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八个嫌疑人》:集体走红的阵容,消失的“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第八个嫌疑人》:集体走红的阵容,消失的“人”

来源:文汇报2023-09-14 09:40

  作者:王 彦 孙彦扬

  《第八个嫌疑人》被市场称为“欧皇”电影,因为它改编自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武装劫钞案,骇人听闻的原型事实和犯罪类型片,在院线里都有天然关注度;更因为它从四年前完成到如今上映,“熬”到了一个演员集体走红的最佳时机。

  拆解影片阵容:大鹏近几年的电影路越走越宽阔,导演、演员花开两朵,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的加成,让他的新作未映先热。林家栋从早年香港无线电视艺人训练班入行,30多年收获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荣誉,从《爱君如梦》《叶问》《寒战》到《杀破狼》,在内地也累积了相当的观众缘。张颂文和孙阳则是今年能用“爆火”来形容的两张王牌,前者因为《狂飙》里的高启强一跃成为国民级演技派,后者因暑期档大热影片《孤注一掷》里阿才一角,跻身“顶流预备队”。一言蔽之,冲着题材和阵容走进影院的观众不少,自9月9日上映以来,《第八个嫌疑人》累计票房轻松破两亿元,大大领先同档期影片。

  几位演员的表现也算不负期待。为了更贴近人物,大鹏苦练粤语,开机前增肥20斤,又随着剧情推进迅速减肥30斤,演出了两重身份下截然不同的两张脸。抛掉颜值负担的孙阳,以细节准确还原内地公安干警形象的林家栋,及至张颂文、齐溪甚至其余五名劫匪的饰演者,都贡献了合格的表演。然而,演员的努力难以兑换口碑的上扬。一部斩获过表演大奖的影片,因为剧本的薄弱功亏一篑。究其根本,这个故事里“人”消失了。

  缺失的动机与情感,拼凑不出的“人”

  1995年,“12·22番禺抢劫运钞车案”震惊全国。两分钟、九枪、三条人命、1500万元现金、主犯潜逃21年等要素,都是案件公开的信息,于电影则是事先张扬的真相底牌。尤其当2001年播出的电视剧《惊天大劫案》脱胎自同一桩案件,故布疑阵、拆解真相,并非《第八个嫌疑人》的故事着力点。如导演李子俊所言,“我们更想去探讨他们逃亡的过程、他们的想法”,影片悬念的重心不在案件本身,而是那些困在案件里的人。

  可惜,《第八个嫌疑人》剧本从对的起点出发,却因为对人物塑造力有不逮,最终没能抵达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欲望有挣扎的人。

  主犯陈信文,他是父亲口中“凭才智可以有所作为”的可塑之才,是堂弟心目中“因自己没什么知识,共享哥哥的才华名利”的仰仗。这样一个聪明人执掌建筑工程公司,什么样的工程困顿令他深陷绝境而难以自拔?又是怎样走投无路、非此不可的选择,触动他决心铤而走险,策划惊天大案?片中匆匆带过的所谓“自尊”命和世间财,缺乏足够充分的说服力。再看堂弟陈欣年,义无反顾跟着陈信文走上亡命路,21年间,他的死心塌地也好,无条件成全也罢,内心深处可曾有过挣扎犹疑,电影里只闪现了他为莫志强之死的一瞬哀嚎。至于其余五个劫匪,他们初始的工作、身份大相径庭,凭什么全都豪赌一生走上以身试法的道路,都没能在创作中展现合理动因,沦为推动情节的全员“纸片人”。

  今年初,《狂飙》之所以引发追剧热,因为观众目睹了故事里的高启强从卖鱼郎走向犯罪深渊的步步错;再往前,《扫黑风暴》里贺芸的命运之所以引人唏嘘,因为角色身上人性的本真连通了人之常情。合格的犯罪类型片,往往能让观众看清恶之花是怎样一点点在人性的缝隙处滋长、开放;从犯罪心理的探究来讲,只有讲清楚普通人与恶的距离,他们是如何在善恶交界处游离而逐渐误入歧途、直至动弹不得,才能对观者有所警醒。

  哑声的“戏剧之枪”,被消解的正道之光

  网友有个颇为集中的吐槽之问:“张颂文只是个打酱油的?”似乎是对所偏爱演员戏份的不满足,本质却直指剧本对角色塑造的潦草。

  契诃夫的著名理论值得重申,假如戏剧的第一幕里墙上挂有一杆枪,那么在第四幕,这枪一定要打响。《第八个嫌疑人》的墙上挂了不少等待鸣响的枪。比如张颂文饰演的警察何蓝两次买梨,水晶梨对案件侦破或对人物关系的建立,都有机会作为戏剧的“枪”。比如林家栋饰演的警察王守月,他花了大功夫分辨喜帖,然而这番周章对追索嫌疑人的功效可能不如他误打误撞闯入了劫案密谋现场。又比如陈信文借“莫志强”的身份重新社会化的过程中,他的隐没与不甘、其妻杨芳的崩溃到抉择,戏剧之枪悉数哑声,变成虚晃一枪的噱头。

  更糟糕的是,无巧不成书的剧本结构方式消解了21年间追凶不弃的深沉力量。朋友圈转发的一条新闻,便把陈信文的踪迹推送到王守月面前;信口一声“老乡”,就能说服素昧平生的杨芳把自己带进家门……如果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着真实原型的可溯之源,那么一群普通警察在21年寒来暑往、朝来暮去中纵然走过“弯路”、遇过挫折,依然从不言弃,恐怕才是被“巧合”掩盖的真相。

  《第八个嫌疑人》展现了如是两边阵营:一支缺失了人物前史、剥离动机与情感的亡命小分队,他们为劫案草率集结,又因稀碎的计划和高调的挥霍而迅速被捕;另一方是虚张声势的警队精英,在被抽离了21年时间的重量后,最终突破全凭命运眷顾——突兀的情节或许源自案件的荒唐原型,但对一部从真实中得来的电影而言,挖掘偶发罪案背后的必然动因、还原终极一击前的百转千回、从犯罪发生学的视角探寻犯罪心理,以起警世之效、弘正道的光,这才是改编自真实案件的创作应有之义,也才称得上好剧本与好表演相得益彰。(王 彦 孙彦扬)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