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伟文
1999年2月,当获悉英国当代小说家和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过世的消息时,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感叹:“默多克的逝世意味着英国再也没有世界一流的作家了。”他表示没有其他当代英国小说家堪与她相提并论。默多克是英国继狄更斯之后最丰产的小说家之一,毕生著述卷帙浩繁,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二十六部小说、六部哲学著作、多部戏剧和诗集,长期被视为“英国思想文化界的宠儿”。The Sea,The Sea是她1978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同年获得英语世界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
这部小说的书名在中文世界的译名(包括翻译界和评论界在内)主要有《大海啊,大海》《海啊,海》《大海,大海》和《海,海》。这些貌似大同小异的译名,传递给读者的是不同的第一感觉。前两个书名中的“啊”使之自然带有一种抒情性,特别是第一个译名令中文世界的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深情演唱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大海啊大海》。后两个译名不带有这种抒情性,第三个译名重复了一个双音节词“大海”,最后一个译名仅重复单音节词“海”,与前者的平静、舒缓相比,仿佛隐约传递出一种急促、迫切、惊叹之感。那么,原文书名The Sea,The Sea有何种意蕴,上述哪种译法与原文最为贴切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根据默多克本人及其传记作者彼得·J.康拉迪,书名TheSea,The Sea有两个出处。第一个是古希腊色诺芬创作的著名军事历史著作《远征记》。在波斯战争期间的一次行军中,希腊军队的先遣部队终于在第五天登上山顶看见了海,士兵们顿时发出了惊呼声。色诺芬和后方部队以为前方部队遇袭,因为在他们身后追兵正从一片燃烧的战场上追赶而来。后方部队杀死了部分追兵,设下埋伏将其他人活捉,他们还拿走了大约二十个上面覆盖着粗糙的生牛皮的柳条盾牌。由于前方的惊呼声越来越大,又由于爬上山顶的人加入了那些惊呼的人,色诺芬十分纳闷,他骑上马,带上骑兵快马加鞭往前赶,很快就听清了士兵们在惊呼“The Sea,the Sea”。显然,在这个后有追兵、战场一片火海的语境下,士兵们不可能在深情地呼唤“大海啊,大海”。人类在惊叹、兴奋、恐惧或痛苦时会发出尖叫声,这类声音的音调更高、更刺耳、峰值频率也更高。
书名的第二个出处是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的诗歌《海滨墓园》。默多克称这是一首“震古烁今、沉博绝丽、辉煌灿烂而又令人难忘的诗歌”,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至少在包括The Sea,The Sea在内的四部小说中提及或引用了该诗,其他三部为《独角兽》《天使的时光》和《好与善》。她的丈夫、牛津大学文学教授约翰·贝雷与她在文学方面有着诸多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他在《浪漫的幸存》中写道,瓦莱里这首诗的主题是逃离和回归世界,触及写作诗歌所必不可少的技巧。对于默多克而言,它也关涉“公正”的必要性,诗中“公正”总是唤起一种人们对现实的公正理解。诗人在海宾墓园沉思有关生与死、存在与幻灭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佛教中“无常”的意味,即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过程之中。其中Lamer,lamer(英译为Thesea,thesea)出现在诗歌开头的几行中:
Ce toit tranquille,oùmarchent des colombes,
Entre les pins palpite,entre les tombes;
Midi le juste y compose de feux
La mer,la mer,toujours recommencee
O récompense après une pensée
Qu'un long regard sur le calme des dieux!
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
透过松林和坟丛,悸动而闪亮;
公正的“中午”在那里用火焰织成
海,海,永远在重新开始!
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
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
(卞之琳译,本文作者略作改动)
在一片静谧中,诗人目睹屋顶上“火焰”织成的一片“海”,它不是辽阔的“大海”。这里的主体“火焰”和客体“海”两者最大的特点便是转瞬即逝,第四句诗行中的第二个“海”是因第一个“海”在诗人内心引发的悸动而来,是一种感慨,一种叹息,一种诗行结尾的惊叹号所表明的震惊。默多克小说The Sea,The Sea的书名便取自这一行,同样有着瓦莱里的“海,海”所蕴含的各种意味,在小说中这首诗本身也被具象地形容为一座海边的墓地。
除了上述两种来源之外,书名还与康德关于崇高的哲学思想相关。康德通常把崇高定义为一种情感经验,理性尝试了解无边无际、没有形式的自然,虽遭受失败却依然洋溢着生命力。传统上引发崇高感的对象有大海和星空,两者都令人想起他的内在道德律令,是自然世界令人惊叹的奇迹。
康德是对默多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但是他关于崇高的理论把艺术排除在外,而默多克把它转化成小说艺术理论。她认为,崇高孕育着一种悲剧概念,一种把文学和道德连接起来的理论。最能够与道德和精神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小说,能够让我们认识自身之外广阔而多样的真实世界,这种认识最初让人产生恐惧感,随即由于恰当的理解,恐惧感转化为振奋感和精神力量。不过,这种经验以最重要的形式带给我们的,不是自然世界的景象,而是包含其他人在内的周围世界的景象。默多克深信,为了再现这种景象,艺术家应当把关注的目光从自我转向外部广阔的、充满偶然性的、令人惊叹的世界。艺术家不应将自己的臆想或预设的形式强加于其上,这是一项道德原则。
回到小说The Sea,The Sea,书名所指既是康德、也是默多克意义上的崇高的对象。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是一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西方中产阶级人士,默多克在作品中描写了他艰难的道德成长旅程。他曾经担任一家剧院的导演,小说开始时退休归隐至海边。他有所不知的是,年轻时代跟他不辞而别的恋人哈特蕾恰好与丈夫生活在这里。四十年来,查尔斯一意孤行地认为他与恋人之间的爱是永恒不变的,如今他把这种认识强加于哈特蕾,甚至不惜为此绑架她。事实上,由于执拗地专注于自我,将自己的执念强加于人,从不把充满爱的关注投向自我之外的世界,查尔斯从来没有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复杂多样,也从未体验到大海给人带来的崇高感。
与查尔斯相比,他的堂兄弟、几乎毫无自我意识的佛教徒詹姆斯初次来到此地时,就被眼前大海的景象震惊了。詹姆斯感叹道:“这就是崇高,是的,最严格意义上的崇高。”大海与查尔斯自以为是的、关于永恒性的幻觉形成对照:它瞬息万变、流动不居,充满了不确定性。自然世界这种令人惊叹的复杂、偶然乃至混乱的特性,使得查尔斯那种历经数十年而不变的所谓“永恒之爱”及其带来的痛苦显得不足挂齿。查尔斯曾让哈特蕾成为他的生活中绝对存在的对象,大海和星空表明他那化身为哈特蕾的绝对性一定是他的幻觉,当他凝视每一秒钟都在变化的海面时,海的超验性对他的执念无疑是一种无情的嘲笑。
综上可见,在小说The Sea,The Sea书名的来源之一色诺芬的《远征记》中,The Sea,the Sea是一种高音调的、刺耳的惊呼声或尖叫声。在来源之二《海滨墓园》中,它是眼前屋顶闪动的一片光影之海。书名中的两个词语,作为崇高的对象,与一种惊叹或震惊的情感体验相关。因此,将这部小说的书名译为具有一定抒情性的《大海啊,大海》或者《海啊,海》似有不妥,而译成《海,海》或许是最为贴近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英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