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想象蓝色的芭比娃娃

来源:解放日报2023-09-17 10:09

  作者:马凌

  谁不知道色彩?在一个视觉化生存的时代里,放眼望去,不只五色斑斓,更有流光溢彩。可谁又真的懂得色彩?色彩是可以传递象征的,是可以激发情绪的,是大自然的慰藉,是艺术家的材料;色彩是客观的,同时也是主观的;色彩是生理的,同时也是心理的;色彩是有技术加持的,同时也是有文化限制的。

  关键在于,我们如今觉得理所当然的色彩体系,事实上只有相当短的历史。我们的色彩感觉是被驯化的,当你被要求画天空,而你下意识地拿起了一支蓝笔,就是这种驯化的结果。因此懂一点色彩哲学、色彩技术学、色彩心理学和色彩史学,对于普通读者大有裨益。

  近年出版了若干色彩普及类著作,框架大体一致,辍其要论,分列如下。

  色彩的生理机制

  一条连衣裙的颜色之争

  对于人类视觉机制的探究其来有自。17世纪60年代牛顿将一束白光穿过一个玻璃棱镜,他的论文《光学——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颜色》(1704年)是光学的奠基著作,也是色彩研究迈向科学的重要一步。歌德18世纪的《色彩论》论述色彩的相互作用、色彩感知的主观性、色彩的情感效应、色彩的文化联想,也能补充前人之不足。经过20世纪跨学科的互动,色彩学的科学部分已有长足进展。

  人类的视觉机制复杂而精妙,视网膜如果功能正常的话,会接收到不同波长和强度的光,也就是说当我们看物体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从该事物表面反射出的光线。视网膜上分布着两类细胞,视锥细胞在光线强的时候工作,负责感受色彩;视杆细胞在光线弱的时候工作,负责区分明暗。大脑根据不同的亮度信息识别出特定的色彩,分布在水平轴上的双眼还会自动优化,使我们眼中的三维世界更加立体。

  2015年社交媒体上一条连衣裙的颜色之争引发全网轰动,有人看到的是蓝黑二色,有人看到的是白金二色,但都对自己的眼力坚定不移。实际上,大脑在处理色彩信息时,会自动采集和运用环境光——不论是在日光下还是在LED灯光下——来调整我们的感觉,就像自动加上一层滤镜。由于那张连衣裙的图片像素不高,且缺乏肤色之类的视觉线索,大脑只能猜测图片中环境光的强度,有人凭直觉认为连衣裙被强光冲淡了颜色,因此大脑会把连衣裙颜色调暗,于是有人就看到蓝黑两色;有人则认为连衣裙被放置在阴影中,这样一来他们的大脑会把连衣裙自动调亮并将蓝灰色移除,所以就看到了白金二色。

  值得一提的是,常人一般拥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每种类型的细胞能够识别出红、绿、蓝三种色彩之一。“三色视者”大概能识别上百万种色彩,只有两种视锥细胞的“双色视者”就是常言的“色盲”,拥有四种视锥细胞的是少数幸运者,“四色视者”理论上可以识别一亿种色彩,艺术家中估计有不少这样的“视觉异常者”。联觉是值得研究的又一个现象,在法国诗人兰波的《元音》里,“A黑、E白、I红、U绿、O蓝”,换言之,色彩不仅可以被看见,还可以被听见。

  从生理角度研究色彩,有众多科学结果可供应用,比如餐厅里的灯要选红色灯泡,一般带有少量绿色和黄色光,这样可以使灯下食物更好看,不至于黑乎乎一团。而剧院里则要选择带有红色滤光片的白色灯泡,可以制造氛围感。生理学、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对于色彩的研究远远超过人文学科,无他,未来的元宇宙一定是一个奇观的世界,一定有着最绚丽的色彩。

  色彩的技术机制

  皇帝买不起一条裙子

  在前现代社会,色彩的使用依赖于颜料的制作。古代颜料主要来自大自然,一些来自矿物,比如提取炭黑和研磨宝石粉;一些来自动物,比如胭脂虫、骨螺和牛尿;一些来自植物,比如菘蓝、靛蓝和藤黄。有一些颜料来自动物与植物的结合,例如公元5世纪时珍贵的印度黄,来自用芒果树叶喂养的奶牛的尿液,将其干燥后获得的黄色粉末具有强大的染色能力。还有一些颜料今日看来匪夷所思,例如木乃伊棕(Mummy Brown),也叫“埃及棕”或“死人的头颅”,一度也被称为“肉身之地”(carnemonia),是木乃伊研磨后的粉末,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被走私到西方世界,从12世纪到20世纪都被用作颜料,通常与干性油和琥珀清漆混合在一起,传说文艺复兴时期丁托列托愿意为它支付高价,而德拉克洛瓦1854年在巴黎市政厅绘制和平沙龙时还在使用这种“魔法颜料”,直到20世纪中叶才完全停售。

  根据物以稀为贵原则,越是制作复杂、产地遥远的颜料越是价值高昂。泰尔紫(Tyrian purple)出自两种地中海贝类:岩螺和骨螺,它们的腮下腺可以挤出一滴汁液,混合汁液后可以制造出埃及艳后最喜欢的那种黑紫色。可是,美人的喜好是海螺的灾难,每制造30克染料大约需要20万只海螺,每一只海螺都需要徒手捕捞,使得泰尔紫染料的价格贵比黄金,3世纪时的一位罗马皇帝告诉妻子,他可能支付不起为她买一条泰尔紫裙子的钱了。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的琴尼诺·琴尼尼在《艺匠手册》里分享了制作群青颜料的工艺。群青来自阿富汗地带的青金石,大航海时代远渡重洋传入地中海地区,当时人们将其称作“Ultramarino”,意为“来自海洋另一边的东西”,琴尼尼称许它“是一种高贵、美丽、无与伦比的颜色,是超越其他所有颜色的存在”。具体工艺包括:筛选捣碎青金石成为粉末,融合松脂和蜡混揉捏成团状,静置三天到一个月,加碱液按压揉搓面团,倒出碱液蒸发后成为粉末状颜料。这样处理过的群青颜料每盎司高达8个达科特金币,这种金币有99.7%的纯度,每一块重约3.56克。

  艺术深深受限于物质条件,在同一时期,德国的罗马式花窗常用绿色和黄色,法国则多用蓝色与红色,这不是风格之分,而是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地理出产特色。在工业社会之前,不同的颜料不能混合,比如动物颜料和矿物粉末混合在一起,可能会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因此每一个艺术家和染坊老板,同时必须是颜料专家,确保各种色彩不会相互重叠或者过于接近,并且要自己制作大多数颜料,徒弟们在工作室里磨啊捣啊蒸啊烤啊,不仅尘埃飞扬,还时有有毒的气味,又危险又劳累,这不仅伤害画作的质量,也伤害画师们的健康。在这个意义上,1841年金属颜料软管的发明,造福了“周末艺术家”们,让他们可以带着新的便携色彩步出家门;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人工合成颜料的进展,直接催生了印象派艺术,他们使用前所未有的明快色彩,对着实景写生。

  色彩的文化机制

  粉色曾代表阳刚之气

  使色彩真正成为“问题”的,是历史与文化。色彩不仅是现实存在,还是文化中的存在。每个社会都有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而色彩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固然现在色彩编码应用广泛,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视觉语言,但不同人群对于色彩的理解与偏爱,并不遵循同一套标准,即便有文化标准,标准的时移世易,同样值得关注。

  蓝色,在古罗马人眼中曾是野蛮的颜色,他们的敌人凯尔特人会把身体涂成蓝色,或在身上刺青,据说“不列颠(Briton)”一词来源于凯尔特语,意思就是“身上涂满色彩的人”。直到12世纪变化才开始发生,法国神学家絮热相信属于天空的蓝色是神圣的,在他的监督下,巴黎圣德尼修道院用钴蓝为窗花玻璃着色,几乎同一时期,圣母的外袍也越来越多地涂绘成蓝色。到了12世纪末,法国王室为了向圣母致敬,采用了新的盾徽——碧蓝地子上的金色鸢尾花,引起欧洲贵族群起而效仿。蓝色就这样由野蛮转化为高贵。文艺复兴时期慷慨的赞助人使用最昂贵的颜料来装饰圣母,群青成了圣母服饰的专属色。有意思的是,现存于比利时列日市一家博物馆的一座椴木圣母像,随着时间推移上过四次颜色,第一次是黑色,中世纪以黑色代表哀悼;第二次是蓝色,文艺复兴时期昂贵的蓝色属于圣母;第三次是金色,符合巴洛克时代对金碧辉煌的偏爱;最后则是白色,表达了19世纪关于纯洁的信念。附带说一下,女粉男蓝的严格区分仅仅是20世纪中期才出现的,1893年美国的报刊文章还写着:按照规定应该给男孩穿粉色、给女孩穿蓝色,看看文艺复兴时期大量国王和贵族穿的粉色衣服就可以知道,在昔日,粉色代表阳刚之气。多险啊,如果芭比娃娃诞生在19世纪末,她的服装就是“芭比蓝”而不是“芭比粉”了。

  各个民族关于颜色的命名与崇尚并不相同。在中国,“五色”是“白青黑赤黄”,对应着“五行”里的“金木水火土”和“五方”中的“西东北南中”。细分的话,青里还有翠、碧、苍、绿、蓝,黑里还有玄、缁、黛、皂、黎,赤里还有殷、丹、绛、朱、赭,不暇枚举。“雨过天青云破处”是什么颜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又该是什么颜色?据学者统计,故宫里用到的传统色足有384种,中国色彩文化之博大精深,约略可见一斑。中国各朝皇帝的龙袍用过黑色、黄色和红色,到清代时以黄色为主,“色用明黄”。至于这种明黄用什么颜料染制,目前有地黄、栀黄、姜黄等不同说法。启蒙时代,中国尚黄的知识通过《中华帝国全志》等传到西方,传播着中国皇帝的形象,他身穿黄袍,乘坐黄辇,使用黄绸包裹的金印,随从举着黄色的旗帜,居住在红墙黄瓦的宫殿里。“中国风”所及之处,欧洲兴起了一股黄色风尚,有数种黄色调均被命名为“南京黄”。如果说在西方的传统色彩象征词典里,黄色是“不受欢迎的颜色”,唯有这个时期,显得光明、甜美而且正面。

  受益于工业化和全球化,我们不仅有了种类繁多的人造颜料,还有了能显示上亿种颜色的显示屏。潘通索引式色卡,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使得文化来源不同的颜色有了系统编号,以适应稳定、一致、标准的工业化要求。无论是本雅明反思的机械复制时代,还是鲍德里亚担忧的超真实时代,色彩的标准化是必要的一步。而在这个标准化的世界里,我们的视觉已经被塞进诸多条条框框。比如,“纯色”概念就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异之处,所谓纯色是一块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一样的颜色表面,它不是自然的,它是人造物。把一幅庞贝别墅的壁画颜色定义为1805号红,并不能准确描述整个壁画色彩的丰富性;与此相反,我们说一块乐高积木的颜色是032号红,就几乎把它的一切特征描述出来了。我们渐渐只能欣赏崭新、平滑和标准搭配,与参差对照的大自然和手工世界渐行渐远。

  被规训的城市白领早已懂得,如果不储备些色彩知识,“品位”这关很难过去,黑色、白色、米色、灰色,是最安全的颜色,刮风一样来去的“马卡龙色”“莫兰迪色”“牛油果色”,怕是都不长久。任何一个都市丽人都知道预备一条小黑裙,以应付突然降临的高端场景;所有合格的适龄男性,也知道该送红玫瑰的时候送了黄玫瑰,有可能功亏一篑。至于无孔不入的资本,当然更知道色彩是一门好生意。圣人曾感慨:“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里的“色”可不仅是“女色”,也有“五色令人目盲”的“色”。已矣乎!(马凌)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不够善良的我们》:一种中年叙事的新写法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