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岁颜料与它的艺术家朋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百岁颜料与它的艺术家朋友

来源:解放日报2023-09-08 10:34

  近日,刘海粟、谢稚柳、朱德群等著名艺术家的五十余幅作品汇聚上海金山区博物馆。这些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一位共同的朋友——“马利”。

  走进“民族之光——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特展,让我们透过这个民族颜料品牌的百年历史,了解它所折射的中国美术发展进程。

百岁颜料与它的艺术家朋友

  海上美术先驱的探索

  走进金山区博物馆的“民族之光——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展厅,仿佛翻开了一部特别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简史。

  张聿光笔下栩栩如生的老虎和他晚年所作的仙鹤图可谓难得一见。这两件作品都透着浓浓的传统中国风,在色彩与构图上颇为生动。

  有些观众或许并不熟悉张聿光这个名字,但一定听说过上海美专。1912年11月23日,由刘海粟、乌始光、张聿光、汪亚尘等人共同创建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在虹口区乍浦路成立,这所学校后来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在那个很多人尚不知道何谓“美术”的年代,这所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翻开了第一页。

  1914年,出任上海图画美术院第二任校长时,张聿光只有29岁。他1885年出生于广东,从小就喜欢画画。15岁那年,来到上海滩闯荡,慕名前往徐家汇土山湾画馆学习西洋画。此后,他做过布景画师、美术老师,也为报纸画漫画,一度成为活跃于沪上商业领域的知名画家。

  1919年5月,张聿光与9位画家、教育家、企业家等各界人士创办了马利工艺厂,开启了国产颜料的创业之路。10位创始人选择了一个十笔画的“馬”字,取“马到成功”之意,又选了一个“利”字,希望这家颜料厂能够“利国利民”,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生产的价廉物美的颜料。如今的上海马利画材有限公司的前身——马利工艺厂就此诞生。

  “马利的横空出世,不仅寄寓了国人对于拥有民族美术颜料的期望,也是中西融合、开放包容、不拘陈规、敢于开拓、求变求新的上海城市精神的产物。”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对记者说。

  马利工艺厂创立之初,就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瓶广告色颜料。1920年,又生产出中国第一支水彩颜料。此后,中国第一支油画颜料、中国第一支蜡笔、中国第一支软管国画颜料、中国第一支丙烯画颜料陆续在马利诞生。由画家戈湘岚设计的双马头标志则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普通中国人的美术记忆。

  就在马利实现着一个又一个中国颜料史上的“第一”时,张聿光也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他向欧洲老师深入学习西洋画,其作品在法国国立博物馆、德国柏林艺术院、美国金门博物馆以及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展出并获奖。他还“玩转”绘画周边事业,受邀去电影公司担任美术主任,在舞台及影视布景方面大胆创新。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晚年的张聿光更喜欢画中国画,他总能恰到好处地融合中西绘画手法,使画面富有天趣。

  国画花青色

  展厅中,有一幅国画大师谢稚柳的花卉作品,其色彩之优雅隽永令人过目不忘。这是1983年他使用上海美术颜料厂新研发的花青色所创作的。

  新中国成立后,马利工艺厂与金城工艺社合并为上海美术颜料厂。20世纪80年代,上海美术颜料厂在研发高级中国画颜料时遇到了难题,有关花青色的明暗度和色泽度引发了画家的广泛讨论,且迟迟没有定论。最终,谢稚柳提出建议,以他的老师张大千先生使用的国画花青色为标准。上海美术颜料厂的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研制出了令人满意的花青色。

  颜料是画家的“兵器”。在世界美术史上,颜料的革新一次次推动了艺术的革命。14世纪至16世纪,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绘成的蛋彩画成就了文艺复兴时期永垂画史的湿壁画。此后,油画逐渐取代蛋彩画。工业革命后,管状颜料、便携式调色盘和画架的出现,则推动了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们走出工作室,到户外去写生,创造了诸多光与影的杰作。

  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后,许多艺术家都参与到中国人自己的颜料——马利的改良与研发过程中,他们相互成就,留下了不少佳话。此次特展中展出了一批由陆俨少、唐云、王个簃、吴长邺、朱屺瞻等画家在各个时期为上海美术颜料厂新品颜料试笔所创作的作品。

  2004年,马利公司接到了画家韩美林的来信,他询问马利公司能否研制出具有晕染效果的新颜料。在此后三年多的研发过程中,韩美林数十次试笔,他用蝇头小楷评注“好”“差一点”“可以”等字样以供技术人员参考,中国墨彩画颜料在两者的密切配合下诞生了。

  展厅中还有不少“有故事”的书法作品。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在上海举行,靳尚谊、詹建俊、罗工柳等知名艺术家来上海参展。上海美术颜料厂借此机会与艺术家们座谈,聆听他们的建议。座谈会结束后,著名画家罗工柳为上海美术颜料厂题字——“画家之友”。

  而刘海粟所题的“中国画颜料”、刘开渠所题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右任所题的“光照中国”、徐悲鸿所题的“光腾采耀”、林风眠题的“提倡国货,挽回外溢利权”、汪亚尘题的“国货之光”等,都一一印证着艺术家与马利之间的深厚情谊。可以说,一部马利的百年史,也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的生动写照。

  远看是西洋画,近看是中国画

  在此次特展中,除了能欣赏关良、刘旦宅、程十发、应野平、林曦明、黄胄、汪观清、韩美林、陈家泠等大家的国画作品外,还有20幅与马利渊源颇深的西画作品同样值得品味。朱德群、周碧初、俞晓夫、陈钧德、魏景山等画家用画笔与马利颜料表达着各自的艺术探索,及对人生百态的独特思考。

  展厅中有一幅朱德群于2005年赠予马利的《辉煌》令许多观众驻足良久。朱德群被认为是将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之一。用他的挚友、画家吴冠中的话来说,朱德群的画“远看是西洋画,近看是中国画”。

  1920年,朱德群生于一个医生世家。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院前身),在这所由林风眠任校长的学校里,他向吴大羽学习西画,向潘天寿学习国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艺专被迫向内陆搬迁。时隔六十余年后,朱德群依旧记得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那时候很多东西都不能带,但在我的随身行李中,一直装着马利牌的绘画颜料。”

  1955年,醉心于印象派绘画的朱德群决心到印象派的故乡巴黎去发展。在巴黎市立美术馆参观法国画家斯塔尔回顾展时,斯塔尔将抽象与具象融合的画风给了他极大的冲击,此后他不再画有形的山水、花鸟、草木与人物,而是将自己的人生观和理想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他的抽象画里能读出春山鸟语、夏雨滂沱、秋风送爽、冬日空蒙,而这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淀的生命感悟和情感表达。

  策展人张立行告诉记者,此次特展中还有一幅李泳森的水彩画很难得。生于1898年的李泳森是中国水彩画的开创者之一,在长达8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从事水彩画的创作、研究与教学。在李泳森看来,国画与水彩画有相似之处,在创作过程中都要对水分进行控制,他常常将水彩与国画技法交融使用,作品中充满着浓郁的中国风。这位海派水彩画大师直到80多岁还在写生,用画笔记录下上海这座城市的许多美好瞬间。

  李泳森与雕塑家张充仁是挚友,张充仁虽以雕塑闻名,但他的水彩画也画得十分出色。两人年轻时经常相约去野外写生采风,交流探讨中西绘画的合璧之路。李泳森生前曾回忆说:“我的水彩画技法得充仁兄指点进步飞快。”在此次展览中也有一幅张充仁的水彩画亮相,画中的鱼充满着鲜活之气。两位老友生前的作品竟然在这场展览中“意外”相逢了。(陈俊珺)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不够善良的我们》:一种中年叙事的新写法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