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组团拼手速仍一票难求,演唱会缘何火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组团拼手速仍一票难求,演唱会缘何火爆

来源:文汇报2023-09-18 10:25

  作者:王筱丽

  演唱会正以从未有过的热度冲击着国内演出市场。以日前开售的周杰伦上海演唱会为例,11万张门票与主要售票平台超过500万的“想看”人数形成强烈的对比。“一秒无”成了许多流行歌手演出的常态。有些歌迷拼手速之余,还会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组成“抢票团”,这让一张演唱会门票的含金量早已超过了票面价格。

  演唱会缘何如此火爆?“诚然有积压已久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今年集中释放的因素,但社会环境与受众心理同样无法忽视。”作为演唱会的消费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日趋智能化的时代,人们对于内心的情感有一种焦渴,更需要类似演唱会的休闲方式来释放排解。从某种角度来说,在演唱会上,观众或许才是演出真正的主角。

  高参与度,歌迷安放热烈情感的容器

  “这不是大合唱,我们是对唱,我唱完你们唱,你们唱完我唱。”歌手伍佰近日在北京演唱会上的幽默发言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其实此前,“伍佰是来指挥的吧”“唱歌给伍佰听”已经成为热梗。演唱会中,当《Last Dance》《突然的自我》《被动》等经典歌曲的旋律响起,伍佰常常刚一开口,台下歌迷自发的大合唱就几乎将其声音淹没。几场演出过后,伍佰索性放下话筒,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指挥起来,这也就有了网友口中的“前半生原创歌手,后半生指挥家”。

  庞大的场域、炸裂的音响、热情的粉丝……演唱会自带的属性让一场狂欢成为可能。在李宗盛“有歌之年”巡回演唱会上,和老李共唱一曲“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的《凡人歌》当属全场的燃情时刻。

  这样的环节已是演唱会的标配。不久前,黄平去了任贤齐演唱会,歌手的一段话令他印象深刻——“我的歌里有你们的青春”。“歌迷在演唱会上,见到的与其说是某某明星,不如说是曾经的自己。”黄平说,演唱会是一个很特殊的空间,这个空间超越时间,通过记忆中的歌曲,魔法般地带你重温往昔。大家通过合唱偶像的歌曲,怀念过往的青春岁月。从这个角度来说,演唱会以一种高参与度的自然途径,成为歌迷安放热烈情感的容器。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观众和歌手间拥有更多即时的互动可能,公众人物可以更直接地接收到粉丝的反馈和需求,这便催生了如“蔡依林演唱会应援接力”“在周杰伦演唱会跟刘畊宏跳操”“在演唱会听薛之谦讲段子”等更活泼丰富的观演体验。

  演唱会经济学,拉动效应明显

  总计观众18.5万人次、综合消费带动超过30亿元、酒店订单同比增长447.7%——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本月在天津连办四场,点燃歌迷热情的同时也点燃了当地的消费,其背后的主因自然是演唱会所带来的巨大人流。这不是周杰伦演唱会第一次展现出强大的周边效应,8月17日至18日,周杰伦在呼和浩特举办两场演唱会,当地8月16日至20日的旅游收入为28.8亿元,是端午期间旅游收入的3.3倍。

  灯塔专业版暑期档数据也能侧面印证演唱会的火热。相对于音乐节、专业剧场等其他演出门类,演唱会的消费用户提前30天购票的占比呈明显的领先优势。不少忠实歌迷选择提前规划出行,拖着行李箱赶赴现场。哪怕进不去场馆,一些歌迷也不远千里、万里赶到,装备齐全地蹲在场外,对他们来说,能和偶像呼吸同一片空气就算是不负此行。

  当然,演唱会的盛况并非国内专属。目光投向国际,流行歌手碧昂斯、泰勒·斯威夫特的巡演也是规模空前:前者今年的“文艺复兴”第一轮57场公演抵达欧洲21座体育场、北美36座体育场,时间横跨五个月;后者的“时代之旅”北美52场演出、200多万张门票被抢购一空后又宣布再加15场。甚至,由此诞生新名词:“泰勒经济学”。有海外学者预测,泰勒·斯威夫特今年的美国巡演将产生5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但也应看到,在一票难求之下,门票转卖、代抢等乱象层出不穷,开价更是令人咋舌。一张票面价值900元的票,在黄牛手中开价3000元起步,连坐的两票则更贵,而VIP区前排票标价上万的也依旧不愁卖。哪怕是半遮挡、山顶或者内场蹦迪区最后一排的位置,都会成倍溢价。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举办单位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并对实名制作出了强制规定。业界期待,此举能有效遏制黄牛倒票空间,一定程度上改善一票难求的情况。(王筱丽)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