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 彦 孙彦扬
《第八个嫌疑人》被市场称为“欧皇”电影,因为它改编自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武装劫钞案,骇人听闻的原型事实和犯罪类型片,在院线里都有天然关注度;更因为它从四年前完成到如今上映,“熬”到了一个演员集体走红的最佳时机。
拆解影片阵容:大鹏近几年的电影路越走越宽阔,导演、演员花开两朵,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的加成,让他的新作未映先热。林家栋从早年香港无线电视艺人训练班入行,30多年收获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荣誉,从《爱君如梦》《叶问》《寒战》到《杀破狼》,在内地也累积了相当的观众缘。张颂文和孙阳则是今年能用“爆火”来形容的两张王牌,前者因为《狂飙》里的高启强一跃成为国民级演技派,后者因暑期档大热影片《孤注一掷》里阿才一角,跻身“顶流预备队”。一言蔽之,冲着题材和阵容走进影院的观众不少,自9月9日上映以来,《第八个嫌疑人》累计票房轻松破两亿元,大大领先同档期影片。
几位演员的表现也算不负期待。为了更贴近人物,大鹏苦练粤语,开机前增肥20斤,又随着剧情推进迅速减肥30斤,演出了两重身份下截然不同的两张脸。抛掉颜值负担的孙阳,以细节准确还原内地公安干警形象的林家栋,及至张颂文、齐溪甚至其余五名劫匪的饰演者,都贡献了合格的表演。然而,演员的努力难以兑换口碑的上扬。一部斩获过表演大奖的影片,因为剧本的薄弱功亏一篑。究其根本,这个故事里“人”消失了。
缺失的动机与情感,拼凑不出的“人”
1995年,“12·22番禺抢劫运钞车案”震惊全国。两分钟、九枪、三条人命、1500万元现金、主犯潜逃21年等要素,都是案件公开的信息,于电影则是事先张扬的真相底牌。尤其当2001年播出的电视剧《惊天大劫案》脱胎自同一桩案件,故布疑阵、拆解真相,并非《第八个嫌疑人》的故事着力点。如导演李子俊所言,“我们更想去探讨他们逃亡的过程、他们的想法”,影片悬念的重心不在案件本身,而是那些困在案件里的人。
可惜,《第八个嫌疑人》剧本从对的起点出发,却因为对人物塑造力有不逮,最终没能抵达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欲望有挣扎的人。
主犯陈信文,他是父亲口中“凭才智可以有所作为”的可塑之才,是堂弟心目中“因自己没什么知识,共享哥哥的才华名利”的仰仗。这样一个聪明人执掌建筑工程公司,什么样的工程困顿令他深陷绝境而难以自拔?又是怎样走投无路、非此不可的选择,触动他决心铤而走险,策划惊天大案?片中匆匆带过的所谓“自尊”命和世间财,缺乏足够充分的说服力。再看堂弟陈欣年,义无反顾跟着陈信文走上亡命路,21年间,他的死心塌地也好,无条件成全也罢,内心深处可曾有过挣扎犹疑,电影里只闪现了他为莫志强之死的一瞬哀嚎。至于其余五个劫匪,他们初始的工作、身份大相径庭,凭什么全都豪赌一生走上以身试法的道路,都没能在创作中展现合理动因,沦为推动情节的全员“纸片人”。
今年初,《狂飙》之所以引发追剧热,因为观众目睹了故事里的高启强从卖鱼郎走向犯罪深渊的步步错;再往前,《扫黑风暴》里贺芸的命运之所以引人唏嘘,因为角色身上人性的本真连通了人之常情。合格的犯罪类型片,往往能让观众看清恶之花是怎样一点点在人性的缝隙处滋长、开放;从犯罪心理的探究来讲,只有讲清楚普通人与恶的距离,他们是如何在善恶交界处游离而逐渐误入歧途、直至动弹不得,才能对观者有所警醒。
哑声的“戏剧之枪”,被消解的正道之光
网友有个颇为集中的吐槽之问:“张颂文只是个打酱油的?”似乎是对所偏爱演员戏份的不满足,本质却直指剧本对角色塑造的潦草。
契诃夫的著名理论值得重申,假如戏剧的第一幕里墙上挂有一杆枪,那么在第四幕,这枪一定要打响。《第八个嫌疑人》的墙上挂了不少等待鸣响的枪。比如张颂文饰演的警察何蓝两次买梨,水晶梨对案件侦破或对人物关系的建立,都有机会作为戏剧的“枪”。比如林家栋饰演的警察王守月,他花了大功夫分辨喜帖,然而这番周章对追索嫌疑人的功效可能不如他误打误撞闯入了劫案密谋现场。又比如陈信文借“莫志强”的身份重新社会化的过程中,他的隐没与不甘、其妻杨芳的崩溃到抉择,戏剧之枪悉数哑声,变成虚晃一枪的噱头。
更糟糕的是,无巧不成书的剧本结构方式消解了21年间追凶不弃的深沉力量。朋友圈转发的一条新闻,便把陈信文的踪迹推送到王守月面前;信口一声“老乡”,就能说服素昧平生的杨芳把自己带进家门……如果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着真实原型的可溯之源,那么一群普通警察在21年寒来暑往、朝来暮去中纵然走过“弯路”、遇过挫折,依然从不言弃,恐怕才是被“巧合”掩盖的真相。
《第八个嫌疑人》展现了如是两边阵营:一支缺失了人物前史、剥离动机与情感的亡命小分队,他们为劫案草率集结,又因稀碎的计划和高调的挥霍而迅速被捕;另一方是虚张声势的警队精英,在被抽离了21年时间的重量后,最终突破全凭命运眷顾——突兀的情节或许源自案件的荒唐原型,但对一部从真实中得来的电影而言,挖掘偶发罪案背后的必然动因、还原终极一击前的百转千回、从犯罪发生学的视角探寻犯罪心理,以起警世之效、弘正道的光,这才是改编自真实案件的创作应有之义,也才称得上好剧本与好表演相得益彰。(王 彦 孙彦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