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笔墨丹青话中秋

来源:北京晚报2023-09-29 10:51

  作者:张鑫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又是一年赏月时。在中秋节,人们会忙着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这些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许多画家也钟情于中秋节这样一个凝聚浪漫和思念的节日,他们用自己手中的如花妙笔点染丹青,描绘出中秋佳节的多样风情。

  夜景如画 月下浣衣

  赏月、拜月是中秋佳节最重要的活动,许多画家都在画作中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赏月拜月的热闹场景。

  清代画家袁耀绘有一幅《中秋赏月图》,画中皓月高悬,营造出悠远辽阔的中秋夜景。画家为江都人(今江苏扬州),擅长画山水、楼阁、界画,其画风工整、华丽,他的这幅《中秋赏月图》也延续了其一贯的画风。画面的主体为中秋之夜树木掩映下的皇宫王府,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视野极为开阔。画面的近景为华美王府的大门,朱墙内,一处高耸的假山昂然耸立。气派的大门外,几棵树木俊秀挺拔。树木之后,建筑若隐若现,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建筑内侧,假山连绵,彰显出主人审美品位。画家用云雾区隔近景和中景,云雾缭绕,如梦如幻。中景是王府内一处更为华美的高层建筑,画家擅长画界画,此处的建筑更是彰显了其绘画的精工细致。人们站在高处的走廊上抬头望月,借玉轮诉说思念。远处,树木掩映下一处白色建筑映入眼帘,此建筑乃是“升仙台”,寄托着人们对来世美好生活的信仰。整体来看,画面虚实相生,如仙境梦境,缥缈无垠。远近宫殿楼台工整严密,华美雅致;墙围林木湖石井然有序,安排合宜;赏月之人神情毕现,激赏指点。画家更是着力表现渲染之妙,以云雾缭绕呈现出亦真亦幻的意境。

  浣月,即在月光下洗涤衣物,也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因为月亮凝聚着中国人独特的感情,承载着对美好和幸福的期冀,所以在月光下浣衣也因此变得更加诗意。五代画家曾绘有一幅《浣月图》,就描绘了月光下贵族女子浣衣的场景。画面中,皓月当空,晶莹皎洁,月光如水,曲栏庭院间,芭蕉挺拔苍翠。假山四周,芙蓉、蜀葵、雏菊、玉簪等各色花木竞相开放,秋意撩人。嶙峋怪石之上,蟠螭盘旋,水流从其口中倾泻而出,激起池中水花。月影在水面荡漾,画面中一位身着华服的贵妇人手捧明珠,伸出右手,似乎要取水洗涤明珠,也似乎被水中的月影打动,要伸手打捞水中月影。在贵妇人的旁边,还有侍女三人,她们或临案焚香,或捧物、荷琴。画中人物的衣纹线条刚健挺拔,属于人物画十八描中的“铁线描”。衣裙上做装饰的金线、披帛、裙带线条平行,正是“琴弦描”的描法。有的学者认为,这幅画虽然传为五代画家的画作,但是从画面中人物的衣着打扮和器物形制来看,似为南宋画院画家仿五代风格而作。

  嫦娥多姿 玉兔可人

  提到中秋,必然提到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关于嫦娥奔月,民间流传着诸多版本。据西汉《淮南子》记载,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长生不死药,而后身体飞升,一直飞进了月宫。很多画家都画过嫦娥奔月的题材,如刘松年、唐寅、张路、改琦、高其佩、张大千等古今画家都曾留下嫦娥题材的精品画作。

  宋代画家刘松年绘有一幅团扇作品《嫦娥月宫图》,描绘了嫦娥在月宫中游玩的场景。画家用笔极为细致工整,他用繁多的云朵来表现人物和建筑背景,表现出月宫的自然环境。远处,云雾缭绕间,是华美的雕梁画栋,这是月宫中嫦娥的居所。近处,几棵桂花树枝繁叶茂,生意盎然。嫦娥衣着华丽,体态轻盈,婀娜多姿,颇有《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迷人风采。雕栏玉台上,一只可爱的白兔正向嫦娥奔来。嫦娥回首望向玉兔,喜笑颜开。近处,画家用勾勒和渲染结合的技法描绘出几处太湖石,使月宫更显雅致。明代画家唐寅的《嫦娥执桂图》不设背景,全画只描绘嫦娥的魅力风姿。画家用清丽圆细的线条勾勒出嫦娥的脸部、手部和胸部,用劲挺有力的方折之笔勾勒出其衣裙、披肩和腰带。圆笔和方笔兼用的描绘方法,生动地表达出人物肌肤和身上服饰的不同质感,也增强了画中人物轻移莲步的动态美。画家在人物衣裙上精心勾勒出繁密的装饰图案,尽管年久色褪,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服饰的精美。

  近代画家张大千也绘有《嫦娥》一图,用纯水墨来表现嫦娥的风神。画家用多变的线条勾勒出人物身形轮廓,嫦娥表情凝重,似乎正若有所思。嫦娥身后,是桂花盛开的月宫,嫦娥身在云朵之上,身后是月宫,画家似乎要表现嫦娥刚飞出月宫的瞬间。张大千笔下的嫦娥不像前人画得那么俊秀脱俗,而是多了一份亲近感,仿佛就是邻家的少妇少女,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据学者研究,张大千笔下的仕女造型,不光是古人粉本的翻版,很多也来源于现实生活。

  在广寒宫里,不仅居住着美丽的嫦娥,也住着可爱的玉兔。有的画家在创作时把嫦娥和玉兔放在一起,而有的画家则单独表现玉兔和桂花、月宫,聚焦于可爱灵动的玉兔。明代画家陶成画有一幅《蟾宫月兔图》,这幅画的主角不是嫦娥,而是玉兔。在以兔子为描绘主体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宋代崔白的《双喜图》,画家在画作中精心描绘了两只灰喜鹊和一只兔子对峙的情景。在绘画技法上,陶成的《蟾宫月兔图》和崔白的《双喜图》非常相似,都运用笔尖簇点,然后层层染色,再用极细的狼毫笔丝画出兔子身上的一根根绒毛。崔白所画的兔子为灰色,而陶成描绘的兔子为白色,所以对技法要求更高。在设色上,画家为了突出兔子绒毛的洁白、光泽和亮度,运用淡墨进行反复积染,以增加色彩的厚重感。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从构图上看,画家在画面中运用了全景式的构图方法,引入青绿山水的设色技巧,描绘出一个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竹子、桂花、野草、雏菊在风中摇曳,一轮圆月高挂夜空,洁白的兔子半蹲在地上,抬起前腿,似乎正在拜月祈福。整幅画典雅工细、意境悠远。

  举杯邀月 观潮会友

  在玉宇澄清的月圆之夜,文人雅士们又在做些什么?吟诗作赋,把酒持螯,观还是舞赏月?这也可从绘画中找到答案。

  南宋画家马远绘有《月下把杯图》,此画构图简约,却为我们再现了古人与友人赏月饮酒的真实场景。这幅画尺寸不大,在构图上采取了“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作半边景色,以凸显山林广大幽然之空间”的原则。笔墨生动劲健,构图看似平淡,实则平中有险,显示出山涧幽深起伏的地形特点。十五月圆之夜,明月高悬,月光如水。多年不见的故友来访,给主人带来欣喜和欢乐。画面中有诗云“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正是抒写主人心中的兴奋。主人身形清瘦,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沐春风,手中持杯迎友,心情非常愉悦。主人一手握住友人的双手,故人重逢之喜悦和畅快溢于言表。主人身旁还有四位童仆,一人手捧白巾,侍立待呼,一人手捧果盘,另一个侍酒小童,正扭头回望从远处捧琴而来的文童。捧琴而来的小童半隐着身子,只露出头部,表现出地形的起伏。从构图上看,画家把重点描绘的山石、树木等景物安排在整个画面的左下方,以浓重的笔墨勾勒树木、翠竹、篱笆、山石等内容,近处的景物又与远方的远山和天空构成浓与淡、虚与实、疏与密的对比,使得不大的画幅中变化丰富,气象万千。

  明代画家沈周绘有一幅《有竹庄中秋赏月图》,这幅画由画面和书法两部分组成,可以称作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皇皇巨制。画面意境深邃,格调淡雅,描绘了文人雅士于中秋月夜在竹林里饮酒赏月的场景。画面中山水秀美,竹木掩映,皓月高悬,白鹤漫步,景象幽深。这幅画中的亭子是沈周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亭子简淡素朴,表现出文人一贯追求高雅简约的审美格调。整体上看,画家笔墨老辣雄健,意境清旷深幽。书法也是这幅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书法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中秋赏月时的丰富感受,章法谨严,笔意连贯。整卷作品诗书画交相辉映,形成无限丰富的审美依韵,堪称诗、书、画三绝。

  中秋节,在钱塘江畔还有月夜观潮的习俗。宋代画家李嵩画有一幅《月夜看潮图》,描绘了宋时临安中秋节夜观海潮的情形,是一幅情景生动的杰作。画上有宋宁宗杨皇后题“八月十五看潮”,足以见皇家对这幅作品的喜爱和重视。这幅画气吞山河,全景式再现了钱塘江畔潮水奔涌、万人观潮的壮观景象。画面采取对角线构图,楼阁台榭占据画面右下方,左上方则是江潮奔涌的水面。海潮跃出水面,如同一线卷起,似乎能听到雷鸣般的潮声。远方,一艘帆船正在江上行驶,平稳安详。远处水平的平稳和近处江涛的跌宕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极大的张力,一静一动,一实一虚,相映成趣。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个月圆夜,流连于笔墨丹青,既可重温中秋民俗,亦能领略高野情趣。当我们抬头仰望空中那一轮皓月,终能寄托心中的思念。(张鑫)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