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今天如何书写印度历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今天如何书写印度历史

来源:文汇报2023-09-17 10:13

  作者:马百亮

  “印度,即婆罗多,是一个邦联”,印度宪法开篇如是说。相比自波斯人开始,外部世界对南亚次大陆这片土地的称呼“印度”,“婆罗多”一词有浓厚的印度教色彩。近日在一次采访中,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谢钢说,他对拟更改国名之举并不意外,因为印度人民党一直想把关注重点转到回归传统上。

  带着这样的背景认知再来阅读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约翰·祖布尔茨基于2022年推出的《印度五千年》,才能和作者形成一种默契,理解他书写印度历史的努力。

  约翰·祖布尔茨基曾任《澳大利亚人报》《南华早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新德里记者,还曾在新德里和雅加达担任外交官。他在印度生活了相当长时间,这已是他第五本关于印度历史和文化的专著。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印度是多种风俗、种族、种姓、语言和信仰的混合体。如祖布尔茨基所说,“要把5000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这本小书里,同时试图传达其微妙之处,是很有挑战性的,但也是必要的”。他以神秘的恒河、拉贾斯坦邦的沙漠堡垒、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和印度传说中的文明遗迹为背景,从印度最早的居民和哈拉帕文明讲到印度教的孔雀王朝和朱罗王朝,再到穆斯林的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从英国的殖民统治讲到争取自治的斗争以及今天的希望和挑战,刻画了佛陀、亚历山大大帝、阿克巴、克莱武、黑斯廷斯、威廉·琼斯、提普苏丹、拉克希米·葩依、寇松、真纳、圣雄甘地和尼赫鲁等人物的形象,将五千年的神话、叛乱、战争、伟大的帝国、衰落的王朝、入侵、殖民和独立浓缩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祖布尔茨基以一份大事年表开篇,但除了历史主线之外,本书一大特色是将读者引向过去其他有趣的方面。例如谁是最早的印度人,宗教是如何塑造这个国家的历史的,贸易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种姓制度如何运作,外国旅行者是怎样看待这个国家的等等。他还带领读者了解印度独立后的重大事件:圣雄甘地遇刺、国大党的动荡、紧急状态、曼达尔委员会、经济改革、巴布里清真寺的拆除以及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

  外国旅行者和征服者对这个神奇国度的观感,也是祖布尔茨基书写的重点。亚历山大的大将塞琉古派出的大使麦加斯梯尼提到传说中没有嘴巴的人,只靠烤肉、水果和花朵的香味生存;还提到一种长着大耳朵的种族,他们把耳朵像毯子一样裹在身上。在东晋佛教朝圣者法显的笔下,笈多王朝统治下的社会和平、繁荣,几乎没有犯罪;城市里有众多慈善机构,也有向所有病人免费开放的医馆;帝国之内,不需要通行证。法显作品中还出现了对种姓制度中贱民的描述。最低种姓的成员必须敲打一根木头,宣示他们的到来,以免污染到他人。唐代高僧玄奘也提供了戒日王统治时期社会图景的宝贵信息,并特别提到了当时的炼金术。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则描绘了德里苏丹国鼎盛时期的宫廷和社会。

  在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的征服者巴布尔的笔下,印度人“长得也不漂亮,他们之间也没有社交和相互来往之事。他们既没有多大天赋,也不聪明;既不谦恭有礼,也无慷慨大度的胸怀。他们在做手艺和工作中,既无秩序,又无计划;他们不会用规尺和墨线。在印度,无好水,无好肉、葡萄、甜瓜,无好的水果,亦无冰,无冰水,集市上则既无好的食品,也无好的面包……”(王治来译《巴布尔回忆录》)而在英国殖民者的眼中,印度是一片迷信的异教徒居住的土地。不过,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颁布的一份关于如何管理印度的文告宣称:“他们繁荣我们才会强大,他们满意我们才会安全。”英国官员被命令不得干涉印度人的信仰和仪式,女王否认有任何“将我们的信仰强加于任何臣民”的愿望。当前,印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一国如何看待它的历史和传统,反映着它对未来的期许。祖布尔茨基对印度的明天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只要印度十多亿公民有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那么这个国家未来可期,因为“归根结底,印度的现在和未来不掌握在政治家或祭司手中,而是掌握在印度人民手中”。

  (作者为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