择把他的《第一交响曲》作为乐季开幕作品,“有勇气,也有情怀”。

  为中国声音搭建展示平台

  在接轨国际、融入世界语境的同时,本土乐团显然还肩负着另一重使命。

  对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许多国内乐团来说,三年来,这是首个走出疫情的音乐季,意义非凡。重要的启幕时刻,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中国爱乐乐团都起用了年轻的中国音乐家,前者与当今国际舞台上相当活跃的男高音歌唱家夏侯金旭合作,后者则邀请了左章、鲍杨、王致仁、鞠小夫、王雅伦5位青年钢琴家。接下来,两支乐团的其他乐季安排也都为中国音乐家留出了相当宽阔的空间: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延续数年的“乐是故乡明”板块中,华人作曲家黄若、盛宗亮的委约作品《蝶·变》《神鸡破晓》将迎来世界首演;“青春之力”是贯穿中国爱乐乐团新乐季的重要主线之一,林冰、莫漠、周颖、金郁矿、梅第扬等受到乐坛瞩目的中国青年音乐家将逐次亮相。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音乐家,这些工作还有谁来完成?”在许多场合,余隆不止一次提起,应该为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搭建起足够的展示平台。事实证明,那些根植在中国人血脉深处的认同与共鸣,让中国作品的力量历久弥新,难以撼动。比如,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在这一天上演《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的传统。今年,《黄河大合唱》又一次唱响,振聋发聩的呐喊把台上台下紧紧凝聚,掌声热烈不息。时代呼唤更多如《黄河大合唱》一般经典震撼的旋律出现,对中国作品的挖掘、演绎、传播,是所有本土乐团必须完成的课题,也是做出特色的发力点所在。

  本土乐团还肩负着孵化市场的重任。几乎所有的外国音乐家都感慨北京观众的年轻热情,其中就包括今年初到北京的亚当·费舍尔:“音乐会的氛围非常好,充分调动起了我们的情绪。在欧洲,我们时常担心,再过20年或者30年,现在的这批观众老去后,未来新的观众是否能成长起来,北京的演出让我们对古典音乐的发展有了更多信心。”

  “严肃”的古典音乐被公认为是有门槛的艺术种类,它的普及推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总经理任小珑看来,“北京是我们的家,乐团与所处的城市血肉相连,在培育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一分子,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很快,坐落在通州大运河沿岸的北京艺术中心将投入使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将成为首支进驻的艺术团体,在输送艺术资源、服务副中心建设等方面,乐团将做出自己的贡献。

  破局还需更多心思和诚意

  尽管古典音乐市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需要直面的是,挑战与机遇共存。

  “现在,很多观众都有自己的‘心理账户’,在相对固定的、有限的支出预算里,大家一定会优先选择更优质的演出。”乐评人张光楹说。在对古典音乐的驾驭上,国外乐团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要在竞争中站稳自己的一席之地,“国内乐团必须拿出更多的心思和诚意”。

  张光楹同时发现,“国内的演艺生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观众们对本土乐团的认知逐渐加深,对乐团演出计划、现场状态等有着非常敏锐的觉察,再加上古典音乐的普及以及社交平台的发展,“演出反馈会第一时间被分享和讨论,什么问题都很难逃过他们的眼睛,想要糊弄过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中国爱乐乐团新乐季开幕的三场音乐会上,一位演奏家就因为表现欠佳而引起了一波风评危机,“很多音乐家对现在观众的‘苛刻’感到吃惊,但他们必须适应这种改变。”在国外同行、国内观众给予的双重“压力”下,迎接挑战、打磨内功,是乐团归根结底的破局之路。(高倩)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空间漫步:影视节展的空间再生产实践

  • 残雪的延续与突破:从《黄泥街》到《迷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